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文化教育

孩子身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赞美

2014-10-20 10:12:3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一马平川

  美国曾演出过一部感人至深的舞台剧“Our Town”,有关它的剧情描述,我反复看了n遍,每遍都意犹未尽,感觉连呼吸都是痛的。

  主要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该剧以魔幻主义手法虚构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美国小女孩,在不幸罹病去世后,获得天使的帮助,可以重活一天。为此,爱丽丝特别选择了她12岁生日的那一天。通过穿越,一切重回那一天,爱丽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金色卷发垂肩,身着靓丽衣服,高兴地从楼上下来,想和家人一起好好欢庆她自己的生日,但是人世间再一次让她陷入绝望,妈妈忙着做蛋糕,无暇欣赏她;业务繁忙的爸爸,也忙着看法律公文,无视她的漂亮;哥哥也陶醉在电脑游戏里,不看她一眼。

  可剧中的情节跌宕起伏,简直让人屏住了呼吸。爱丽丝看到家人如此漠不关心,深感难过,便苦苦哀求说:“拜托你们,请你们看我一眼,只那么一下就好。”但是仍未得到家人理睬,爱丽丝伤心绝望地对天使说:“带我走吧,我忘了做人是多么困难的事,没有人愿意多看别人一眼。”

  剧中情节纯属虚构,但来自生活的真实,映射着真实的生活。与虚构的剧情有几分相似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努力安好一席之地后,都在寻求认同和关注,而且,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样的宿命论在搏击人生,进就生出欣慰,退则自我安慰。

  其实,在期待遇见欣赏自己的人上,古人早已走得很远,他们把内心的忐忑和不安说得异常通透,你看,如果是男的,期待“士为知己者死”境界;如果是女的,追求“女为悦己者容”层次。

  心理学家说,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但需求归需求,现实却是冷酷的,虽然近年来随着人本意识的强化,社会和家庭都日益重视在欣赏中开展教育,但是大家似乎还是很不习惯赞美,大多停留在蜻蜓点水式或者说痕迹式的赞美上,这种缺乏发自内心的赞美,不仅难以触及灵魂,而且这种言不由衷的赞美过多过滥之后,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坏习性,是非不分,对错倒置,有恃无恐,目中无人。

  有专家说,衡量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孩子在12岁前,外界对他最好要完成2万次有效而具体的肯定。而这个任务主要落在孩子的亲人和老师身上。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我们往往对孩子的欣赏需求都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说实话,在中国像我们这些上世纪后几十年出生的人的父母,不是保守含蓄,就是平铺直叙,不大善于赞美。

  有其父有其母,必有其子和女。父辈的性格,造成了我们这些人像捣浆糊似的,天生就缺少一种赞美的习惯和能力,根本无法做好揽瓷器的活儿。而且不善于表达并欣赏孩子也就算了,更要命的是,有时候还黔驴技穷地跟孩子就杠上了,一点儿也不给面子。网友列举了许多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如“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几,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

  有些时候,的确是因为我们大人急不可耐,急于求成,喜欢马上有结果,才风卷残云、急风骤雨,不愿在过程中多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

  生活是面镜子。只要认真照,谁都也可以照见另一个粗糙而俗套的自己。在儿子6岁之前,我对孩子的教育也如此简单浮躁,常常是好起来像夏天一样火热,不耐烦的时候,又像冬天一样冰凉,不经大脑思考就骂个痛快。有一次,儿子很生气地向他的母亲告状,说我骂他“你这个没用的东西”,而且还具体地记得骂过多少次了。这才让我如梦初醒。

  无数事实证明,最能伤到孩子内心的主要是我们家长和老师。而最坏的情况是没有及时给予肯定,无意中出现的傲慢和偏见。因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孩子听得最认真,也最容易当真,就如歌里唱的那样,“我爱的人,伤我最深”。

  确实如此,在生活中,真正能伤害到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往往是自己人,是那些自己信任的或者说想付诸信任的人,比如亲人,比如朋友,比如老师。因为心有期待而推高了对人的期待值,就如那个叫爱丽丝的小姑娘;因为心怀信任,而心不设防,特别容易心里受伤害,就如我对孩子无意中蹦出的口头禅。

  而任何一个孩子,都愿意做老师和父母等他们最信任的人的脑残粉,但是有时候我们大人一个不小心容易率先脑残,非但没有给予更多有效而具体的肯定,反而,还冷不丁就忽视了身边的孩子的期待;一激动就会蹦出未经深思熟虑的话来。

  儿子学钢琴已经一年有余,一直学得挺认真,突然有一天在练习一首老师曾经批评过的曲子时,说不想学钢琴了,我们一阵纳闷。当初,可是他自己再三确认要学的,而且还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台钢琴。我们很纳闷,问其为什么?他说,不是不想学,是不想跟现在的钢琴老师学了。再问为什么?他吞吞吐吐说出了心里话,说老师威胁他“今天怎么这么笨,再不弹好下次不让你来了”。

  看来,儿子耿耿于怀了。一个小孩的本能的抗议,一定是纯真的内心受到了来自外部世界的撞击。老师无意中伤到了他敏感的自尊心。

  还有一次,孩子上新学校,老师是我们精挑细选的,也是学校出了名的优秀老师,儿子满怀信心去上第一天的课,可下午回来后,他瘪了,问为什么?这回他更直截了当,“你们说我这个老师很好,可我觉得没有那么好,老师还说我很调皮”。

  两位老师只是调侃一下而已,可孩子才不这么想。儿子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和认真了,非但没有被欣赏,而且兜头一瓢凉水,让他对自己热爱的音乐的老师和充满向往的新老师,突然本能地产生一种“抗体”。

  每个孩子,无论性格开朗奔放的,还是内秀木讷的,都很敏感。所以,我很理解以前一位富有的家长,工作再忙都坚持不叫保姆和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原因是怕孩子心灵受到无意伤害,至于主动跟老师搞好关系,她说,不是自己条件好,更不是为了老师能对自己的孩子给予特殊照顾,而是希望老师对孩子在心灵上少一些无意伤害或误伤,做到网开一面。

  孩子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他们不是超人,也不像我们成年人,会有备而来,甚至会带着“备胎”,随时可以像变色龙一样以换色来自我保护,也可以像乌龟一样整个躲进甲壳任你敲打。在心灵受伤几率上,小孩子是最容易吃躺枪的一个群体。

  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在孩子心里可能是一次无可挽回的伤害或灾难,犹如北方冬天里刮起的一次沙尘暴,南方雨季里涌现的一次泥石流,让孩子惊悚和害怕。也可能,就不经意的一句话,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心理损伤。

  贴在小孩子身上的各种“负面标签”,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一旦被强化以后,会像不干胶粘的牛皮癣一样难以去除,会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这些年,我有意识地接触并总结过许多成功家教的经验,作为家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孩子始终保持情绪平稳,孩子做错和做得不好时,波澜不惊;做对时,又不大喜过望。

  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说话要轻声细语,走路要轻手轻脚,即便表扬不多,也至少不轻易给以负面评价。

  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孩子,不能大喜大悲大意地贴标签给评价,也不能言不由衷地胡夸海夸乱夸,而是要和风日丽的肯定和期待,因为孩子身上永远不缺少美,而我们永远欠孩子的是一个真诚的赞美。

责任编辑: 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