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芳银老人说,真正的毛坦手艺曾失传半个多世纪,目前金华乃至全国也只剩自己一家在做
正宗“金华毛坦”的坎坷之旅
毛坦胚
发胀后的毛坦
出锅后金灿灿的毛坦
“毛坦”又称“麻坦”、“蟠桃果”,是金华特色传统糕点,1950年前便已驰名中外。关于它,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天庭蟠桃盛会上,吕洞宾享此美味后觉得应让世间凡人也有机会品尝,经玉皇大帝同意,他带着两个蟠桃核来到人间,在美丽又富饶的金华停住了脚步,顺势将蟠桃核扔到了土地里。不久,埋着蟠桃核的土地中长出了两片毛芋田,六个月后毛芋成熟,吕洞宾又托梦给金华的糕点师傅,用毛芋和糯米做成同样美味的蟠桃果,因为上面沾满芝麻,又被称为“麻坦”(义乌人至今仍保留这一叫法),后来在方言的演变下成为“毛坦”。
传统配方毛芋发酵是关键
在雅畈镇吕芳银老人的宅子里,记者亲眼目睹了“金华毛坦”的制作过程。小小的毛坦胚,在棕榈油中翻过搅拌300余下,最后变成金灿灿、椭圆形的毛坦球,再上点麦芽糖,最后在洒满白芝麻的锅盆里翻滚一遭,又香又甜又脆的毛坦便正式出炉了。
“毛坦制作最关键在于毛坦胚,正宗的毛坦胚是由生毛芋泥和糯米粉为原料,经过特定的打胚程序,然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晾干,等到什么时候要生产,直接取了胚去便能很快加工出成品来。”吕芳银说,如今市面上很多形似毛坦的糕点不少,但不管是原料还是工艺,都与以往流传下来的相去甚远。以前是用毛芋发酵,没有任何添加剂,如今却是用碱水,虽然省时省力,但无论从口感、营养等方面都没法与原来的毛坦相比拟。
说罢,吕芳银拿出了自家的毛坦与外面买来的毛坦进行了一番对比。他用小刀将两种毛坦对半割开,确实区别挺大,一个中间空心,密度小,另一个显然更实心,密度大。吕芳银说:“外面卖的那种大多是放烤炉中烤出来的,所以发胀快,中间空,之所以古人传下来用毛芋发酵自是有其道理的。”记者尝后的直观感受是,用毛芋发酵的确实更紧实,口感刚好。
制作工艺打胚技术需到位
60年代,吕芳银刚十五六岁,便进入雅畈供销社苏孟糕点坊当学徒,父亲也是那里的老前辈,对于毛坦发展的坎坷历程,自己是一路见证过来的。解放前,金华城里只有啟源、五味和、正大、章隆泰、万通五家糕点厂可以买到毛坦,解放后,这五家糕点厂的老板被划为资本主义家,企业解散后正宗的“金华毛坦”渐渐销声匿迹,这门手艺也一度失传。
1972年,吕芳银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在当时雅畈供销社党支部书记黄正茂的建议下,开始学做毛坦。当时,黄正茂管理着生产正宗“金华毛坦”的大型糕点厂,全国也仅此一家,他熟知毛坦历史与价值,也有着原始的配方,但却没人会打胚。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一个专业的打胚师傅,师傅不愿说自己姓什么,所以大家只管他叫“阿有师傅”。
“阿有师傅教会了厂里20多个员工打胚技术,如今这些人在世的只剩8个了。”吕芳银说,打胚是个力气活,除了力气大,还得有技巧。先把蒸熟的糯米粉放进石臼,一个个人有节奏地用木棒挑打,每打一下,还要有人用湿布在石臼上抹一圈,保持糯米湿润,便于捶打。
除了艰难的打胚过程,毛坦胚还需要长时间晾晒,因为季节天气关系,制作胚的时段大都在白露到立春期间,天气晴好晒足一个月即可,若碰上阴雨天气,有时晒上两三个月也是常事。
谈及传承毛坦历程尽坎坷
说到传承,吕芳银面露难色,“如今知道金华毛坦的人并不多,现在各式各样的糕点琳琅满目,这类传统糕点很容易被人忽视,但只要尝过的顾客,大都会回来买。”
据悉,新中国成立前,金华古城仅十几万人口,但“毛坦”的年产量和销量是三万至四万斤,由此可见当时是多么受大家欢迎。70年代,当时雅畈供销社的黄正茂已然意识到“金华毛坦”有失传的可能,便让师傅们研究配方和制作工艺,吕芳银也是那时候开始学习做毛坦。后来雅畈供销社解散了,他便自己出来开了糕点坊,并继续研究改良毛坦。
“我已近古稀之年,总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现在有女儿跟着我学做毛坦,还算欣慰。”吕芳银感叹,以前让儿子也跟着学,但学了没多久就嫌累嫌麻烦嫌不赚钱,好在女儿吕群飞坚持了下来,也算能将金华毛坦给传承了下去。
吕群飞说,自己看父亲辛苦了一辈子研究毛坦,而且家里三代都与毛坦结下了不解之缘,希望金华原汁原味的毛坦不在自己这代身上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