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南京作家叶兆言,金华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如果说起著名作家叶圣陶,金华人几乎无人不晓。因为叶圣陶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对宣传金华起到了巨大作用。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不少游人都是冲着这篇课文来游双龙的。叶兆言正是叶圣陶的孙子。
叶兆言,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此次他应邀来金华参加“华东著名作家走进美丽双龙”活动。8月6日,叶兆言沿着爷爷叶圣陶的足迹,再次兴致勃勃地走了一趟双龙景区。
拔萝卜
一大早,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到了双龙景区的主峰大盘天。这儿与天相接、云雾缭绕。上山之前,刚好下了点小雨,到山顶后,云雾从山腰不断地涌上来,把人裹在里头。“这真是个好地方,有仙气。”看到山坡上种着很多高山萝卜,听当地村民介绍了高山萝卜的好处后,叶兆言突然孩子气地到山坡上拔回一株大萝卜,并小心翼翼地除去了上面的黄土。叶兆言说:“这下子我的收获最大了。”大家开玩笑说,当年你爷爷到双龙的时候,肯定没有拔过萝卜。叶兆言哈哈大笑:“那肯定没有!”
中饭后,我们从望湖山庄出发,沿着一路郁郁葱葱的林木,来到双龙景区门口。导游首先介绍了“双龙电站纪念馆”。说现在馆内陈列着当年毛主席视察过的一台发电机和许多珍贵的照片、图片,并指着门口墙上的一张大照片说,这是毛主席在双龙水电站视察时看《金华日报》。叶兆言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听着,认为抓拍这张照片的记者有水平。
然后我们走到了“二仙井”。“二仙井”相传是黄初平、黄初起两兄弟得道成仙后,为广施恩泽而点化的两口泉水。叶兆言绕着“二仙井”走了一圈。叶兆言告诉我,这是他第二次游双龙。上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到金华签名售书,顺便到过双龙。但时间过去久了,印象已经模糊,加上双龙也有了许多变化,感觉还是有所不同。
两个岩洞
当来到刻着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文章节选的碑文前时,大家纷纷问叶兆言有什么感想。叶兆言说,老爷子如果知道他的文章刻在这么大的一块石头上,他要惭愧死了。“我都快当爷爷了,但在爷爷的文章前面,我又像个小娃娃了。”大家开玩笑说:“叶老师,你这次游玩回去后,再写一篇《记金华的另一个岩洞》刻在你爷爷文章的旁边。”叶兆言连说惭愧、惭愧。
他问一个游玩的孩子:“你有没有读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小孩茫然地摇着头。叶兆言说,现在这篇文章已经不在教科书里了,所以孩子都不知道。旁边导游告诉他,在浙江乡土教材里还是有这篇文章的。
在大家的鼓动下,叶兆言以碑文为背景,和妻子一起合了影,又与大家一起合了影。
叶兆言说,他在家时,并没有刻意去看过爷爷的这篇文章,因为爷爷的文章太多了。不过,爷爷的文集里收了这篇文章,因此还是有印象。感觉文字朴实、贴切,读起来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在双龙洞口,叶兆言顺着导游的指点,看了两个惟妙惟肖的龙头,头上的那5个爪子他也一一细数。听说要仰卧在小船里进入洞中,许多没有来过的作家都很好奇。叶兆言就告诉他们,人一定要躺平,虽然只有几秒钟,但这正是双龙洞最具特色的地方。
待躺到小船里,他还开心地微笑。
不要用灯
到了洞中,叶兆言对导游的讲解不感兴趣,听了一会就独自走开了。他觉得那些钟乳石和石笋像什么像什么,大都是据形状想象的,名目虽多,但没有很大意思。当年叶圣陶游览双龙洞的时候也不感兴趣,文中说:“虽然听了,一个也没有记住。”叶兆言这点像爷爷,他索性来了个不听。
叶兆言说,现在洞内这么亮,有这么多灯光。当初他爷爷来的时候洞里没有电灯,用的是汽油灯,那是1957年,一晃过去50多年了。在《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中,叶圣陶是这样写的:“不是工友提着汽油灯,内洞真是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即使有了汽油灯,还只能照见小小的一搭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而如今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了。“我爷爷肯定没想到,现在每天游人有这么多,而且还把双龙洞和冰壶洞给打通连接上了,爷爷到双龙的那年,我才刚刚出生啊!”一路从双龙洞往冰壶洞走,叶兆言望着两旁的流水,对这水到底流到哪里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说,这水到底流到了哪儿,至今还是一个谜,神奇。
远远地有了水声。他说:“你听,你听。这就是瀑布的声音了,证明我们已经离它很近了。”脚下不由地加快了步伐。
在冰壶飞瀑前,叶兆言走近看看,又走远看看,再走近看看。虽然是第二次游双龙,但还是很有兴致。
出得洞来,大家在洞口的茶室品茶。听说今年是《金华日报》创刊60周年,他欣然提笔写了“人文化成”四个字。
谈到双龙景区要开发一个新的溶洞,里面有70多米高的瀑布时,叶兆言说:“我有一个建议,不要把电通到洞里去,让它保持原生态的状况,让大家提着马灯进去探险,一定比现在这种旅游好玩。”
晚饭时,叶兆言把早上拔的萝卜拿到了餐厅,让厨房帮忙烧起来。他说,要尝尝亲手拔的金华北山的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