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晓芬)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5个“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实践案例,婺城区“牧旅融合谋发展两头乌拱出共富路”案例成功入选,展现婺城“土特产”促共富的新路径。
大美山水孕珍品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特产,一个地方风味的形成,取决于当地的山川河流。
“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作为“浙中明珠”,金华犹如一个在天地间承载万物的聚宝盆,其独特地貌特征,以及优质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造就了金华两头乌这一国宝级猪种。
金华两头乌又称金华猪,是中国四大名猪之一,也是我国首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地方猪种、全国首批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唯一入选的猪肉类畜种。
作为金华两头乌的核心产区,婺城区全力推动两头乌产业发展,探索了一条将“土特产”做大做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2024年,全区存栏1.8万头,金华火腿加工企业20家,金华两头乌专卖店(体验馆)20家,全产业链产值达10.5亿元,带动5000余名农民就业,每人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
“标准链”提升品质
在位于长山乡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全封闭的5G智慧养殖中心犹如被罩在“金钟罩”下,与外界完全隔离。这里有国内外最先进的精准饲喂系统、智能环控系统、数字化健康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科学管理,实现生猪养殖环境、生产过程、疫病防控、粪污处置等环节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
智慧养殖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生物防控的卓越效果、生产质效的大幅提高,还有人力成本的大幅下降。目前,年出栏6000头两头乌的这个养殖中心,只需要3个饲养人员就能满足日常需求。
近年来,婺城区推动《金华猪(金华两头乌猪)养殖技术规范》《金华两头乌猪绿色养殖技术规程》“进企入场”,养殖成活率由传统模式的82%提升至95%以上、饲养成本降低约12%。围绕“特色、优质、绿色、安全”要求,组织开展绿色健康养殖试点示范,成功创建国家级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试点场1家,所产“无抗”两头乌猪肉每斤约60元,经济效益显著。
“加工链”激活效能
步入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互动区的烤肠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边上一圈游客几乎人手一根烤肠。“15元一根的两头乌纯肉烤肠,牧场高峰期每天能卖掉两万根。”工作人员介绍。(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而在牧场商店、线下专卖店、线上多平台,熊猫猪猪的食品开发团队推出的开袋即食真空小包装火腿丝、两头乌酥饼、罐装猪肉酱等深加工产品,也广受消费者青睐。今年端午期间,牧场的金华两头乌粽子销量突破100万只,销售额达998万元,同比增长53%。
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婺城区紧跟多元化消费需求,推动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珍琪源两头乌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延链补链,开发精品火腿、香肠、肉酱、大肉粽、清明粿、酥饼、肉脯等食品,以及“熊猫猪猪”雪糕、玩偶、文具等文创衍生品,并在华润上海门店全面上架,开设专卖店17家,建成美食体验馆2家。推动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文创产业融合,拓宽产业发展途径。
“融合链”拓展空间
“过去村民多靠外出务工或种植苗木为生,收入有限。但自‘熊猫猪猪’落地后,整个村庄都搭上了‘旅游经济’的快车。”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离牧场不远,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昌桥村依托亲水景观、美食街和水上乐园,发展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等乡村经济。日均游客逾千人次,单日营业额峰值高达5万元,村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只“两头乌”,带火一座城。不仅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国内外考察团也络绎不绝。开园至今,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这座集“现代化智能养殖、地方文化展示、国际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全程可视化高端养殖基地,为周边乡镇引流68万人次,2024年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
在此过程中,婺城区实施“熊猫猪猪”共创共富行动,整合周边3镇9村,盘活周边原有茶园、竹林,打造千亩生态茶园和竹海,带动3个村集体增收1000余万元。同时,叠加周边6个A级景区村形成片区文旅业态,新增就业岗位600余个,从业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
“文化链”激活势能
文化是产业发展的深层根基与动力源泉。婺城区一方面挖掘金华两头乌的文化链资源,为产业提供差异化竞争力;另一方面,用文化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发展路径。
截至目前,婺城区统一金华两头乌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制定授权使用标准,建立监管机制,严控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整体形象和竞争力。依托《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之金华两头乌》专著,深度解读品种特性、传统工艺、美食文化及地域关联,提升品牌文化品位与独特魅力。
此外,金华两头乌还作为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冠名进京高铁品牌专列,入选全国第二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地方猪种。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