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胸怀千秋伟业 恰似百年风华】山水无言 精神永存

2021-04-01 09:20: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记者张苑

  等来了树梢的第一叶嫩芽,等来了第一场淅淅沥沥的雨,等来了一声惊雷唤醒冬眠的生灵,等到太阳光线扫过赤道去往北回归线,平分昼夜,世界仿佛新洗过一般,天清地明,一切都随着天地一起变得澄澈可见。而有些挥之不去的思念,恰在雨落纷纷之间变得愈发刻骨铭心。有些坚强伟大的灵魂,恰在清明时节里让人肃然起敬。

  红色星火

  照亮前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相较往年愈发热闹,党员宣誓、红领巾游学、红色旅游……这片革命老区曾经的星星之火早已映红了天。“奶奶看到这一切,一定会感到欣慰的。”时近清明,61岁的银坑村村支书陈凯良又一次追忆起奶奶许云香,那个了不起的共产党人。

  许云香是银坑村解放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那年,许云香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媳妇儿,刚嫁到溪口乡不久。村中流传着一种可怕的病。患病者口舌生疮,至死时会烂掉一截大拇指。许云香患上了这种病。所幸,她偶遇了来到银坑村开展红色活动的红军军医。见到被病痛折磨的许云香,军医倾力救治,不日便痊愈,分文未取。这位生活在大山里的淳朴妇人,从此认定红军是救命的好人。于是,每逢战情紧急,许云香就帮助红军下山采买生活物资。为了躲避敌人追捕,红军不便在山间生火做饭。为掩护红军,许云香借上山砍柴为由,将家里做好的热菜热饭送到红军战士们手中。这段军民鱼水情,由许云香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建设着越来越好的红色银坑。

  这位老共产党员事事表率,乐于奉献,抗美援朝中,她带头送子参军,于1958年领导全村开垦千年荒滩,造田50余亩,是一位坚持党的领导、依靠群众、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好书记、好干部。在银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唐朝樊梨花不及银坑许云香”。

  许云香曾荣获“三八”红旗手,先后28次被评为省、县、乡的劳动模范和军属模范。1958年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同年荣获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发给社会主义水利模范奖章;1959年出席浙江省青年、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荣获奖章。多次当选原汤溪县、金华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妇联委员。

  科学教育

  引领前程

  清明近了,父亲胡步蟾又如期走进了胡丰的梦里。年岁越来越长,对父亲的思念越来越深切,往事越来越清晰,在胡丰的心里漾起一阵阵的悲伤。

  父亲胡步蟾辞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然而,父亲的音容笑貌深深烙刻在脑海,激励着他直面人生的顺逆,世事的冷暖。

  “爸爸走了,什么也没带走,什么也没留下。但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诚恳热情、乐观大度、刻苦节俭、勤奋好学、治学严谨、敬业奉献的精神时时激励和鞭策着我。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传家之宝!”胡丰说。

  抗战胜利后,胡步蟾继方豪之后任金华中学校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扛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大旗,担负起金华教育发展的重任。胡步蟾编著出版了我国最早的大学《生物学》教材(合作,1924年)、第一部教育部审定高中师范《生物学》统一课本(1934年)、第一本有关人类优生和遗传学专著《优生学与人类遗传学》(1936年)、第一部血型学专著《血液型》(1936年)。这为近百年来中国引进西方科学、培养科学人才提供了强大助力,如一束七彩之光,照亮了国门之外万千世界的万花筒。

  赤子之心

  扮靓山野

  清明,是一年中陈松余最伤心的日子,却也是他最骄傲的日子。十多年前,陈泽斌被评为“浙江省十大见义勇为勇士”。早些年,沙畈乡还有小学。每逢清明,学校总会组织孩子们来陈泽斌墓前祭扫。陈松余总会提前下山买些苹果,分发给孩子们。他要帮着儿子招待客人,也盼着孩子们都能平安健康地长大。

  “孩子如果还在,也差不多有你这么大了。”“看到别人家孩子回来,我就一个人跑山上去。”……采访中,这个年近花甲、说话粗声豪气的山里大汉不经意间的流露,听着就让人忍不住红了眼眶。

  14年前,14岁的陈泽斌还是当时白龙桥镇虹路初中的一名在校生,为救落水儿童跃入新挖的淤水沟中,再也没能爬上来。阳光下绽放的美丽生命戛然而止。

  “孩子走后两个月,孩子妈也走了。那段日子,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别人家孩子都好好的,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那么爱笑,村里的老人见着他就开心……”人到中年,先后丧子、丧妻,守着一颗空落落的心,独自面对着白墙发呆。直到有一天,被一份信念填满。

  “孩子走完了短短14年的生命,但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记住了。孩子走了,我要帮他把精神传承下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开始养树,像养儿子一样养树。”2007年,陈松余走出家门,在乌云村的山头引种红豆杉,带动乡民致富。无奈2014年,沙畈乡红豆杉产业受到严重冲击。陈松余投资50余万元,率先从绍兴引种200多株已有8年嫁接树龄的香榧,当年挂果,次年摘果,每株产鲜果超过15公斤,得干果1至1.5公斤。红豆杉种植大户纷纷响应。陈松余带领村民在当时婺城区农林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逐渐掌握香榧嫁接、人工授粉等技术,整合绍兴嵊州、诸暨等香榧干果加工及销售渠道资源,数百亩香榧在沙畈落地生根,香榧产业体系在沙畈乡初步形成。

  经有关专家反复论证,香榧作为植物界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生长速度慢,果实营养价值高,在产业上有前期投入高,后期收益高的特点,沙畈乡引种香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陈松余提前预付租金,与农户约定,自己承包的300亩香榧林50年不改种。“50年后,我不在了,可是香榧林还在,那时候,它们都是百年大树了。我们村在大山里,经济一直很薄弱。有了这些香榧林,村集体就有收成了。”乌云村的人都说,香榧林是村支书陈松余最大的牵挂。

  又是一年清明节,一颗颗鲜嫩的青果爬满香榧如藤蔓般伸展的枝条,仿佛少年年轻的生命,在一位老父亲的精心照料之下,从伤痛的泥淖中拔地而起,茁壮成长在时光的记忆里。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