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最新推荐
·温家宝在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上的讲话
·琼州海峡全线复航
·国民党团赴高检署告扁外患罪 陈水扁再惹官司
·美国会山前数千移民集会促奥巴马推动移民改革
·中国酵母浸出物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访福建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院长吴珊珊
·婺城区创卫紧急工作会议
·祝伦根参加首届中国仙源湖桂花节筹备工作会议
·“空中信使”让干部学习与实践两不误
·办一届文化与经济双丰收的节会
热门图片

 


沙畈美,美在山清水秀

2009年03月22日 22:3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发表评论] [ ] [打印]

  一本特殊的教材,一个美丽的梦想保“一库碧水”

  绿色,是生态的代名词,希望的代名词。

  走进沙畈乡中心小学,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特殊教材”——《走近绿色》。据介绍,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2005年6月,学校老师以绿色环保为主题,根据沙畈当地的生态资源情况编撰了一套教材,共有6册,包括水资源、中药材、野生水果、焚烧炉等内容,每个年级的孩子们都会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

  越来越多的人喝上了沙畈水,如何保护好水资源及其质量,沙畈人有很大责任。为此,该校十分注重对学生在环保意识上的培养,并通过绘画、表演、图片展示等形式,不定期开展各类活动,使学生们养成文明环保的行为习惯。2004年5月,在开展《环保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的课题研究时,学校组织学生上街宣传环保,“我们拉起横幅,让孩子们现场作画,搞起了图片展览,有的学生还拿起喇叭大声宣讲环保知识。”当时带队的周芬娟老师说,“孩子的眼睛是干净的,想象力也丰富,通过他们的眼睛和手,他们心目中家乡的样子真的很美。”“保一库碧水,送万千真情”。学校全体师生的行动就像一阵微风,吹遍了整个沙畈乡,也带动了许多家庭加入到保护生态的行列中来,而他们的所做所为,仅仅是沙畈乡民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一个缩影。

  沙畈乡党委书记汤云飞说,一直以来,全乡积极开展《森林法》、《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培训,向广大山区百姓宣传保护环境和水源质量的重要性,并邀请市、区农林局有关技术专家为广大护林员讲课,使老百姓们不断加深对生态环保的理解。

  2006年4月,只有400人的赛畈村投入42万元,对村里的污水实行了管道排放,建起了沼气池,污水经过发酵处理净化排放。从去年6月开始,村内化粪池、阴沟等处的污水都经过处理后才排进溪里,既改善了村庄环境,也避免了生活污水直接流进金兰水库。村支书范洪发说:“作为深山区,对生态保护如此重视目的只有一个,即要把最优质的水输送给下游的广大市民。”2008年,该乡还在赛畈村试点的基础上,投入150万余元对高儒、芝肚坑、皂里等3个村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并于当年9月全部通过上级验收。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村民对保护源头水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而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思想认识也从原来“是为城里人保护水源”,转变为“既为他人也为自己保护环境、保护水源”,水源保护工作有了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收到了较好成效。地处生态功能区最高地带的银坑村有芝肚坑花岗岩矿、银坑铅锌矿两座矿山,曾有两位老板看上了矿山,只要把开采权转让,每年可分到100万元的红利。为了涵养水源,村两委坚决拒绝了投资商。沙金兰生态功能区管委会主任、沙畈乡党委副书记商友山说,正是因为政府引导和老百姓的自觉支持,使一个方圆237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没有一个规模性的养猪场,没有一个养鸭场,更没有一个奶牛场,环境十分优美。

  政府引导,下游报恩促“村美民富”

  沙畈水恩泽千家万户,爱护沙畈水人人有责。现在金华市民对能喝上沙畈优质水普遍感到满意,对沙畈也有特殊感情。但各级政府和沙金兰库区干部群众为保护和建设生态功能区所做的大量工作不为许多人所了解,功能区保护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仍未得到解决。功能区群众为金华市民能喝上沙畈好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现在库区农民收入仍普遍较低,2008年库区农民人均收入只有4200元左右,生活还不富裕。

  保护环境不等于贫穷。针对辖区内毛竹资源丰富的特点,沙畈乡出台政策鼓励竹乡农民对毛竹产业进行改造,通过引进深翻施肥、地表覆盖等新技术,改造了低产毛竹林8000多亩,每亩经济效益最高可达2000元。作为沙畈乡笋竹两用林生产大户,乌云村村主任虞锦生激动地说:“毛竹林通过改造,每亩可增加收入800多元,通过竹笋深加工,收入可增加10多倍,仅竹笋一项,就能让农民人均每年增收上千元。”政府还发放补助推动山茶油低产林改造,仅今年就将改造300亩。同时,乡里还引导农民安装诱虫灯,引进生物除虫等新技术,种植番茄、茄子、辣椒等无公害高山蔬菜。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省森林食品基地等高新技术项目也相继在沙畈乡落户,推动着新一轮无公害化生产的发展壮大。

  2008年,通过在金华沙畈农副产品的展示窗口,很好地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发展。原先卖不动的山里货成了抢手货,最先每公斤卖30元的土蜂蜜现在是70元,30元每公斤的笋干现在卖到80元。

  上游有困难,下游来帮忙。位于金兰水库源头的皂里村,是一个以畜牧饲养为主的山村。区农林局主动协调帮助想办法,使奶牛饲养户顺利搬到了下游瑯琊镇。这样,不仅离金华城的距离近了一半,交通也好了,而且卖鲜奶也方便。饲养户说,区里的帮助让他们的奶牛饲养找到了新出路,奶牛数量比以前增加了1/3,每公斤鲜奶销售成本降低了0.1元。此外,还有4家养鸡场、41家木材加工企业也在下游乡镇找到了“新家”。

  后记:在采访中,沙畈满眼的绿色、清澈的溪水、朴实的村民、可爱的孩子,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而沙畈的村民为了生态建设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更让我们感慨万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金华市、区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对沙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支持,我们相信,“保护环境不等于贫穷”,我们更相信,沙畈的明天会越来越好,这里的水也会越来越清。

 

【作者】: 记者 吕薇薇
相关文章
·沙畈300多名育龄妇女接受春季“三查”
·共建单位伸援手 山民喝上自来水
·沙畈农产品俏销市区
·省市民进组织到沙畈扶贫

 

婺城新闻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网站地图

浙新办2008[ 15 ]号 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辩率调为1152*864

浙江在线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