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白沙八景钱塘诗路上的文化新地标

2021-05-21 09:52:0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摄影陈俊

  摄影卓德强

  摄影郑过江

  白沙溪摄影创作团供图

  摄影高和平

  白沙溪摄影创作团供图

  摄影夏春福

  摄影翁哲宁

  钱塘诗路白沙溪,一溪烟雨一溪诗,一路繁花一路画,一曲乡愁一世情。5月20日,婺城区举行“白沙八景”落成典礼暨歌曲《闻着花香回故乡》全球首发式,钱塘诗路就此烙印下“白沙八景”的婺城标签,海内外婺城游子新添一曲乡音寄乡愁。

  龙桥映照思乡月,宝塔摇响酤坊铃;白沙古堰三十六,琅琊无处不峰回;铁店遗有婺州韵,双湖水墨烟雨迷;乌云桥上谁人渡,涧道雄关喊将军。在朦胧烟雨中,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去探访『白沙八景』的背后故事,感受白沙溪的旖旎风光,追寻白沙文化跨越千年的踪迹。

  龙桥映月

  “白沙八景之龙桥映月”外婆雕像位于白龙桥廊桥畔,潺潺的白沙溪水从桥下流过,养育了世代白龙桥人。“江南有座金华城,城边有座白龙桥。桥下外婆在讲着那故事,坐在桥上看到,星星掉进了那条小河……”这首《江南有座金华城》是不少老金华人耳熟能详的歌谣,城边这座“白龙桥”也承载了婺城游子的乡愁和记忆。

  “我是白沙溪的孩子,白沙溪给了我取之不尽的精神养分,陪着我从少年、青年走到中年。” 《江南有座金华城》原创音乐人陈越说,他歌曲中的“外婆”是一个浓缩的文化符号,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温暖的“外婆”。而今,这里外婆文化公园已建成,现场生动形象的外婆雕像,以实景形态再现了《江南有座金华城》所描绘的温暖记忆。这座“龙桥”映照出来的人文之月,洒在了每一位思乡者的心灵深处。

  “父亲种下一棵太阳、母亲洒下一片月光,一朵山茶悄悄开放,问我何时回到故乡。”当天上午,婺城区“白沙八景”落成典礼暨歌曲《闻着花香回故乡》全球首发式在白沙溪畔的外婆公园举行。活动现场婺城乡贤、著名音乐人陈越先生现场献唱,把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化成深情的旋律,用歌声表达那份思乡之情。

  古今交融,美美与共,流淌不息的白沙溪、历久弥新的古堰坝,将继续承载当地人的生命史、文化史、奋斗史和创新史,而陈越先生此曲中的“故乡”,既是金华人的故乡,也是中国人的故乡。

  (记者田双双)

  宝塔摇铃

  在白沙溪畔的古方村,有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洞山宝塔”。这座砖石结构的空心塔,六角七层,高耸云霄。塔身层层内敛,壁画精美绝伦。每当清风拂过,宝塔六角檐上的铜铃铛就会随之发出清脆的声音,悦耳悠扬。

  当天,记者来到“宝塔摇铃”现场,只见青翠的山野间静静伫立着造型古朴庄严的白塔,笔挺的塔身与蜿蜒的溪水、原野与村落相互映衬。站在塔下,清风微微拂面,侧耳倾听,仿佛能听到铜铃发出的清脆响声。

  谈到这些年白沙溪畔的变化,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的村民黄祖莲眼中不禁闪烁起泪花:“这些年的变化真的很大,景更美了,村更富了,生活也更有滋有味了。”她说,自己在白沙溪畔长大,对白沙溪的感情很深。2013年,她在古方村洞山塔附近承包了一片荒山,种上树木、开拓道路,办起了农庄。

  去年,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引发世界关注,白沙溪因此声名更甚。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一辆辆小轿车、大巴车沿溪而行,农庄里也随之迎来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些天,大巴送来了来自北京的客人,他们在溪畔赏景、摄影,度过快乐时光。临行前,客人告诉黄祖莲,他们在“宝塔摇铃”之下感受到了山风温柔的气息,在白沙溪的潺潺流水里触摸到了江南的灵毓之意。

  (记者王静姝)

  白沙古堰

  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涨流。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白沙八景之白沙古堰”落成之际,夏风轻轻吹拂,白沙溪两岸万顷良田稻浪翻滚,清澈的溪水从白沙古堰穿过跨越千年流淌不息。琅琊镇高田塍村的傅健清带着2岁的小孙子,在堰坝边的廊桥上嬉戏。一幅岸绿、水清、景美、人欢的和美乡村画卷跃然而出。

  踏着古板砖沿着堰坝而行,湍急的溪水,不时跃起浪花朵朵。一行白鹭掠过水面,几只野鸭自得地寻虾觅蟹。“白沙古堰就在我们村旁,这是我们的荣幸。”50岁的盛素燕,与同村11位姐妹,身着靓丽的旗袍,在悠扬的乐声中,迈起轻盈的脚步,款款走秀于堰坝之上,犹如古堰盛开的锦绣繁花。

  琅琊镇上盛村于2019年10月组建了旗袍队。这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队伍,以文化礼堂为排练阵地,一年365天风雨无阻。白天,她们是辛勤耕耘于田间的农妇;夜幕降临,她们放下锄头,忙完家务,摇身一变成为旗袍秀里跃动的音符。姐妹们说,她们要用力所能及的努力,为白沙古堰增辉,为幸福生活祝福。

  1900多年间,白沙溪三十六堰不知经历了多少次重建、重修,两岸百姓就地取材,以松木打桩、篾笼装石等方式砌筑。低矮的堰坝形态,配合梯级的建设方式,极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工程风险,成为整个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之一。2020年12月8日,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从此白沙古堰又有了新的内涵。

  洗去斑驳的时光印迹,白沙古堰在新时代焕然一新。

  (记者马晓芬)

  琅琊峰回

  人生有时若琅琊,行到峰回处,恰在路转时。5月20日上午,在清清白沙溪畔、巍巍琅峰山脚,“白沙八景之琅琊峰回”落成典礼举行。这标志着千年白沙文化以其鲜活的风物形象与古朴的历史遗存,向世人展示出了日益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久弥新的生活智慧。

  站立于琅琊廊桥之上,耳畔传来白沙溪水奔腾不息的声音。1900多年,这水滋养了两岸飞扬的芦花、生机昂扬的人生、沿溪而建的农居,哺育了两岸人们朴实典雅的生活方式,奋发向上的生命价值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远处,岩奇石秀的琅峰山挺拔屹立,引人入胜。琅峰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山地人文景观,并依托金兰湖形成了独特的高山自然生态环境,山峦叠翠、碧水长流、灵秀幽静,素有“古婺胜地”之美称。

  一山一溪,见证了琅琊古镇村民的生活变化。琅琊徐村党支部书记徐高良说:“这几年,村内的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村民的日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悠久的白沙文化和秀美的风光更是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我们一定要把白沙文化保护好、利用好,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接下来,琅琊镇将依托“白沙八景之琅琊峰回”这一文化地标,进一步提升琅峰山风景区的知名度,并计划建设金华府酒文化馆,旅游休闲度假酒店,传播悠久文化,发展旅游经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记者彭丽莎)

  铁店遗韵

  铁店窑遗址位于琅琊镇泉口村铁店自然村周边的山坡上,离白沙溪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这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产松木,多粉砂岩,是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其年代上起北宋,下至元代。该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和乳浊釉瓷器,以乳浊釉瓷器为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汽车沿白门线行驶,一路上白沙溪水潺潺相伴,溯源而上,开阔的河床中不时有白鹭飞起。不到半小时车程,记者到达铁店窑遗址。

  铁店窑遗址大多隐匿于山林之中。窑址上林木茂盛,环境幽雅,部分铁店窑瓷器碎片散落在土地上、树丛中,需要你慢慢地寻觅。找到一片铁店窑瓷器碎片,小心地从泥中掏出,在水中轻轻涮了涮。刹那间,瓷片显现出了原有的色泽,让人想象起完整瓷器的美丽。小小的一块碎片向世人展现着婺州窑乳浊釉的光芒,为人们揭开了千年沧桑历史的雾幔,似乎能看到婺州先民在窑洞前忙碌的身影。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1976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郡海域的沉船中,曾打捞出上万件精美的陶瓷器。后经专家确认,当中就有产自婺州铁店窑的百余件“钧窑系”瓷器。铁店窑器以雍容内敛、优雅淡然见长,非常符合中国文人宁静致远的美学意境。据考证,这些婺瓷由铁店窑沿线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钱塘江,去往明州(现宁波),再行出海。2001年,婺州铁店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记者邱琪)

  双湖烟雨

  在琅琊镇新兰村,有秀美多姿的金兰湖和雨沙湖。因为这两座湖泊身处高山,积聚了大量的水汽,故尔常年云雾飘渺,细雨不断。历久经年,这双湖的烟雨,如今已蔚然成景。

  当天上午,“白沙八景之双湖烟雨”落成典礼在此举行,标志着灿若星河的白沙文化又焕发出了新活力,而白沙溪上这两颗璀璨的珍珠也正式成为具有辨识度的婺城坐标,为建设“重要窗口”婺城样板添新动能。

  从琅琊铁店窑址一路往山里行进,穿过一道叫“兰贝”的垭口,两座清丽纯美的湖泊便跃然于前。湖水碧波荡漾,两岸翠竹青杉,郁郁葱葱。对面的茶山一到早晨便热闹了起来,上山摘采茶叶的村民一边哼着小曲,一边辛勤劳作。两湖的自然风光和美丽生态,让广大群众生活在绿色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绿色生态带来的“福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做生态有机茶,我的茶山都靠人工日常拔草料理。我就想把茶种好,提升品质,做出自己的品牌。”从事茶产业30余载的村民盛永富得知“双湖烟雨”文化地标落成的消息很是欣喜,他希望未来可以在这里打造一个白沙文化旅游景区,带动茶经济发展。

  新兰村联村干部吴小萍对此也充满了期待,“现在景点有了,接下来我们会在农业观光这方面多探索,形成自己的配套产业,带动老百姓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记者徐美琴)

  乌云桥渡

  清澈见底的白沙溪上有一条叫乌云溪的支流,在支流的中段有一座石拱桥,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如诗又如画。农耕归来的乌云村村民,披着蓑笠,扛着锄头,走过乌云拱桥,在晨雾的烘托下,展现了一派绝美的江南山水图。

  乌云石拱桥,位于沙畈乡乌云村口,建于明代。该桥为独孔桥,正桥长14.50米,弧型,东西走向,横跨乌云小溪,古朴多姿,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6年12月28日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通体以溪滩上的天然鹅卵石铺成,没有用一点一滴的泥浆衔接。桥体呈自然弯拱之状,优美到无以复加。简直无法想象,历经几百年的山洪冲泄和牛踏人踩,至今屹立不倒,完美无缺。

  记者站在桥上,远远望去,在太阳的照射下,晶莹透体的露珠在青青的麦苗上滚动,蝴蝶在黄黄的油菜花上翩翩起舞,不知名的小鸟在竹林深处不断地欢歌,小溪水在吟诵着生生不息的历史诗篇。

  乌云石拱桥已成为许多人心目中一座不仅具有强烈美感的桥梁,更成了诸多游子记忆里一个不可或缺的乡土符号。

  一座明代的古桥,在如此优美的自然画卷中显得独到好处,也显示出她那顽强的生命力。时下,乡村旅游正在兴起,许多人都利用节假日时间离开市区来到乡下休闲旅游。越来越多的人驻足留步观赏乌云石拱桥的雄姿,乌云石拱桥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白门公路向来往的游人讲述古往今来的故事。(记者毛晨凯)

  涧道雄关

  涧道雄关位于沙畈乡银坑村,周边群山环绕,溪水潺潺。早上8点多,热情的银坑村村民为“白沙八景之涧道雄关”的落成歌舞欢庆,来自银坑村歌舞团的团员们伴着场上欢腾的音乐和动感的节拍,带来了一支支精彩舞蹈。两岸青山绿水,薄雾弥漫,南山涧水流淌千年,峥嵘岁月独放异彩。

  古老的白沙涧道上,处处乱石嶙峋,时时险象环生,从而成就了涧道雄关的壮美景象。它们有的巨石如溯水神龟,有的垭口似饿虎捕食,更有那数不清的巍峨雄关,分布在沟壑纵横的白沙古道上。由于地势险要,攻守自如,这里曾是粟裕将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阵地。军民团结、浴血奋战,这里也留下了白沙百姓箪食壶浆,掩护送情报的光荣记忆。古道石路上留下的深痕,仿佛穿越了历史的峰火烟尘,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尽心尽职地护佑着白沙儿女的安宁。

  银坑村退休老支书陈根清参加完整场落成典礼后,心情激动地向记者说道:“银坑村是红色革命根据地,这里处处留下了粟裕将军与敌作战的痕迹。如果没有陈越先生对‘白沙八景’的解读和构建,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些充满历史回忆的景点,‘涧道雄关’的落成也为我们银坑村的红色革命文化再添了一把‘火’。”

  (记者范卓峥)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