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婺水青山 美丽答卷

2025-08-15 08:55:1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卢晓飞 曹静怡 刘琳婕 王静姝 马晓芬 洪珊 曹静怡

  【编者按】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值此8·15全国生态日,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通过独特视角,全景式、深层次挖掘婺城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的创新探索、生动故事和丰硕成果,彰显婺城生态之美、发展之变、民生之福。

  “一个机制”破题发展难

  记者 卢晓飞

  “公益林就是金山银山,守好林子,日子才能越过越好。”清晨,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村民陈慧瑜踏上山道,一路走,一路捡拾垃圾。他的行动,正是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推行的“林碳水共富补偿机制”下,村民角色转变的缩影。

  作为浙江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公益林13.78万亩,占总面积的96.2%。这里不仅是浙中重要的碳汇载体,更滋养着金华“大水缸”——常年保持Ⅰ类水质的沙畈水库。然而,如何将森林、水源的生态价值转化为村民收益,一直以来是一道困扰着辖区村民的难题。

  为破解生态资源变现困境,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立足实际,创新推出“林碳水共富补偿机制”,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间架起桥梁,让村民从守护绿色中获得实惠。

  机制核心在于“增补”与“普惠”。根据《金华市区饮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保护区在省级公益林补助标准上,额外增加每亩每年10元补助。仅此一项,保护区每年直接补助村民137.8万元,3年累计413万元。同时,保护区积极争取提高补偿标准:居民医保年补助从600元增至900元,60岁以上老人养老补助从每月30元提至41元。2024年,保护区争取到的水源环境保护及公益性补助资金总额达4849.68万元。

  位于保护区内的银坑村,坐拥3万多亩省级公益林,村民感受真切。村民肖俊洪说:“我家二十多亩林子,以前觉得是‘死钱’。现在光补偿一年就能拿1200多元,实实在在!”这笔稳定收入提升了护林积极性,“林子越好,生态价值越高,长远收益才更有保障。”村支书陈凯良坦言,过去村民靠砍树补贴家用,如今机制改变了村民观念——大家主动守护起这片绿色财富。

  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机制最大成效是激发了村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像陈慧瑜这样曾依赖砍伐的村民,如今成了巡山主力,“伐木者”正向“护林人”转变。如今,保护区林木葱郁,生机盎然。“林碳水共富补偿机制”在筑牢金华生态屏障、守护优质水源的同时,为库区村民提供了坚实经济支撑,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保护区将持续完善林碳水共富补偿机制,让更多村民共享生态保护带来的发展红利。

  “一座山”连通生命网

  记者 曹静怡

  日前,在婺城南山生态科普馆内,白龙桥镇金奥社区暑托班的孩子们被一阵阵来自“森林深处”的鸣叫吸引。这里以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400-800米的小龙葱山地景观为原型,打造了一处实景展区——小麂、黄腹角雉、中华鬣羚的叫声此起彼伏,配合珍贵的动植物标本,为孩子们揭开了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神秘面纱。

  作为浙江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山保护区总面积达9549.82公顷,坐落在婺城区南部,与武义、遂昌接壤。相较于广阔的面积,更为突出的是它的生态价值,调查显示,保护区内记录有野生脊椎动物284种,占全省总数的27.98%,堪称“生物基因库”。而植物资源同样丰富,涵盖6个植被型组、14个植被型、21个植被亚型及63个群系(组)。“这里是浙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向赣西、闽北、皖南、浙东扩散的生命通道,对维护华东生态网络完整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南山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保护区已成为珍稀濒危物种尤其是中华穿山甲的重要保护研究基地,目前已持续开展穿山甲收容救护、人工繁育、资源调查监测等关键项目。通过整合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巡护APP(实现轨迹数字化与事件上报)、地面监控、智能卡口,保护区构建起高频次、全天候、立体化的监测预警体系。此外,还实施了森林防火队伍提升工程,对防火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和拉练,同时,购置更新森林防火装备,完善基础设施。

  在生态屏障功能上,奔流不息的白沙溪是保护区的生态血脉,滋养着沙畈与金兰两座中型水库。其中沙畈水库如明珠般镶嵌于保护区内,库容达8555万立方米,水质常年保持Ⅰ类,为金华市民饮水安全筑起了坚实屏障。不仅如此,保护区内丰富的森林资源能捕获、储存并固定大量二氧化碳,也是浙中地区重要的碳汇载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它们,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值得一提的是,在沙畈乡一带,已有不少村民从过去依赖山林资源开发,转而加入生态保护的行列。为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村民利益最大化,保护区创新实施“林碳水共富补偿机制”,2024年共争取水源环境保护及公益性补助资金4849.68万元,而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有效引导村民从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向如今的“护山富山”,周边村落也逐渐成为生态保护的新生力量。

  从穿山甲种群的科学拯救,到村民放下斧头变身护林员,从白沙溪的汩汩清泉,到孩子们探秘自然时闪亮的眼睛……婺城南山生态科普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超千人次,获评“金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及“浙江省地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而作为浙中绿肺的南山保护区,也始终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凭借科技之力和民心之聚,守护着万千生灵的家园,亦守护着金华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一个村”蹚出新路径

  记者 刘琳婕

  岩头村的午后,村民夏卫萱正将刚从田里摘下的有机西瓜对半切开,鲜红的瓜瓤裹着晶莹的汁水,瞬间在桌上洇出一片清甜。“你看这瓜,沙脆得很!”她笑着递过一块,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现在不光我家农家乐生意好,就靠这西瓜种植,好多游客都专门绕路来尝鲜呢。”

  “村里和旅游负责人常带着客人往这儿领,大家互相帮衬,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夏卫萱的话里,藏着岩头村这些年悄然发生的巨变,曾经的闭塞村落,正借着生态与文化的双翼,飞向越来越开阔的天地。

  岩头村是婺城区安地镇下辖的行政村,由岩头、灵岩寺、寺前等6个自然村组成。曾经的岩头村,河道淤塞、水质浑浊,村民养殖污染严重。“我们首先从乡村生态建设入手,一方面实施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恢复水清岸绿的自然风貌;另一方面推进新村建设,将大部分村民搬迁至设施完善的岩头新村。”岩头村党支部书记陈秋平说。2013年起,陈秋平带领党员群众开展整治,拆除沿河违建,推进“五水共治”,配合梅溪生态廊道建设,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经过数年发展,如今的岩头村环境大幅提升,一幢幢新屋林立。走进村内,梅溪潺潺流淌,两岸绿意盎然,徽派建筑与黄泥土墙交相辉映,古村落焕发出蓬勃生机,吸引着众多商户纷纷入驻,游客更是纷至沓来。

  这些年,依托良好的生态底色,岩头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文化+文旅+文创”的“三文”特色发展之路。岩头村以“非遗保护与发展”为核心,对村庄进行保护性开发,精心打造“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扎实推进“艺术乡建”、文艺创客培育,成立了全省首家“文艺创客联合会”,吸引婺州染坊、希桐琴箫馆等入驻“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每到周末,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婺州扎染技艺,享受农村慢时光。“目前,老村四五十栋老屋中,已有三分之二完成活化利用,为文化产业发展腾出了充足空间。”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跃介绍道。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因地制宜卖起了农产品,农家乐从最初的1家发展到如今的5家,民宿、书屋、咖啡馆等新业态也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熹阅书屋、拾光小院等由返乡青年创办的文创空间,不仅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内涵,定期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还吸引了众多城市家庭和艺术人才前来,成为了村里的“人气磁石”。

  曾经默默无闻的浙中古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手造生活艺术村”和“浙江省艺术乡建”示范样板。岩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不足15万元突破至1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2024年,岩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举办研学与非遗体验活动500余场,生动诠释了“生态美”如何撬动“产业兴”、实现“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路径。

  “一片叶”泡出共富味

  记者 王静姝

  走进婺城区南山深处的箬阳乡,茶山内鲜嫩的茶叶正吐露生机。

  茶山下的金华市锦科食品有限公司里,董事长余志洪正忙着接待客户,一场关于茶叶销售的洽谈在茶香中悄然进行。

  据了解,余志洪所在的锦科食品有限公司是箬阳乡较大的茶叶收购加工企业,除了自身种茶制茶外,乡里约60%的茶叶都由公司统一收购制作销售,为茶农解决了茶叶销售的后顾之忧。

  时间回溯到1985年,25岁的余志洪背着牛仔包,装着30余斤精心挑选的箬阳茶,从浙江金华踏上北上的火车。他沿着火车线路一路铺销茶叶,凭借茶叶的过硬品质与诚信经营,在陕西西安、辽宁葫芦岛等地的市场稳稳扎下了根。

  然而,曾经的箬阳乡虽坐拥优质茶山,却面临“守着金山难致富”的困境。多年前,村民们靠山吃山,以茶叶、高山蔬菜等农特产品种植养殖为主业,但农业收入微薄。同时,茶叶种类始终停留在一两种,品种单一问题突出,更因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长期处于以量为主的初级阶段。“当时乡里许多茶农家里不具备足够的茶叶再加工条件,个人卖茶,往往需要将自家采好的茶叶在当天背出茶山售卖,卖不掉的茶叶又再背回山上。”余志洪回忆道,如此反复,不仅耗费人力,也消耗了茶叶的品质,降低了茶农本可以赚取的收入。

  2006年,箬阳乡发出返乡创业的号召,余志洪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归,为箬阳振兴茶产业提供助力,让更多茶农搭上共富班车。

  据了解,茶叶是箬阳乡的主导产业,全乡约有4500亩茶叶种植面积,日前,“箬阳龙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批认定并实施保护。这是“箬阳龙珍”继2020年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后,再获国家级金字招牌,为婺城特色产品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箬阳乡聚焦做优做强精品茶产业,深化高山茶产业“采摘+加工+出售”全链条体系建设,持续提升茶产品经济效益。

  如今,在龙头企业带动和全链条发展模式下,箬阳乡的茶香正飘向更远的地方,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和共同富裕图景中的一抹鲜活亮色。

  “一汪水”催生水经济

  记者 马晓芬

  凌晨4点,天刚蒙蒙亮,琅琊镇山后金村村民张洪森和妻子手拿镰刀出了门,与4名工人汇合后,开始一天的劳作。八月正值单季茭白成熟的季节,不管酷暑当头还是大风暴雨,他和妻子都要在茭白田里劳作。

  “从4点至9点多,一个人可以收割300斤左右,6个人就可以收割1800斤左右;忙的时候,要持续收割至12点多,6个人能收割2400斤以上。”张洪森笑着说,累归累,但是收成不错,冷水茭白价格保持在每斤4元,每天收割多少就收购多少,让他们干劲十足。

  得益于琅琊镇优越的自然环境,山后金村的冷水茭白利用金兰水库的水进行灌溉,不仅水质好,而且水温低,种植出来的茭白质优味美,供不应求。“我种植冷水茭白35年了,共有50亩。其中,单季茭白于每年8月上市,双季茭白分别在5月和11月迎来采收。”张洪森说,好水种出了好茭白,铺就了增收致富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金兰水库总库容9390万立方米,是金华人民的“大水缸”。立足将一库碧水变成“液态黄金”,琅琊镇着力推动“水经济”创新驱动。白沙溪水利风景区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体育赛事、跑马场、露营基地、生态研学等新业态接连出现,让水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走进位于琅琊镇毛栗山背的金华好水润婺包装水厂,只见全自动化吹瓶机上下翻飞,传送带飞速运转,一瓶瓶“活泉49公里”饮用天然水走下生产线。

  “白沙溪这汪山泉,自源头至金兰水库,经过二十几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堰坝,流淌绵延49公里,故而称为‘活泉49公里’。”水厂主要负责人介绍,溪水从280余平方公里的毛竹、杉树等山林植被根系中淅出,流经区域山体以页岩居多,页岩对水质有自然净化作用。山泉活水就像经过天然沙漏过滤,口感温润友好、绵而清甜。

  作为瓶装饮用水市场上的一支“新兵”,“活泉49公里”以全链条的品质管控保障水产品安全,全力为消费者提供高标准、高品质的金华好水产品。水厂总投资约5640万元,目前,装备瓶装水和桶装水生产线各1条,年产金华好水8万吨。金华好水正走向全国市场,变为经济发展的一泉活水。

  “一条路”串起致富景

  记者 洪珊

  这个暑假,婺城区罗店镇大岭村的民宿生意和天气一样火热。“路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村里的民宿早早就被订满了。”大岭村党支部书记翁健余站在村口,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脸上洋溢着喜悦。

  翁健余口中的道路,正是新朝线。这条蜿蜒的公路,一直深入到苍翠的金华山,在绿水青山之间,串起了山下曹村、大岭村等5个村庄。

  过去,新朝线因道路狭窄、崎岖难行,给沿线居民出行和游客通行带来诸多不便。2019年,新朝线完成升级改造,不仅拓宽了路面,还在沿途增设自发光标志和观景台,并配置了富有金华山文化特色的设施,将平坦的柏油路直达景区和农户家门,实现了“交旅融合”的华丽转身,成为了带动沿线村庄发展的“致富路”。

  “路通了,机遇就来了。”翁健余介绍,近年来,大岭村依托新朝线的交通优势,盘活闲置农房,引入专业团队打造了18家风格各异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村集体收入翻了几番,光是旅游这一块,每年就能吸引四万多人来玩。”翁健余兴奋地说。据统计,大岭村年接待游客已突破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

  新朝线带来的蝶变,不仅仅发生在大岭村。作为远近闻名的“枇杷特色产业村”,山下曹村种植的枇杷一直深受顾客的喜爱。然而,过去由于山路难行,运输成本高,好枇杷卖不出好价钱,产业发展一度受限。如今,新朝线改造提升后,货车能直接开进果园,新鲜的枇杷当天采摘,次日就能送到外地顾客手中。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山下曹村的经济发展更是迎来了新机遇。依托枇杷产业和秀美的田园风光,村里陆续建起了生态农家乐、精品民宿和观光采摘园,每逢周末,游客络绎不绝。“大家也对村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山下曹村党支部书记曹明丰笑着说。

  如今,行驶在新朝线上,处处都能感受到“一条路激活一方水土,一条路带活一片产业”的蓬勃生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沿着新朝线徐徐展开。

  “一朵花”绽放新活力

  记者 曹静怡

  走进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仿佛踏入茶花秘境。在这里,村道干净,村庄整洁,随处可见房前屋后都种植着美丽茶花。

  眼前,“85后”青年高群亮是村里的茶花种植大户,2011年退伍回乡后,他敏锐抓住电商机遇,通过微信群、短视频平台将茶花销往全国。在他手机里,不断跳动的订单见证着“云端花市”的活力。而他身后,满载茶花的快递车每天驶出村庄,把“竹马茶花”品牌送往千家万户。

  “让茶花变成‘致富花’,我们走了快三十年了。”村党支部书记钱瑞华说,1996年,他带领村民一起大胆改革、创新创业,以茶花兴业、以特色强村,使下张家村从一个传统农业村发展成为花卉专业村。经年来,他们不仅创建了全国最大的茶花种植销售基地和特色种苗基地,也使下张家村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茶花之乡”和“亿元村”。谈起这些年的发展,不少村民笑说,曾经贫穷落后的面貌无迹可寻,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乡亲们都过上了美满的生活,现在大家都特别满足。

  茶花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竹马乡,各类花卉专业合作社如春笋涌现,花卉产业稳居富民主导产业之位。当地政府也视茶花产业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如今,竹马乡茶花种植面积超600亩,品种近1300个,年产值超2亿元,朵朵茶花真正化作村民手中沉甸甸的“致富花”。

  值得一提的是,在茶花产业的示范带动下,竹马乡还持续推动特色产业链融合发展。在这里,中国花卉苗木智慧博览园、中国(金华)园林产业创新工厂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三贤茉莉花茶、方下店门球等特色产业乘势发展。2024年,竹马乡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的村庄已占全乡半数以上,共同富裕的路径愈发清晰。

  竹马乡的芬芳叙事,正是婺城区“以花为媒”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缩影。安地镇十里桂花长廊香沁肺腑,罗店镇万亩杜鹃染红山野。全区借“赏花经济”精心编织生态休闲产业链,让“一朵花带动一产业,一片景富裕一方人”的愿景化为现实。

  当产业根基深扎乡土,当徐徐清风拂过花田……如今,一朵朵生态颜值转化为富民产值,它们不仅成为开启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门的“金钥匙”,也在新时代的田野上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一块田”种出新“硒”望

  记者洪珊

  眼下,正是本地葡萄大量上市的时候。这几天,在位于婺城区蒋堂镇蒋堂村的葡萄园内,一串串沉甸甸、颗粒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葡萄园负责人周仕俊忙碌地穿梭在其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我们共种植了50亩葡萄,主要有阳光玫瑰、妮娜皇后、南太湖三个品种,预计今年总产量能达到15万斤。”周仕俊告诉记者,葡萄甜度高、果肉脆,市场反响非常热烈,不少老顾客早早就下了订单。

  这里的葡萄为何如此受欢迎?周仕俊表示,答案就在脚下这片富硒土地里。

  蒋堂镇是婺城区唯一的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拥有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天然富硒土地资源。这里土壤肥沃,硒元素含量丰富,富硒产业规模已达2.1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浙中粮仓”。

  这些年,蒋堂镇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依托富硒特色产业和农旅融合发展战略,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突出、田园风光秀美、农耕文化深厚的特色小镇,吸引了众多新农人前来创业。其中,就包括周仕俊。

  十一年前,周仕俊还是个生猪养殖户,闻着“臭水沟”,吃着“环境饭”,村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下,周仕俊果断转型,在这片绿水青山间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富硒资源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更为我们打造优质农业品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蒋堂镇党委委员牛林福表示。现如今,富硒水稻、葡萄、西瓜等特色农产品随着季节更迭轮番上市,绘就了一幅四季丰收的美丽画卷。据统计,蒋堂镇2024年度农业产业经营性收入超过8000万,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同时,蒋堂镇也通过“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开发了富硒果蔬采摘、农耕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全镇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休闲农业产值突破1000万元。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绿色经济蓬勃发展,农旅融合之花绚丽绽放,蒋堂镇正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场赛事”撬动产业链

  记者 刘琳婕

  八月的婺城,山色空蒙,水光潋滟。在燕语湖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场盛大的花火秀正悄然筹备,而比花火更绚烂的,是这里常年上演的水上运动盛宴。

  “我们这里的水质好,水域条件优越,非常适合举办各种水上运动。”一位当地人说道。这片占地千亩的天然湖库,凭借其稳定的水位、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已成为全国垂钓爱好者的胜地。2023年,中国金华燕语湖·迎亚运全国钓鱼人运动会,800余名选手齐聚于此,整场赛事接待现场游客近5000人,农产品直播带货销售额超2000万元,实现“一条鱼”撬动全产业链。

  这只是婺城水上运动热潮的一个缩影。在这一片山水相依、水网密布的热土上,激情澎湃的赛事接连不断。从白沙溪到金华水上运动中心,从郭力垄水库到长岭水库,一场场高规格赛事点燃城市激情。在2022年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皮划艇、赛艇比赛中,来自杭州、宁波、温州等10个地市的481名运动员劈波斩浪,竞技风采令人振奋;2024年,金华市第十届运动会电动冲浪板比赛在婺城区长岭水库火热开赛,这是国内首次将电动冲浪板项目列入市级运动会,婺城小将朝气蓬勃、奋勇拼搏,展现了水上运动的无限活力。

  “每一次赛事都是一个窗口,让人们看到婺城的魅力所在。”婺城区文旅体局相关工作人员说,“过去几年里,随着越来越多高水平赛事的落地,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也吸引了更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

  以体为媒,以赛兴城。近年来,婺城区“以体育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打造特色品牌赛事IP,创新性发展“赛事+”经济共富机制,推动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婺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婺城区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以燕语湖、长岭水库、郭力垄水库、金华水上运动中心、白沙溪等项目招引全国优质水上项目企业,全国电动冲浪板联赛、全国摩托艇(水上飞人)精英赛、浙江省青少年赛艇冠军赛、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等大型水上赛事纷纷落户,一场场赛事为婺城与外界对话,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助推打造“中国垂钓城”“中国电动冲浪之城”等新地标。自2022年以来,婺城累计举办国家级赛事11场,省级赛事21场,年均举办150人以上赛事50场,带动经济收入超过1亿元,惠及群众120余万人。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