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城区青春路的老街巷里,藏着不少浸润时光的味道。它们刻在居民的味蕾记忆里,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青春路61号的“山东大嫂水饺”便是如此——蓝色的门头招牌格外显眼,马赛克砖墙面与淡黄色连体座椅透着浓浓的年代感,这家开了32年的饺子店,用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串联起无数人的青春与回忆。
从街边小摊到街坊食堂32年的坚守与传承
“老板,要10只葱肉馅的,5只鲜肉豆腐的,在这儿吃……”上午十点多刚开门不久,伴随着推门声,食客还没有入座就已经熟练地点好单。“好嘞!”店主李衍斌拍了拍手上残留的面粉,转身进了后厨。
锅炉里的水“咕噜”冒泡,李衍斌拿起一盘刚包好的饺子,指尖一捻,雪白的饺子便“扑通扑通”跳进沸水。他熟练地翻搅锅里的饺子,面皮在沸水里浮浮沉沉,转眼就鼓胀起来。几分钟后,他手腕轻转,漏勺将饺子稳稳捞起,盛入碗里,顺手浇上一勺骨头汤——热气裹着肉香瞬间漫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就端到了客人面前。
“店里生意还算稳当,一天能卖四五千只。”李衍斌擦了擦手,话里带着股实在劲儿。这股实在,是从1993年传下来的。
1993年,李衍斌的父母带着山东临沂的饺子手艺来金华,在青春路附近支了个小摊。李衍斌清晰地记得:“那会儿只卖鲜肉葱馅一种,两毛钱一只,摊前总围着人,有下班的工人买几只当晚饭,有放学的孩子扯着家长衣角要‘解解馋’。”
半年后,老两口租下了现在的店面,打上了“山东大嫂水饺”的招牌,正式把小摊改成了店。每天清晨5点开门,晚上8点收摊,凭借着地道的口味和实在的分量,在当时饺子店不多的金华积累了大量回头客。“最多时店里雇了七八名员工,包馅的、煮饺的、点单的,连轴转,店里店外总是热热闹闹。”
六、七年前,从部队回来后的李衍斌,看着年事已高的父母,舍不得让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老店就此沉寂,毅然从父母手中接过了这个“饺子摊”。“老店丢了太可惜,很多老顾客都认这里。”李衍斌说。
这份“可惜”背后,是两代人的坚守。两年前,饺子店曾短暂搬到体育街,不少老客以为店没了,四处打听;一年前,李衍斌把店重新开回了青春路。“这里人多热闹,和老顾客的感情都在这条街上。”
老味道的密码新鲜、实在与不妥协
“吃不腻的饺子”是附近居民对“山东大嫂水饺”的一致评价。这“吃不腻”的秘诀,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每天清晨,采购新鲜食材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肉馅必须当天现绞,蔬菜要反复清洗,汤底是每天现熬的骨头汤,从开店第一天起就没变过。“熬汤要花好几个小时,绝不能用调料包替代,那味道不一样。”李衍斌说,老店生存不易,但他始终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哪怕少赚一点,也不能在品质上妥协,要对得起良心。”
美食要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店里的饺子馅从最初的鲜肉葱馅,慢慢发展到如今的十多种口味,鲜肉茴香苗、海参木耳肉、虾仁鸡蛋肉、荞麦羊肉等,都是根据顾客反馈不断调整而来。记者在现场点了一份鲜虾韭黄肉馅饺子。只见饺子面皮被饱满的馅料撑得有些许透亮,隐约能瞧见内里粉嫩的虾仁。其中氤氲出的独特香气,既有韭黄的清香、虾的鲜香,还有猪肉的醇香。咬上一口,荤与素、海与陆搭配出的鲜美汤汁在口中迸发,令人回味无穷。蘸点店里的自制辣酱,辣得温和,更衬得饺子鲜。
而价格实惠则是这家店的另一张“名片”。32年过去,两毛钱一只的饺子涨到了八毛至两块不等,还是比不少新店便宜。“都是街坊邻居,太贵了大家不乐意来。”李衍斌笑着说,“薄利多销,能陪着大家吃下去就行。”
32年饺子串起的烟火情缘
在店里干了十多年的扈剑宁,最懂这份“陪着”的意思。她记得刚来时店比现在的小一些,却总挤满人。“夏至、冬至那几天最忙,一天能卖两万多只饺子。”她手里包着饺子,指尖翻飞间,一只只饺子快速成型,“熟客一进门,不用说话就知道他要几只、什么馅,他们也会热心地提出服务、味道方面的意见,这种被惦记的感觉特别好。”
老顾客石先生就是这样的熟客。1993年饺子店刚开时他就来,后来从青春路搬到了上浮桥,仍常开车过来,当天,他一次打包了五袋生饺带回家。“吃了32年,就认这个味道。”他提着饺子袋往外走,脚步轻快。
隔壁经营蜂蜜店20多年的钱爱华,也是这里的常客。“老板、老板娘人特别好,以前店门口经常排长队。”她最爱的是葱肉馅,儿媳妇则偏爱牛肉香菜馅,一家三代人都成了店里的回头客。
从1993年到2025年,32年的时光里,青春路的街景变了又变,但“山东大嫂水饺”的味道和热情,似乎从未改变。对李衍斌一家来说,这是一份赖以生存的营生;对街坊邻居而言,这是一碗能慰藉心灵的“老味道”,更是一段流淌在舌尖上的旧时光。或许,这就是老店存在的意义——用不变的坚守,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