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在姑蔑源头探秘太末古道

2019-09-03 09:14:53  来源:   作者: 戴建东

  记者戴建东

  莘畈溪,是婺城区西部的重要溪流,也是当地乡民的母亲河,莘畈溪水的源头从仙霞岭山脉的青莲山流出,经中戴,到洋埠,入衢江,后汇并钱塘江归入东海。一湾莘畈溪,绵延上百里,沿溪浇灌稻花飘香,四季滋养两岸乡民。

  然而,在中戴一带,上了岁数的人,却称莘畈溪为姑蔑溪。这或许与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之久的姑蔑古国有关。

  姑蔑古国,太末古治,这些远古的名称,现在听来似乎有些让人不着边际,然而,正是缘于这些元素,让我们欣然起兴,去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去探秘一个神秘的国都,去找寻一条遥远的古道。

  沿姑蔑溪一路蜿蜒南行,绕过莘畈水库库尾,在群山环抱之中,有一个叫吴村的小山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庄不大,百来户人家,和浙西南大多数村庄一样,村里的年轻人都已外出创业谋生,留下来居住的大多都是妇孺和老人。他们朝望东山日出,暮观西坡夕阳,一天一天守望着家园。

  姑蔑古国的先民,数千年前,就在这个小山岙里繁衍生息,祖祖辈辈延续着烟火日常。

  在吴村村西,背靠着绵延的大山,村里人称之为“吴村岭”,在“吴村岭”上,一条神秘的古道,穿越荆棘丛茅,翻过弯曲起伏的山峦,直通衢州龙游境内的大公殿。曾经,这是古婺先民与龙游境内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途,我们称之为“太末古道”。

  金华与衢州毗邻,作为两个相邻的府地,自古以前就交往频繁,文化、习俗、农耕、礼仪等均有相同之处,两地先民一直以来都有通商、通婚之俗。而古人交往的路径,都是以古道为往返通途。于是,吴村岭背的这条“太末古道”,俨然成了古婺先民的“通衢大道”。

  说到太末古道,不得不提一下,姑蔑古国的渊源。

  相传公元前988年,江南最强盛的楚文王开始征讨徐国的徐偃王,徐偃王不忍因战争给百姓带来灾难和痛苦,采用了以退为进的办法,带上族人进行东迁,途经越地一个青山绿水之地,许多人就在此定居,徐氏后裔在此建成了姑蔑古国。属地囊括了江西玉山、浙江衢州,还有古婺汤溪一带。

  至于姑蔑古国的国都所在,历来均有争议。龙游人认为,姑蔑国都在龙游境内。汤溪人认为,姑蔑建都在九峰山下。史料记载已无从考证,但古国归属,仍然谜一般封存在汤溪与龙游两地乡民的心里,久久挥之不去。

  明万历《金华府志》载:“古城在府城西四十里,广袤五六里为古州城遗址。”乾隆《汤溪县志》载:“秦太末县旧址在九峰山下,其城门街址、历历犹存。”《婺遗续识》按:“太末故城在九峰山麓,水源自山际流出,蜿蜒而下兰江,波纹如绮,则瀫水之滥觞于兹山也。”

  据九峰山2300多年历史的汤溪镇沙头村村谱《兰源戴氏文献谱》第一卷《兰谷义田赋》记载:“龙邱古太末里,姑蔑墟也,县之东南四十里,地名兰坡,有蓉峰拱秀,峙于南兰,谷潴清流于东,宋德祐间。”而在汤溪九峰山景区,原先的山门,就有一幅对联,上书:“太末古治,邹鲁遗风。”

  除了金华府志,汤溪县志有姑蔑古国的记载外,衢州一带的史料中,也记载着姑蔑古国、太末古治的历史文字:鲁哀公十三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

  不管姑蔑古国归属何处,可以肯定的是,两千多年之前,这里一定有过一个神秘的古国,有过一段繁华的历史。只不过在此后的战乱或变故中,渐渐消亡,但姑蔑后人却依然顽强地在九峰山下繁衍生息,且代代不绝。

  姑蔑本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国族,经历了由中原播迁东方、由夏而夷、由夷而夏,最终融入汉民族统一体的曲折历程,并在先秦夷夏互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周初东征践奄,姑蔑作为被征服国族,一部分留居鲁地,逐渐融入华夏,其主体部分则与徐奄等夷人族群辗转南下越境,并在越国的军事政治活动中发挥过重要影响。

  楚灭越后,其境内的姑蔑族也在汉晋以后逐渐融入汉族。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越地经战国纳入统一的秦汉帝国版图,于姑蔑之地设太末县。

  从姑蔑到太末,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战火硝烟弥漫的年代,久居深山只是为了躲避战乱兵患,古婺先民在这块世外桃源般的宝地,延续着姑蔑先人特有的风俗人情,并将这种古老的文化根植于一代又一代后人中,成为永恒的记忆。

  至于姑蔑旧都遗址的考证,众说纷纭,无一定论。太末古治也始终谜一般,纠存于龙游和汤溪人的心间,唯有盘亘在崇山峻岭间的太末古道,依然直实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成为这段历史最有力的佐证。

  也正是基于对姑蔑古国历史的考证,我们重启了探秘太末古道的念头。

  莘畈乡乡长杨素娟是姑蔑文化的热心追寻者,基于时下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古国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成了政府的首要任务。于是,杨素娟乡长提议的“走太末古道、探姑篾源头”文化寻访活动,也就应运而行。

  受邀参加这次探寻行动的专家和学者中,有金华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吴远龙,金华市少儿图书馆馆长、艾青纪念馆馆长、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国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古婺文化研究者林胜华,以及莘畈乡政府,祝村、学龄头等村的第一书记共20多位研究者。

  一行人从吴村出发,沿吴村岭一路往西,翻爬崇山峻岭,穿越荆棘茅丛,对金华至龙游的“太末古道”进行探访。

  吴村派出的向导是几位四五十岁以上的农人,其中一位已经七十多岁的老者。对于这条村民口中的“吴村岭”,这位老者似乎有许多感慨。曾经的通衢大道,如今已掩映在杂木丛中,一任荆棘蔓延横沿。除了沿途尚存着的水沟和几块顽石外,路,已经断然无存。

  在前面用柴刀开路的村民,或许也已经许久没有攀爬这条古道了,面对横长在路基上的茂密树丛,一个个发着无限感叹:“以前这是官道呢,我们年轻时,晚上都要翻越这道山岭,到龙游大公殿看戏看电影呢。想不到,现在已经成这个样子了。”

  从向导的口中,我们得知,穿越吴村岭的太末古道上,曾经是姑蔑源头乡民与龙游境内交往的主要通道,婚嫁迎娶,商贾往返,走亲访友,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先人扶风而过的足迹。尽管早已废弃的古道显得荒凉,但我们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似乎还能听到,古道上传来迎娶新娘的悠悠唢呐声。

  时光更替,岁月沧桑,曾经的繁华与喧闹,都在历史交替中归于沉寂,唯有古道两旁的树木和岩石,静默无语,一路可闻流水潺潺,乌语花香,空谷传音,树木参天。偶尔登高之处,可见远山笼罩着云烟,仙逸飘渺。

  脚踏古道,穿行其中,置尘事于不顾,宛若隔世。这种意境,是我们在平时忙于俗事时所不可多得的心情。临水观潮涨,隔山听鸟鸣,放空一切纠缠不清的尘事,让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这是何等的惬意,难怪古人会有归隐山林之念。

  从吴村到龙游大公殿,直线距离可能只有数百米,然而我们沿着山峦,披荆斩棘,艰难前行,却足足“走”了三四个小时。这次探险加探秘之行,让我们对太末古道有了更深的映像,也对我们的先人开辟出这条通衢大道而由衷感慨。

  在这条不起眼的古道上,往返通行间,演绎着许许多多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随着山区路网建设的发达,公路修建更是便捷了山民与外界的联系,靠脚力翻爬的古道,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

  古道的走势沿着山间水流的走势而行,时而盘旋,时而迂回,路,就在山势低洼之处向前延伸。行走在古道上,我们的思绪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想像着先民沿着古道匆匆而往的脚步。

  姑蔑古代属越国,春秋时称为“越之西鄙姑蔑地”。有学者考证,姑蔑最初是族名,是商代君王武丁妃子妇好的后裔,商被周灭亡后,姑蔑人辗转南迁,从山东来到今天的浙西南一带定居,后人将族名指为地名。

  既然汤溪与龙游均为姑蔑后人居住地,那么,姑蔑是维系两地文化、历史的重要元素。秦王政年间,姑蔑改名太末,再到明成化七年,为治理匪患,朝庭割金、兰、龙、遂四县交界之地,设汤溪县治,于是,汤溪、龙游两地的姑蔑后人才有了姑蔑古国归属之争。唯有太末古道,像一根丝带般维系在两地之间,成为古婺文化与姑蔑文化最有力的见证。

  藉于乡村振兴的东风,发展乡村旅游成了当务之急,太末古道,能否再成通衢大道,重现繁华?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