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的上浮桥王质园/摄

1998年的上浮桥张秀英/摄

1993年通济桥洪兵/摄

2025年的新浮桥楼冀阳/摄

1983年的通济桥资料图
浮桥变迁藏光阴,许多老金华人的记忆中,都有一座上浮桥。10月1日,备受市民期待的新浮桥在东阳江上正式开通,当日客流突破5万人次。这座以“廿四舴艋舟”为形制、串联古今的浮桥,不仅为金华增添了一条过江新通道,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它的出现,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婺江之上。金华因水而兴,自古被誉为“小邹鲁”,在固定桥梁建成之前,浮桥是连接婺江南北两岸的主要通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历史上的上浮桥、下浮桥与今日的新浮桥,承载了无数来去匆匆的脚步,见证了城市的更迭和发展,共同构成了一幅贯穿古今的“浮桥故事”。
曾经的浮桥有着怎样的故事,现在的浮桥又将如何续写新的篇章?
上浮桥
几代人的温暖记忆
上浮桥,又名宏济桥、问津桥。其故事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金华富绅袁大珍捐资建造,以铁索连接24艘木船,上铺木板而成,因位于已存浮桥(通济桥前身)的上游,故得名上浮桥。此后,明宣德三年(1428),袁大珍之子袁淮、袁河等捐资重建。明清时多次修建。这里是金华通往武义、永康、丽水等地的咽喉要道,桥头市集兴盛,商旅络绎不绝。
“明朝时,上浮桥的官方正式桥名其实叫弘济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更名为宏济桥。”婺城区城东街道上浮桥村经济合作社居民盛基俊说,这是因为弘济桥的“弘”字与乾隆皇帝的名讳“爱新觉罗·弘历”的“弘”字相同,为避讳才更名的。盛基俊长期关心上浮桥区块的发展变迁,搜集整理了大量历史资料。
一张摄于1929年的老照片,展现了当时浮桥的模样。照片中,一艘艘木船并排停放在江中,船头船尾以铁链相连,船上铺有木板,形成一座木桥供人通行。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金华人王质园,曾任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校长。照片刊登于当年的上海《图画时报》,名为《浙江金华之宏济浮桥》。
“以前,上浮桥还配有4个守桥员。”朱新洪今年已93岁,他的祖辈父辈都是上浮桥的守桥员。在他的记忆里,汛期涨潮时,父亲就得立刻去工作,哪怕是半夜,也要把船里的水舀出来,不然就可能沉船。
“1933年,上浮桥东面成立了金华市区第一个汽车站,叫作东站。”盛基俊说,曾经的上浮桥村一带因同时拥有码头、桥梁和汽车站,成为交通枢纽,一度很是热闹,仓储、饭店、旅店一应俱全。
战争年代,上浮桥被毁,1941年,浮桥被改造成有10个桥墩的固定公路桥,但桥面仍用木板,且第一孔可开合以便船只通行,名称“上浮桥”被沿用。往后的数十年中,上浮桥一带是人们进出市区的重要通道。
家住金东区金都美地小区的张秀萍就是上浮桥村人,当年她家就住在桥头。在她的记忆中,上浮桥终日行人络绎不绝,上浮桥老街上有菜馆、旅馆、水果店等店铺,生活便利,格外热闹。当然,住在桥边也有弊端,每逢梅雨季节,上游洪水暴涨,就会导致桥面部分被淹。更严重的时候,水会满到她家中,那时桥南岸的吊桥就会被吊起,禁止行人车辆通过。
张秀萍那时在赤松门小学读书,每天都要经过上浮桥。“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当年蹚水过桥上学的情景,现在想想胆子真大。”张秀萍说,那时水最深处没过膝盖,桥面水流湍急,冲击力极大,洪水撞击桥面,发出“哗哗”的响声,听着就让人心惊胆战,行人过桥完全凭胆量。
“尽管上浮桥已被公路桥取代,但公路桥相对较低,汛期仍会被洪水淹没。”盛基俊说,每逢洪水刚淹没桥面或尚未完全退去,总有心急之人冒险涉水过桥,悲剧也时常发生。“以前遇到洪水漫桥时,晚上就只能住在同学或邻居朋友家。这样的学生时代,充满了别样的回忆。”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1965年,上浮桥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然而,桥身低矮的问题始终未解,每逢汛期,江水漫桥,交通中断,成为两岸居民的心头之患。
终于,在1999年,为彻底解决安全隐患并缓解交通压力,服役近600年的上浮桥在新建的宏济桥通车后,正式退役并被拆除。
今天,在南岸的古渡公园旁,宏济桥码头遗址依然静静地屹立在婺江畔。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码头台阶上的“道光拾叁”字样依稀可辨。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当年“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的舟楫往来与市井繁华。
下浮桥
一波三折的“成长史”
在上浮桥的西边,有一座下浮桥,也就是现在的通济桥。该桥早期为浮桥,距今已近700年历史。通济桥建成后历经天灾和战乱,数十度摧毁与重建之后,才有了今日我们眼中这座横跨婺江的通济桥。
回顾通济桥的“成长史”,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据史料记载,在通济桥未建成前,婺江上“原比舟为桥”,浮桥的桥址就在今大桥东边的盐埠头。由于“双溪合流而西,其势滋大”,当时浮桥经常出现“弱勿支,舟数败,行人亡”的悲剧。
婺江上一幕幕舟毁人亡的悲惨场景,金华西峰寺僧人宗信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在元大德四年(1300),他提出了“伐石作桥,以利永久”的设想。为使梦想变成现实,他托钵持杖,足迹遍及婺州城乡,四处募缘,经过5年多的艰苦施工,在浮桥的西边终于砌成了11个桥墩。但由于劳累过度,没等到架设桥梁,宗信便圆寂归西,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
但宗信播下的种子已然发芽。元统二年(1334)春,停工近30年的通济桥继续营建。经过9年的努力,于至正二年(1342),终于建成了“二台十一墩,计十二孔,架木为梁;长七十八丈,宽二丈四尺,高四丈一尺;上覆以屋,六十四楹,建有三殿二亭”的廊桥。
廊桥虽然雄伟壮观,但难以抵御凶猛的江水而屡屡被冲毁。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通济桥因自然和人为毁坏就达27次。通济桥为此经历了改搭浮桥、重建廊桥、恢复渡船、建石拱桥、修石拱桥的曲折历程。
目前通行的石拱桥建造于清嘉庆年间,由金华知府吴廷琛、知县杨兆璜提出倡议。嘉庆二十年(1815)桥梁建成十三孔半圆石拱桥,“两岸各一垛,中十三墩,墩形西正方,东侧小椭而剡,以杀水怒。南岸当水冲处,石其堤以遏水势,上侧转瓮辅石,旁侧瓮栏叠石。桥长九十八丈,广(宽)二丈六尺,高四丈八尺”。
从浮桥到廊桥再到石桥,通济桥的坚固程度较之前提升了10倍不止。直到1940年9月13日,日军机疯狂轰炸金华城,通济桥南端的一至五孔被炸毁。1942年浙赣战役中,国民党部队为阻止日寇继续南侵,又被迫将北端主桥的五、六、七孔炸毁。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通济桥临时用钢轨和木板铺就桥面,供行人通行。直到1960年,省政府拨款修复了1942年被炸毁的主桥第五、六、七孔,并在桥东侧拼宽3米,形成车行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3米的桥面结构。
上世纪90年代,金华城区向南扩张。通济桥成了江北和江南的主要交通干道。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通济桥就像一根小扁担,义不容辞地挑起了桥两端物资人文集散交流功能,南端以南市街贩牛市场为人气中心,北端则以小码头手工业品市场为主,是金华百姓家喻户晓的热闹地。
有趣的是,真正的老金华人从来不叫通济桥,而是用金华方言称其为“垛桥”,即大桥,桥下之水也从不称其为婺江,而以“垛溪”爱称,这至今仍留存在老一辈人的口语中。
随着金华城市发展,南北交通需求日益加大,通济桥又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拼宽改造工程,目前的通济桥,桥面规模为主车道双向六车道、两个非机动车道和两个人行道。
如今的通济桥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历史悠久的下浮桥展新风貌,见证和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和文明。“在通济桥上跑了快20年,这里出现了‘一个人感动一座城’英雄孟祥斌的故事,以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而命名的公园成为游客打卡点,还有专用的公交车道……古老的石桥恢复了青春。”公交车司机王倍悦说。
新浮桥
古今交融的“时空走廊”
作为交通设施的上浮桥和下浮桥如今已不复存在,其功能被现代化的宏济桥和通济桥所取代。但新浮桥的诞生,以另一种方式在城市的记忆和生活中延续。
这座被市民亲切称为“新上浮桥”的市江城融合临时通道,总长192.8米,桥宽14.5米。其设计核心深深植根于金华的历史文脉。24艘仿古舟船,以“廿四船连廿四节”的传统格局串联,寓意“一节平安一节福”,桥体采用现代可拆卸模块化技术建造,既确保了结构的稳固安全,也完美复刻了古浮桥的风韵,生动重现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笔下“双溪舴艋舟”的意境。
新浮桥一开通就成为金华标志性景点之一。“国庆开通当天,我就迫不及待去走了,非常漂亮。”盛基俊说,和以前走在老上浮桥上摇晃的感觉不一样,新浮桥结实稳当。与他一样,众多市民和游客争相成为这座新浮桥的“首批通行者”。“浮桥跨两岸,以最古老的姿势,拥抱着婺州古城的繁华和三江的脉搏,像一曲未终了的古调,在每朵浪花里,寻找可以停靠的耳朵。”走完浮桥的市民葛建国有感而发,在朋友圈发表了一篇文章。
据市城投集团介绍,新浮桥的开通,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金华江城融合战略下的关键一子。浮桥的北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婺州古城,这里沉淀着八婺大地的千年文脉;南岸,是现代化的文旅商业综合体——三江里及“金华之光”,代表着城市的活力与未来。此前,虽一水之隔,两岸的联动始终缺乏一条便捷的“物理纽带”。
去年国庆,市城投集团开通了往返于万佛塔公园码头和燕尾洲公园码头的水上公交。今年国庆,一座新浮桥的建成,巧妙地将婺州古城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化都市的休闲活力无缝衔接。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婺州古城景区客流总计达68.3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大幅增长111.3%。
如今通过新浮桥,两岸只需几分钟步行距离,市民和游客可白日漫步婺州古城,夜晚信步过桥,直达三江里,也可沿婺江惬意漫步,体验从历史到现代、从文化到时尚的时空穿越,浮桥这一文化意象,在金华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传承。
金华三座浮桥的变迁史,正是金华城市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江面上的连舟浮桥,到通济石桥,再到连接古今文旅的景观浮桥,金华浮桥的形态在变,功能在变,但其作为连接、沟通与繁荣的象征意义一脉相承。
一座浮桥,就是一部微缩的城市史。它连接的不是两岸,是过去与未来;它承载的不是行人,是记忆与希望。在金华的蓝图中,浮桥已超越其物理形态,成为一张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国家级都市文化休闲旅游示范区金名片。当人们漫步于新浮桥之上,脚下是流淌千年的婺江水,眼前是古老城墙与现代楼宇的交相辉映,那一刻,便能最深切地感受到——金华的历史,从未断流。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