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源头,莘畈打赢水环境整治第一仗
8月20日,在莘畈乡,记者采访了该乡党委书记朱立功、乡人大主席李水平。据介绍,莘畈水库水源涵养区涉及莘畈乡6个行政村,有养猪户42户,生猪存栏数5000头(其中母猪420头),要拆除的猪舍面积达1.2万平方米,室外水泥硬化2574平方米,围墙717平方米。4月25日,莘畈乡全面启动整治工作,要求集中时间、精力攻坚克难,务必在区里规定的7月25日前完成协议签订,9月底前完成猪舍拆除任务。
从4月25日到7月25日,水源涵养区整治攻坚战正式打响。全体乡干部、大学生村官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宣讲政策、动员关停,并采取户头包干制。朱立功说,“这是关乎十几万人口的民生大事,区政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因此我们设立责任制,每位干部都是责任人,任务要求明确,要求每月汇报一次完成进度,每周一次进行公告栏公告,并进行总结反馈。”
为了完成任务,乡干部多次上门做养殖户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的请其他村的干部帮忙,有的叫来了自己的朋友。最大的难处是生猪处理问题,副乡长洪少波作为吴村组组长,一个人抗起了二三千头生猪的处理重任,他找人收购成品猪,带着收猪户一户户上门做工作,尽量让各养殖户减少损失。为了解决生猪销路问题,他“冤枉气”没有少受,任务照样提前完成。
乡干部真诚的工作态度也感动了村民。有的村民思想通了,也自觉配合整治工作。如吴村村民吴某,已养猪多年,有猪舍900多平方米,养有母猪38头和生猪190多头,洪少波就多方联系,专门从衢州、龙游等地带来客户,收购了吴某所有的生猪和母猪。
再如井下村的老干部祝仕成,他当过村支书,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信,他家建有猪舍600多平方米,当时还有存栏猪300多头,经乡干部上门做工作后,他第一个在《莘畈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猪舍拆迁补偿协议书》上签了字。经过联系,他卖出了部分生猪,在处理生猪和猪舍的问题上,祝仕成多次与家人发生矛盾,但他以大局为重,坚持把生猪和猪舍处理掉。就在7月3日这天,他将最后的一批生猪卖给了收购户,为此还亏了几千元钱。
不仅如此,祝仕成还积极配合整治工作,动员别的养猪户早日把生猪和猪舍处理掉。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养猪户也纷纷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在莘畈乡,还有不少像洪少波这样不怕苦累、带头肯干的干部。乡干部们咬定目标,为了工作,夜以继日,全力以赴。这次整治真正体现了该乡全科干部的办事能力。莘畈乡党委、政府通过整治,在攻坚破难中锻造了一支“狮子型”的干部队伍。
7月5日,水源涵养区的所有养殖户都在协议书上签了字。8月7日,5000头生猪全部被清栏。8月15日,农户将养殖场自行清理完毕。在整个拆迁工作中,没有一个强拆户。
到目前为止,该乡的莘畈水库水源涵养区整治工作已基本结束,8月16日,乡政府组织人员验收,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接下来,该乡将结合“三改一拆”工作,拆除违章建筑,土地复垦到位。
如今,莘畈乡不仅圆满完成了莘畈水库水源涵养区整治工作,乡里还积极在生产生活上进行引导,切实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有的养殖户,在乡、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下,成了正方农业公司在当地种植有机稻米的工人,每月可以领到固定工资;有的已经有意向在本地发展来料加工业,乡里、区妇联正在积极帮忙联系业务;有的则种起了高山蔬菜,与绿色、生态打起了“交道”。
强力推进,沙金兰生态功能区整治势如破竹
自7月初婺城区部署沙金兰生态功能涵养区水资源整治专项行动以来,琅琊镇、沙畈乡、区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夜以继日走村入户做群众工作目前,工作已全面进入畜禽处理、关停拆除阶段。截至8月20日,沙金兰生态功能涵养区内应签订关停协议144家,已经签订142家,完成98.6%;应拆除房屋144家28899.9平方米,已拆除12家2961.44平方米,完成10.2%。其中,沙畈乡22家锯板厂已全部签订关停协议,89家畜禽养殖场中有87家已签订关停协议,其中6家畜禽养殖场已经拆除;琅琊镇27家锯板厂、6家畜禽养殖场已全部签订关停协议,其中6家已经拆除。此外,截至目前,莘畈乡、塔石乡基本完成养殖场搬迁、拆除工作。
8月21日,在婺城区沙金兰生态功能涵养区水资源整治工作推进会上,婺城区委书记陈晓强调,在签约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各级各部门要更进一步打好“组合拳”,坚决果断、迅速推进后需拆除工作;要时刻牢记加快生态功能涵养区百姓的脱贫致富这个重点,深入调研,积极引导山区农民开展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生态农业等高效、无污染产业,并在技术培训、项目包装上予以支持;要持续关注此次整治工作拆除掉厂房的群众状况,一对一跟进,做好后续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强化后续监管,区、乡镇、村三级部门都要建立具体的长效管理措施,确保整治工作不反弹,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强力推进、彻底把涵养区环境整治好、维护好。
养殖户,关键在于培养环保意识
截止去年年底,养有奶牛10头以上或养猪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在全区共有1300多家,其中630家自建有沼气池,没有建沼气池的可选择将粪水交由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处理。而我们了解到,全区现有5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主要以奶牛粪便为主,加工生产有机肥料,年总可处理牛粪能力超15万吨,年可生产有机肥能力逾5万吨,但这些处理能力能被有效利用吗?到底有多少养殖户有环保意识呢?畜禽粪便收集能力加强了,能对环境保护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吗?
位于长山乡的市惠君生物有机肥厂总经理倪彬说起了办厂的初衷,主要是在她创办的养殖小区里有700多头奶牛,一天要产出十几吨的牛粪,产出牛粪无法消化,容易造成污染,自己建一个处理牛粪的有机肥厂才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倪彬在2011年投资300万元筹办了有机肥厂,并在2012年建成投产。建在养殖小区旁边的有机肥厂不仅处理了自己厂里的牛粪,还辐射周边,附近的奶牛养殖场都将牛粪委托给倪彬处理。去年一年,该厂就处理了牛粪3万多吨,生产的有机肥大部分依靠政府招标处理,部分外销到永康、武义的种粮大户和蔬菜基地。
厂址在古方的绿春源生物有机肥厂占地面积更大,辐射面积更广,但是收集的牛粪大都来自奶牛养殖大户,散户的牛粪收集还是比较难,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等原因,散户更多地将牛粪直接排放,导致污染日趋严重。厂长郑建刚也说了自己的难处:销售渠道跟不上处理能力,该厂有机肥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只能售出6000多吨,如果不控制处理速度,就会导致亏本,所以解决牛粪污染的能力还不够,希望政府的扶持力度能够加强。
位于白龙桥镇雅绕村的金华共和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建伟向我们吐露了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的尴尬处境。该公司自2006年建厂至今,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经过一次次的技术更新,现年可处理牛粪能力3万吨,年可生产有机肥能力1万吨,收集范围主要包括雅绕村以及周边村。
据宋建伟介绍,粪便收购价为1车(4吨) 75~90元钱,经过加工后的有机肥1吨定价600元左右,“因为散户养殖头数少,粪便产量小,分布也比较分散,收集起来很不方便,我们也只能从养殖大户处收购。”他积极动员临近的奶牛养殖户们筹资共建一个粪便集中池,以便于统一收集,但鲜少有人响应。宋建伟无奈地说:“大家都不愿自己掏这个钱,图方便,就直接就近往水里排了,真的是很可惜啊。”
除了原料的收集,有机肥的销路也是一个大问题。“有机肥取自动物粪便,不仅环保,还能改善土壤,但价格高、分量重,施肥难度也大,为贪图方便,很多种植户还是选择价格低廉,用量少,施肥方便的化肥,长此以往,必然要破坏土壤环境。”宋建伟说,会自掏腰包来买有机肥的种植户还是比较少,好在多年来,婺城区围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实施,积极推广补贴商品有机肥,通过公开招标采购补贴商品有机肥3000~4000吨,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这是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的主要销路。
“粪便经过加工是没有残渣的,也就是说全部都能被转化为有机肥利用起来的,将这些宝贵的粪便直接倾倒在水里,虽然图了一时之快,但破坏了水体,污染了环境,到最后,影响最大的还是养殖户自己。”宋建伟说道:“说到底,只有养殖户和种植户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污染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粪水直排问题,不仅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关键还在于培养养殖户的环保意识。
据了解,下一步我区将结合《婺城区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规定》,对该区域的养殖污染分门别类开展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