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春满八婺。
撩去古典名著里的悲悲喜喜后,我又发现,厚重的文化不仅蕴藏于人的血脉中,还留存于演进的土地上。
从金华出发,穿越汤溪,沿社阳溪溯流而上,一路有修竹相映,花香鸟语,水欢石唱。峰回路转间青砖黛瓦跃然入目,这便是婺城区西部最偏远的村庄——上阳村。徐梦璇的家乡。
这个南邻丽水遂昌,西接龙游社阳乡的小村庄,坐落于峰峦叠翠的连绵群山里,清澈见底的山溪穿村而过。村口两棵枝繁叶茂、相依相伴的南方红豆杉已有200多年历史。村道旁,墙园内,不少树龄逾百年的古树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给山中上阳增添了不少灵气。
少儿时代,徐梦璇常听爷爷说家乡的“四奇”:上阳虽属金华辖区,但村前庄后皆属龙游县域,稀奇;村庄虽被群山环抱,可村民眼界开阔,大都走南闯北做垫肩生意,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上世纪90年代便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惊奇;在村里用手机拨打本村的固定电话,必须要先拨区号,出奇(因为那时的移动信号是龙游县的);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姓项,这是楚霸王项羽的后代,新奇。
上阳村有20多处雕梁画柱的古民居,以及气势恢宏的宗祠、池榭和堂楼,形成明清时期的徽派古建筑群。前厅后堂,两边厢房,厢房旁有侧房,堂后有堂楼,能分可合,冬暖夏凉。徐梦璇说,站在半山腰,远山、楼房,错落有致的田块,白纱般飘荡的山溪,尽收眼底。若逢雨过天晴,一团团浓雾从山脚缓缓升起,山风吹来,时聚时散,为眼前的景色平添了几分韵味。
周末。徐梦璇难得回家一趟。
她说,下午两点放学,一百六十里的路程,乘车下车,改车换道,时间根本不够,因此周末基本留校。而一旦回到家乡,大有一种给人恍若隔世的感觉。
一条鹅卵石铺就的百米老街上,青砖黛瓦的楼房,里面有精美的雕刻、厢房、天井和中堂,折射出当年主人的人文底蕴。这就是徐梦璇的家。她说:“我父亲的太公曾中过举人,爷爷和父亲酷爱古书、经典名著,爱读报纸,父亲还喜欢对对子,母亲则是村里的妇女主任。”
在那里,你也许可以读懂一切。
小学时代已成红迷的徐梦璇,阅读范围虽垂青于古书、经典,但终告别不了对《红楼梦》的迷恋。每日感黛玉所感,思探春所思,乐湘云所乐,悟惜春所悟……初二时,有感于黛玉、宝钗等姊妹结海棠诗社,吟诗作对,赋酒填词;又爱慕婉约词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人的风格,徐梦璇便自命号“黛岚居士”,又开始自学古诗词常识,迷恋上宋词。临近初中毕业,徐梦璇耗时近两个月的第一首词《潇湘夜雨•惜别》也终于填成,赠给同窗好友,以作惜别之情。
自小学到初中,徐梦璇均为“三好学生”、“积极分子”、“优秀班干”、文娱委员,科学、历史课代表,学习成绩曾名列前茅,是老师理想中进入重点高中的对象。由于徐梦璇过度沉迷于中国文学的唯美,导致成绩一路下滑,终以八分之差无缘于普高。
2011年9月,徐梦璇踩着灿烂的阳光,怀揣理想,自信地踏进了金华市罗店镇北山路17号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