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怡
历史建筑常常被视为凝固的过去,是城市中静默的旁观者。在婺城,许多老建筑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历史建筑不仅可以被保存得很好,也可以通过功能重塑与文化赋能,重新融入当代生活,成为延续城市文脉、丰富人们精神的重要载体。
邵飘萍故居就是一个例子。这座故居不只是对“一代报人”邵飘萍的纪念,更通过红色新闻教育基地的定位,将历史人物精神与当代新闻教育、公众研学紧密结合。步入此间,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的展陈内容,使其成为互动式、体验式的文化平台。游客在这里不仅是参观者,也是参与者,通过亲子活动、研学实践,在历史场景中感知新闻理想与社会责任。这种活化利用让建筑“活”了起来,也让历史人物的精神得以跨越时空,与当代人对话。
金华剪纸博物馆展现了历史建筑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路径。这座清代四合院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展示,也成为剪纸技艺传播的课堂,免费开放、公益培训、国际交流……让非遗在古建空间中得以生动延续。游客们在传统院落中学习剪纸,既感受了古建筑的风貌,也体验了非遗的魅力。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双重保护与传播,形成了文化资源的叠加效应。
浙江师范大学的红楼则体现了历史建筑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中的持续生命力。从综合楼到国际儿童文学馆,功能的转变让这座老建筑在新的时代找到了新的定位,它承载着几代师生的记忆,近年来还吸引剧组到此取景,进一步连接了校园与社会、传统与流行。
历史建筑的保护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城市文化生态、公众文化需求紧密结合的整体工程。这不仅仅是修复一堵墙、一片瓦,更要为其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或是通过功能植入,或是通过活动策划,真正实现“古韵新生”,让城市的文化脉络持续流淌,让每一栋建筑瑰宝都成为照亮现代生活的精神灯塔。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