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半,位于市区胜利街上的双华小笼包店准时亮灯。胡双华早早来到店里,调老面、切葱、拌肉馅……五点多,第一批客人便陆续登门。双华小笼包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正式打响。
店门口蒸汽缭绕,刚出笼的小笼包被迅速分装进餐盘或打包袋中。蒸笼后方,是一场无声而高效的流水作业:揉面、包馅无缝衔接。师傅三四秒捏出一个匀称的包子,只为追赶食客们迫不及待的脚步。
接过小笼包,找一个空位,转身又去调一碗合自己胃口的汤,加盐、放葱花、加汤,这是堂食顾客的常规动作,熟练程度,就跟在自己家吃饭一样。“原来汤是我们给客人打的,后来,生意实在太忙了,我们顾不上,客人就都自己打了。”胡双华说。
“我17岁就到这里吃包子了,今年52岁了。”“我住得远,今天特意带着小孩赶过来吃的。”“我们一直在他们家吃,食材新鲜,味道好。”……采访间,不断有顾客投来好评,讲述他们与双华小笼包的故事。老面发酵,纯手工制作,一口咬下去就是熟悉的葱肉馅香,这是深深烙在许多金华人味蕾上的老味道。36年了,包子样子没变,大小没变,味道也没变,火爆程度也没变,平均一天能卖出2000多个。
这家店能36年如一日的火爆秘诀是什么?胡双华道出了他的经营之道:保证品质,接纳意见。“10个客人里有6个说包子咸了,那就是咸了,要改。”胡双华说。多年来,双华小笼包一直坚持纯天然老面发酵,包子馅当天现做现包,确保顾客吃到的每一个包子都是最新鲜的。为了更好把控原材料的品质,双华小笼包有了固定的面粉和猪肉的供应链。
1989年春夏之交,胡双华开始在胜利街上做起了包子生意。从最开始的一个包子摊,到一年后租下包子店面,再到买下店面,胡双华用一双勤劳的手撑起了一个家,也守着属于金华人的老味道。36年间,包子价格从8分钱加半两粮票到如今的两块钱一个,小小的包子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胡双华已将店铺交给儿子,可他还是每天凌晨3点半要来店里为开市把关,最后不忘吃上几个刚出笼的包子。蒸汽氤氲之间,是安心,是习惯,也是一份无声的守候。
胡双华的儿子胡振中,几乎是与这家包子店一起成长的。他从小在面粉的粉尘里打滚,在蒸笼的雾气中长大。对于这家店,他的感情比父亲胡双华更为复杂。童年时光里,为了支撑这家店的生意,父母总是忙碌,胡振中很少能得到他们的陪伴。他曾对包子店心生排斥,却又在岁月流转中逐渐接受了它,最终,更是主动选择回来,接过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一路成长,他也一路理解着父母背后的付出;他从顾客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和真诚的夸赞里,渐渐读懂了这口老味道在大家心中的分量;更从老客们担心父亲退休后没地方吃包子的担忧中,真切意识到传承下去的责任。“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守住这家店,守住这一口老味道。”胡振中说。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