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挎着用木板制作的“擦鞋箱”,或蹲在车站附近,或怯生生地走进街头饭店,或穿行于大街小巷,悄悄地走近你,轻声问:“老板,擦鞋吗?”
这是一群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不被重视却又缺之不可的边缘群体。而在婺城,这个群体的人数大致在五六百人左右,大多来自四川、安徽等地,以三四十岁的农村妇女居多。他们为何选择这一行?他们的生活有几多艰辛,他们的收入状况又如何?近日,记者走近他们,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众多街头擦鞋人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们看别人眼色行事,并靠汗水谋生。来自重庆的张大姐说,她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在市区转悠,兜揽生意。几年前,张大姐因治病欠下了2万多元的债,因为身体不好,找不到其他工作,她便选择了擦鞋这一行。擦鞋半年多来,她一天最好的收入也不过20元。但是张大姐现在对生活很有信心,她说:“现在已经存了点钱,我再干两年,就可以还清欠债了。”
对于绝大多数街头擦鞋人来说,离乡背井到城市擦鞋,只因为在这里的收入虽然少,但依然远远超过了在家种地。打工活难寻,擦鞋成本少,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因此,选择街头擦鞋这一行当便成了一些人的择业理由。但是,要把鞋擦好,也得有很多“讲究”。张某是安徽一个偏僻小山村里的农民,靠种小麦维持一家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06年,他独自一人来到金华,想找份给人打工的活。可是几天转下来,活儿没找到,钱也花光了,无奈之中他开始跟着一位老乡干起了街头擦鞋这一行当。最初擦鞋时,张某对这份工作存在羞怯心理,对过往行人也不敢主动上前去招揽生意,只能怯生生地坐等生意送上门,一天下来最多擦上十双鞋。干得多了,他也从中学到了许多“窍门”,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主动上前询问,擦鞋的机会就多很多,至于各种各样的白眼和不耐烦的训斥,他也渐渐学着习以为常和释然。半个多月后,觉得干这一行还不错的他让妻子也来到金华打工,现在妻子在照顾家庭生活的同时,也时常走上街头去给人擦鞋,赚取一点生活费。
许多街头擦鞋人并不完全依靠给人擦鞋为生,他们之中有的白天擦鞋,晚上还摆小地摊或者蹬三轮增加一部分收入,他们说,光靠擦鞋日子不好过,只有几方面结合才可以赚到钱。
婺城街头的这帮擦鞋人,帮人足下生辉,靠自己的劳力讨生活,流连城市,却依然是城市的边缘人。现在,人们从最初的鄙视变为乐于接受他们的存在,而他们自己的一些观念,也正慢慢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