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从初登讲台的青涩懵懂,到深耕教坛的沉稳从容,教师们以岁月为笔,以热爱为墨,书写着教书育人的动人篇章。连日来,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走近教龄分别为1年、11年、21年、31年、41年的五位教师,聆听他们的育人故事,感受不同教龄段教师的初心与担当。
王奕欢
从教1年,以热爱浇灌成长
记者初见金华实验中学教师王奕欢时,她脸上总是扬着灿烂的笑容,说话轻声细语。“我当老师已经1年了,这一年来我在不断成长,从事教育行业是我永远不会后悔的决定。”她说,语气温柔而坚定。
王奕欢出生于1999年,去年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金华实验中学担任药剂专业的老师,目前负责高一和高二共三个班级的教学任务。今年5月,她获得2025年婺城区职业高中教师教学论文评审二等奖。
受年少时恩师的影响,她从小到大都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对我来说,教书育人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每天教学生知识,陪他们成长,这种成就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替代的。”如今,这份热爱在她心中愈发坚定。
她犹记得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景。“刚踏上去的时候很紧张,好在提前列了课堂大纲,最终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计划。”王奕欢回忆道。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科研思维能力与实践技能。在教学中,王奕欢始终践行“因材施教”,面对药剂学中抽象的知识点,她会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我会以PPT动画的形式讲解知识点,如果学生们看不懂动画,我就用板书把复杂的图简单化,一步步讲给学生听,效果挺不错的。”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她始终坚持细致备课,备课本上字迹工整,满是清晰的框架图与树状图,桌前的便利贴上还标注着教学进度和待办事项,有时甚至会备课到深夜十一二点。遇到教学管理难题,她也会主动请教资深教师或是上网搜索资料,不断摸索提升教学水平。
课余时间,王奕欢会在私底下主动关心班里成绩起伏或状态不佳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这种润物无声的关怀,也化作双向奔赴的温暖,有的学生还会带着零食来办公室关心看起来面色不佳的她,这些细小的举动都让她感受到教育最美好的模样。
“当教师虽然辛苦,但是我很快乐,因为我每天干的都是我喜欢的事情。我相信我能把课上得越来越好,也希望未来可以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王奕欢笑着说。(记者吴铮誉)
薛佳珍
从教11年,照亮学子前行路
“11年的教学生涯,课堂的场景在变,面对的学生在变,但让每个孩子感受英语魅力、学好这门语言的心愿,从来没有变过。”这是金华市青春中学英语教师薛佳珍对自己教育初心的真挚表达。自2014年从浙江外国语学院毕业回到金华,她已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十一载,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温暖的教育关怀,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初入教坛,薛佳珍被分配到婺城区蒋堂镇初级中学。面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情况,她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从最基础的字母书写教起,一步步带领学生攻克英语拼读难关。孩子不敢开口说英语,薛佳珍耐心引导,不断鼓励,用真诚与热情逐渐打消学生的顾虑,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英语的初步信心。
“上学时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很优秀,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坚定了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决心。”怀着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薛佳珍在教学路上始终保持着谦逊好学的态度。刚工作时,她频繁向老教师请教教学经验,主动前往其他学校观摩优秀课堂,还在网上学习优质课案例,不断吸收先进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2020年,薛佳珍来到金华市青春中学,开启了教学生涯的新征程。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爱上英语,她探索出了播放英语短视频、组织英语词汇接龙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原本枯燥的单词记忆变得充满乐趣。
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薛佳珍更注重呵护学生的内心成长。学生小翁刚入学时性格内向,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声音也格外小。薛佳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当小翁尝试回答问题,她都会及时给予大力肯定,还会号召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为了解决小翁声音小的问题,她特意在他回答时递上话筒,让他的声音被全班听见。在薛佳珍的持续鼓励下,小翁逐渐变得自信,课堂上回答问题越来越自如,英语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
作为班主任,薛佳珍用“共同成长”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今,薛佳珍教过的学生中,有人追随她的脚步考入浙江外国语学院,有人选择英语专业继续深造,还有学生即便步入大学,仍保持着对英语的浓厚兴趣。“能影响学生,让他们找到热爱并坚持下去,就是我最大的成功。”薛佳珍笑着说。(记者王静姝)
陈橙
从教21年,包容每一个孩子
“幼教不是简单的‘看孩子’,而是要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守护他们的启蒙时光。”近日,在婺城区白龙桥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陈橙道出自己对幼教的理解。从教21年,从一线教师到幼儿园“掌舵人”,她始终以爱为舟,载着孩子们驶向多彩的童年。
2004年,陈橙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毕业,先在杭州历练两年,2006年回到家乡金华,入职婺城区机关幼儿园。从那时起,“包容每一个孩子”就成了她的初心。在一线任教时,她曾遇到一个因家长忙碌、缺乏引导而习惯“藏起来上厕所”的孩子。“那时候每天跟着他,一边耐心教他规则,一边和家长反复沟通,看着他慢慢愿意和同伴交往,那一刻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正是这些与孩子相处的细节,让她在幼教路上越走越坚定。
2024年来到白龙桥镇中心幼儿园后,陈橙把多年的教学经验融入园所发展。在课程设计上,她主张“玩中学”,让孩子自主选择游戏内容,老师则通过观察孩子的游戏状态,灵活增减材料、引导思考。“就像孩子们玩水管,从随便拼接到学会立支架,每一次试错都是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旁边静静守护、适时引导。”她还牵头开展游戏分享活动,让孩子们在表达中梳理思路,把“玩”真正变成学习的过程。
作为园长,陈橙不仅守护孩子,也照亮年轻教师的成长路。她深知幼师的挑战——既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又要精准观察、理解孩子的需求。为此,她推出“体验式教研”,带领年轻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还通过“师徒结对”“点对点教研”,手把手指导他们成长。这些年,她培养出5名婺城区教坛新秀,带领团队拿下市优秀教研组称号,自己也从区教坛新秀成长为浙派名师培养对象。
谈及教师节期许,陈橙说,希望家长能理解“一日生活皆教育”,和园所一起做好“家园共育”。而对自己和园所,她早已规划好新目标:“接下来要梳理新三年的发展规划,让这所乡镇幼儿园绽放新颜,也希望自己能继续做研究型园长,带好团队,给孩子们更多展示的舞台。”(记者邱琪)
汪峰
从教31年,感受成长的力量
“31年教学,是一段漫长而宝贵的旅程。它教会了我改变自己、影响孩子。”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金华市环城小学长湖湾校区执行校长汪峰总结了“充实、快乐、难忘”3个关键词。
1994年8月,汪峰18岁从金华师范学校毕业后,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憧憬,踏上了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三尺讲台,担任了6年的班主任,9年中层,15年的副校长。2024年8月起,他来到环城小学长湖湾校区担任执行校长,并兼任6个班级的综合实践课老师。
环城小学长湖湾校区是一所去年8月底启用的新学校。面对全新的校园环境,在环城小学教育集团党委的领导下,他带头干、带着干,提出“看见每一份微努力”理念,致力于建设有想法、有办法的管理高效团队以及有朝气讲大气、讲团结有担当的优师队伍。
初入校园,就能看到一面学生的笑脸墙,中间挂着“暖”字。“我印象最深的是墙上这位小柠小朋友,开学第一天她就在校门口哭得很伤心。”汪峰笑着回忆道。当时,他蹲下身询问情况,一边拉着小朋友的手一边安抚其情绪,将她送到班级。此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小柠依然一到校门口就哭,他和班主任也每次都耐心将她送至班级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柠逐渐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喜欢上了新学校、新老师,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
“教育孩子也没那么多‘秘籍’,就是肯花心思、时间,然后心平气和地静待花开。倾听花开的声音,感受成长的力量是我最大的幸福。”汪峰说。
组建网球校队、举行春播节、开展阅读节……一学年以来,他带着长湖湾校区围绕“勤学厚德、扬长卓越”目标,通过组织大阅读、大实践等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1年来,汪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从黑板粉笔到多媒体再到现在的AI赋能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现在的无墙开放式教育,他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更见证了婺城教育的蓬勃发展。
“接下来,我将感恩奋进,做一位有情怀、有办法的行动主义者,奋力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答卷。”他如是说。(记者吴铮誉)
周建军
从教41年,扎根乡村育桃李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婺城区琅琊镇初级中学教师周建军的这句从教箴言,在他41年的教学生涯里,化作了日复一日的坚守。自1984年踏上讲台,他从深山区的原溪口乡校到如今的琅琊初中,从普通教师到学校党办主任,岗位在变,那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热忱,始终未改。
上世纪90年代初,周建军在原溪口乡校任教时,一段“背生换药”的往事,正是他扎根山区、守护学生的真实写照。当时班上一名住校生意外小腿骨折,需每两天到4公里外的卫生院换药。深山区没有交通工具,周建军便主动承担起护送任务。每到换药日,他便背着这名学生往返,走一趟,路上要歇四五次,这一背就是两个多月,直到学生痊愈未留后遗症。“累但值得,我就觉得学生需要我,他们的健康比啥都重要。”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周建军的语气依旧坚定。
在深山任教的16年里,翻山越岭家访是周建军的日常。他还常悄悄为困难学生垫付各种学杂费用,甚至全额资助,“不能让一个孩子因没钱失学”是他挂在嘴边的话。如今,他仍每年资助几名困难学生和孤儿,还时常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物资,用行动诠释着“助人为乐”的秉性。
如今,周建军虽身体抱恙,却依旧活力满满地坚守在岗位上。作为学校党办主任,他既要统筹党建工作,还要承担社会学科的教学任务,闲暇时还主动给年轻教师分享教学经验、解决工作难题。他的社会课,更是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课堂。“周老师的课不像上课,更像听故事,课本上的字都活了,还能知道好多课本外的见闻。”学生金俊辉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同事吴慧敏眼中,周建军不仅是“教书匠”,更是“育人者”:“他从不区别对待学生,总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孩子们崇德向善,也是我们年轻教师的‘引路人’。”
41年来,周建军亲眼见证着金华乡村教育的蝶变:昔日的土坯房教室变成了窗明几净的现代化教学楼,曾经的粉笔黑板换成了智能交互一体机,但他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从未随之改变。望着校园里奔跑嬉戏的学生,周建军的眼神温柔而坚定:“只要还能站在讲台,我就会一直做学生的‘引路人’。”
(记者 邱琪 摄影 周金权)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