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稀的首饰文物,并非只能在各大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后才能一见真容,婺州古城的城固乌山工作室也能见到。
步入其间,仿佛走进一座微缩的博物馆,室内光影幽微,各式奇珍静静陈列,威仪的吉服、华美的翠冠,每一件都似在低语,向驻足的有心人诉说着一段段被尘封的繁华旧梦。
十五年磨砺,从药剂师到非遗守艺人
一顶钿子,珠翠满头,翠羽轻盈……眼前的凤钿尤为夺目,其钿身铺满活色生香的纹饰,精巧中尽显华贵。又有一只只凤凰蜷卧其间,凤羽以点翠工艺层层叠出深浅,青蓝的翠色在灯下泛着幽光,衬得朱红的宝石底色愈发浓郁。最灵动的是每只凤凰口衔的珍宝流苏,晶莹剔透,仿佛一触即响,叮咚如诉。
这件珍品名为“隆裕皇后大婚点翠钿子”,虽是复刻却分毫不差。它出自婺城非遗匠人,也是城固乌山工作室主理人黄分回之手,以故宫博物院藏珍为范本,一一还原细节。
“这顶凤钿是皇后大婚所用,即便在清宫宫廷也属罕见,其中融合了点翠与花丝镶嵌两大工艺,工程极为浩大。”黄分回介绍道,点翠工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以翠鸟羽毛缀于金银胎底,流光溢彩;花丝镶嵌则以金丝银线编织成型,再嵌宝缀珠,与点翠相映生辉,互为表里。
这件复刻品耗时三年,花费八十余万元,是什么支撑他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90后”的黄分回,原是一名药剂师,却对古物文玩怀有深情。2009年在杭州一名收藏家手中初见点翠,他便被那抹幽光击中。“那是一支凤凰发簪,灯下流光溢彩,嵌着红宝石,因稀见而价昂。”那一刻,点翠的华彩在他心中生了根,也让他萌生出学习与传承的念头。
据了解,点翠技艺盛于明清,专供皇家,却在清末渐趋式微,如今,全国精通此艺者更是屈指可数。然而,得知北京有位老师傅尚存此技,黄分回毅然辞去工作,北上拜师。
“这是一门极需耐心的手艺,师傅年事已高,只能口传心授,我们就靠双手一点点摸索。”黄分回回忆道。翠鸟羽毛柔软细腻,需一根根贴合于金银表面,角度、力道皆有讲究,唯有严丝合缝,才能成就浑然天成的美。在师傅的鼓励下,黄分回以鸡鸭鹅羽为练,反复试错,潜心三年,终得真传。
学成点翠后,黄分回又远赴重庆,研习花丝镶嵌技艺。而这门手艺,需要在金银表面绘图,以细如发丝的银线焊接,再拼合成型,每一步都考验着匠心与耐力。面对重重困难,他未曾退却,不断调整方法,又经两年磨砺,终能将两门技艺融会贯通。
千万金不惜,让非遗珍宝在指尖重生
2019年,黄分回在金华创立工作室,主营中国古典风格珠宝首饰设计制作,也与婺剧研究院合作修复戏曲头面,为横店清装剧定制饰物。
这些年来,他也复刻了许多故宫博物院典藏的花丝镶嵌技艺和点翠技艺的文物。除了“隆裕皇后大婚点翠钿子”之外,还有采用花丝镶嵌工艺、银胎主体镀金的水仙花摆件,他还复刻了苏州博物馆藏品清代纳纱绣龙袍,并为此集结了10位技艺精湛的苏州绣娘,采用古法植物染料染色,整整耗费三年才得以完成……
这些复刻珍品几乎能够以假乱真,而在工作室另一侧,陈列着晚清汉人结婚用的吉庆冠等,这些货真价实的文物,更令人惊艳不已。“很早就在国外拍卖网站上看到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国首饰,许多都运用了点翠与花丝镶嵌,连故宫博物院都很少能看到,那时我就想,这些凝聚古人智慧与心血的首饰,该回家了。”
七年时间里,黄分回与海外留学生合作,由他们拍摄实物给他看,而他再通过网络竞拍,将文物一件件接回故土。截至目前,他与团队已成功迎回86件珍品,部分捐赠故宫博物院,只希望让更多人领略传统工艺的绝代风华。
凝视着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文物,黄分回的眼中满是珍爱。当目光落在一顶华冠上时,他又不禁叹息,“上面的翠羽,很多都被外国人当作颜料洗掉了……”正因目睹了太多原件的流失与损毁,黄分回更坚定了以复刻延续技艺的决心。
“能够长久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若是能将这份热爱转化为毕生追求的事业,那更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幸运。”黄分回笑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希望凭借自己的双手与不懈努力,可以让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登峰造极的传统工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重新被世人珍视铭记。接下来,他们还计划推动“非遗课堂进校园”等项目,积极培养对传统手工艺有热情、有潜力的年轻人,确保这两项珍贵的技艺能够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记者 曹静怡)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