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前老婺城的门牌号码、老式的活字印刷机、老式的婚床……一件件“宝贝”,仿佛把人带进了历史的岁月中。记者见到陈启加时,他正一人在八咏楼社区自己的店里摆弄那些宝贝。
说起如何与这些旧“宝贝”结缘的,陈启加说,那是1995年的一天,他有事经过正在拆迁的小码头。一只造型独特、布满灰尘的米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觉得丢在一旁太可惜,于是跟包工头商量,用一百元钱买了下来。回家擦拭干净仔细端详,发现竟是清初明末的。历经300多年的岁月沧桑,雕刻的物件还是栩栩如生。陈启加越看越为先人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惊叹不已。心想,作为土生土长的婺城人,一定要留下这些文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1996年,陈启加放弃生意从零做起收藏,而现在,他的藏品已经超过4000余件。
从那以后,陈启加便迷上了这些“破破烂烂”。他开始在附近旧货市场四处打探搜寻,然后经常饿着肚子买回一件件“破烂玩意”。收藏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后盾,陈启加开办了广告公司,就是为了支撑收藏这个爱好。文物收藏涉及历史、艺术、考古、化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陈启加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攻克了收藏路上的一道道难关。老陈不爱打牌,也很少串门,他订了《收藏》、《艺术品投资》等多种报纸杂志,购买专业书籍,一有空便躲在自己的店里,一边看书,一边对照实物仔细揣摩。而今他能凭文物的工艺判断出生产的地点和朝代,也学会了根据地方史志按图索骥地去搜寻文物。
老陈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和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坐在一起聊天。一方面,可以和朋友一起欣赏喜欢的旧“宝贝”;另一方面,朋友也会把一些不要的“物件”送给他,老陈的玩意儿因此也就越来越多。家里堆不下了,他在外面租房子放。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旧村改造中,村民们都拆了老房盖起了新房,而对一些老物件,却弃之不管。对此,陈启加十分揪心,“我真希望那些带来美好回忆的民俗文化,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消失。”
现在老陈收集的文物早已价值不菲了。他生活却依然节俭。他说,只要有饭吃,就不会变卖有收藏价值的“宝贝”。在他心里,这些文物所记录的历史,所代表的精神,比金钱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