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教师节,在婺城有两位用体育点亮学生梦想的老师,他们因今年火热的“浙BA”而被大家知晓。一位是金华四中的张海峰,二十多年如一日,在篮球场上默默耕耘,将一批批孩子送向更高舞台。一位是金师附的小李泽轩,奔跑于操场与球场之间,用温柔与坚韧影响着学子。
张海峰:在赛场与课堂共筑成长路
“2004年从哈尔滨体育学院毕业后,我就扎根在金华四中。”张海峰回忆道,“那时体育课不受重视,家长总担心影响学习。现在不一样了,体育中考规则不断完善,家长还会主动关心孩子们的体育学习情况,社会各界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也更高了。”篮球训练是张海峰的专长,近三年,他为婺城培育20余名高水平运动员,向省队输送5人,让赛场与课堂同样充满成长的力量。
体育教育的意义,在他心中远超体能训练。“球场上,孩子们要沟通配合,赢了一起欢呼,输了一起总结。”他指着训练的学生说,这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抗挫折能力,连情商都能在磨合中提升,这些比比赛分数更重要。
今年,他带着这份对篮球的热爱,走向“浙BA”赛场。赛事中,他先后担任了婺城队教练与金华队助理教练。“队员虽业余,但凝聚力很强,落后时没人放弃。”他眼中满是自豪,“最感动的是,我收到了学生绘制的加油手抄报,往届学生还带着孩子来现场助威,有个小朋友赛后要签名,说以后也想跟着我学篮球,那一刻特别温暖。”
“浙BA”也点燃了校园篮球热。“张老师带领婺城队夺得好成绩,我看得热血沸腾。”校篮球队员徐振涵说,“我的带训教练这么厉害,我的劲头更足了。”
“现在上篮球课,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张海峰笑着说,“以前有些女生觉得篮球是男生的运动,现在主动请教篮球技巧。还有学生说想当体育老师,看着他们满怀梦想的样子,就像看到学生时代的自己。”
在张海峰看来,在教学中帮孩子建立运动自信很重要,体育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对体能差的学生,他指导他们先定小目标再突破;对内向的孩子,他会私下辅导,鼓励他们“没关系,再来一次”。“张老师像朋友,上课认真,对我们很耐心,我也因为张老师喜欢上了运动。”学生程圣铭说。
从2004年初组建校篮球队仅能招募到七八人,到现在组织起二三十人的队伍,配备专业教练团队,金华四中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体教结合”模式在金华四中日趋成熟。“我常跟孩子说,运动是终身的事。优秀运动员需要清晰的思维,未来我会努力培养更多‘会运动、会思考’的人才,让体育成就更多精彩人生。”
李泽轩:奔跑在操场与球场之间
2023年,大学毕业的李泽轩回到家乡金华,成为金师附小凤山校区的一名体育老师。两年时间,他从青涩的新人教师成长为学生们口中的“李老师”,也成了学校体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如今,他承担着三年级和六年级两个年级的体育教学任务,同时还负责校田径队的训练工作。
“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幸福的职业。”谈起自己的工作,李泽轩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说,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仿佛自己也拥有一颗童心。“有时候情绪也会有波动,但只要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听到他们拉着我的手喊‘李老师好’,所有的疲惫就都烟消云散了。”
“李老师是一个很温柔的老师,课上会耐心地指导我们,还会鼓励我们‘再试一次’。”学生滕子琦说。
今年暑假,李泽轩所在的婺城队获得“浙BA”金华赛区亚军,他也凭借亮眼的表现入选金华队。可惜的是,由于在训练时手部意外受伤,他还未能上场参赛。“走廊上、操场上,孩子们见到我都会问:‘李老师,你打球赢了吗?’‘手伤好点了吗?’”李泽轩笑着说,“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心,那种被爱包围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领导和同事们也常常关心我的训练和恢复情况,给予支持。孩子们更是天天盼着我快点上场。”这份理解与支持,让他更加坚定,“既然孩子们把我当成榜样,我就更要做好自己。”
目前,李泽轩的手部伤势恢复良好。“听医生的安排,只要能上,我一定全力以赴。”他说。
在李泽轩的世界里,操场与球场是相通的——一边是教书育人的讲台,一边是挥洒汗水的赛场;一边是孩子们的欢笑,一边是队友的拼搏。而连接这两者的,是他对体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和一颗永远年轻、永远奔跑的心。(记者盛琳虹、刘琳婕)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