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悠悠艾草香绵绵情意长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一座千年文化名城里的浓情端午

2021-06-11 09:00: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再过几日,便是辛丑牛年的端午节。早在先秦时代,端午就已经成为万物阴阳升降的重要节点。数百年后,爱国诗人屈原自沉汨罗,令万民恸哭。这场纪念活动循序丰富了端午节的民俗文化,从楚地传播至九州大地,跨越千年传承至今。

  婺城自东汉设县,三国分郡,隋代建州,人文底蕴深厚,州府建治绵延,自古为文化名城。万千豪杰论道婺州,雄辩浙东,共同孵化了婺城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文化风尚。千年之间,这片文化沃土之上,一个求同存异的浓情端午应运而生。

  一脉民俗越千年

  端午节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可能只有端午节能与春节相媲美。端午期间,各地民众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艾草菖蒲,习俗名目繁多,内容丰富。婺城人重风俗,崇尚礼义,也有着许多延续至今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来临之际,莘畈乡大立元村的村民张爱莲忙着采收菖蒲、艾叶,分束捆扎,再赠予邻居好友。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每到端午节,婺城的百姓都要在门上、灶头悬挂菖蒲、艾草,防疫驱邪,以保家宅平安。

  端午除了要吃粽子、绿豆糕,还有“五黄”---黄鳝、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端午前夕,药店里还有送药头的习俗。平时各家药店在自制饮片时,把拣出来的断头残叶积聚一起,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就成筐放在门口,供顾客免费自取,让大家在午时熏烟,可以驱虫毒,去秽气,免疾病。

  在婺城,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叫做“归宁”。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望父母家人,并为长辈馈赠食品,与家人团聚共餐。女儿送到娘家的礼品是一担粽子,俗称“担端午”。担端午从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与“喜”谐音,做母亲的喜欢女儿初四来。俗话说:“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个大午前。”到初五吃过中饭,端午节就算过完了。

  而今,端午节更像是孝敬长辈日,晚辈往往在这一天给长辈送绿豆糕或各种营养品。“我刚出嫁时,我母亲就对我说,端午节一定要回娘家吃一顿团圆饭,这么多年来,这个传统也一直没有变过。”正为回娘家选购糕点的市民张秀聪告诉记者,每到端午节,母亲家总是挤满了人,这也是她和姐妹为数不多能相聚的节日之一,弥足珍贵。

  端午节是孝敬长辈的节日,端午节回家看看不但是游子表孝心,更是婺城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自然,今日之端午节早已破旧迎新、化繁就简,可这份习俗还是跟婺城人敬老、爱老的品德一起延续了下来。

  (记者张红星文/摄)

  一味粽香寄温情

  每到端午前夕,家家户户都为着一口软糯忙碌了起来。莘畈乡井下村村民张淑英张罗着邻居一起来完成这道美味。新鲜采摘的粽叶经过清洗、浸泡、烧煮、晾干后摆成圆圈的形状,1盆糯米和2大碗馅料也备在一旁。

  莘畈乡的粽馅儿多是土豆、梅干菜和肉,张淑英弯折粽叶,先放一些糯米进去,再放炒制好的土豆梅干菜,再铺上一块肥瘦相间的土猪肉,最后再盖上一层糯米,经过棉线的捆绑,一只只瘦瘦长长的粽子便完成了,在高压锅压上半个小时,整间屋子都清香扑鼻。

  “我刚出嫁那会儿,不懂怎么包粽子,一到端午我母亲就特意从娘家过来帮我。”每次包粽子,张淑英总会想到她的母亲,她回忆道:“我母亲总跟我说,得自己学会包粽子,不然等她走了,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这一口地道的粽子味了。”谈话间,清香软糯的粽子便出锅了,一口下去,融化的肥肉和粉糯的土豆交织在一起,回味无穷。

  粽子的口味和外形上因地域而有所差异。沙畈乡盛产箬叶,作为粽叶的品种之一,箬叶铺就了沙畈山区农民的致富路,牵起了与多地的粽叶情。沙畈粽子体型细长,口味以板栗肉粽为主,而全国闻名的嘉兴粽体型短宽,以蛋黄肉粽为典型特色。除此之外,四川人做辣粽,广东人吃甜粽,这都与各地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一颗小小的粽子不仅储存着美味,更印刻着地域文化之别。

  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也被赋予了更多现代的元素。饱腹感十足的糯米被替换成了晶莹剔透的冰皮,热乎乎的馅料也被改为了冰爽的水果、巧克力、豆沙,这就是流行在年轻人生活中的星冰粽。手心般的大小,小巧可爱,不需要加热就可直接食用也顺应了当代年轻人较快的生活节奏。虽然粽子因地域文化、时间流逝呈现出千姿万态的样貌,但不变的是,这些粽子都凝结了一代代人的包粽手艺,留存了手掌心中的温度。

  (记者范卓峥文、张红星摄)

  一块糕点诉千言

  时近端午,一款款有趣的节礼陆续上市,纷纷走红了金华人的朋友圈。一块婺城的传统绿豆糕,作为一款可塑性较强的载体,成为婺城端午节礼文创的宠儿,各生各相,携花样婺城惊艳八婺,畅销全国。

  端午配香囊,是千年华夏的亘古民俗。可是,你见过可以吃的香囊吗?“半壁江山”餐厅将绿豆糕色分三系,压模制成三色香囊,玲珑可爱,妙趣横生,把一款吃食玩成了一款清灵的把件。除此之外,一款古城八景取材八咏楼、保宁门等文化地标,还将自家门面作为八景之一,嵌入其中,一份吹牛是的调侃为正襟危坐的文化载体平添了一份调侃的意味,让人不禁莞尔。

  近年来风靡金华朋友圈的“楼师傅”在去年的“十二时辰”系列之后,于今年端午取材婺剧断桥,以许仙、白娘子、小青三位主角的经典道具为型,以舞台服饰之三色为意,讲述一段千古传奇。

  婺式糕点品类繁多,传有一百四十多种,传承至今仅四十余款。春酥、夏糕、秋片、冬糖,每一盒糕点里都承载着金华人对一个时令的理解,坚守的一套礼制,和对亲友的一份情意。

  在“楼师傅”的创始人楼洪亮看来,婺式糕点素来有其特殊的文化基因和代言功能,千百年来,它们承载了各个节日的礼俗文化,为含蓄的金华人古今多少话。旧时男女方但凡定了亲,每逢端午,或是中秋、年关,男方家总要带上应景的糕点去拜会女方家堂上人。第二年成婚后,女方家总要在腊月二十后用陶罐装上各色年糖,到男方家,看望女儿,拜会亲家人。来来往往之间,两家人借着婺式糕点熟络起来,把尊重与甜蜜互相传递。

  婺式糕点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如今,金华人看遍了西点的纷繁多姿,如今在心里漾起一份返璞归真的素心情怀。婺式糕点也在这国潮风复兴的端午节,重回了金华百姓家。

  (张苑文 、徐美琴摄)

  一只香囊祝吉祥

  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绿豆糕,喝雄黄酒、赛龙舟,人们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用以象征伟大诗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同时,香囊还有驱瘟避疫,强身健体的作用。

  古语曰:“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香囊内装有艾草、白芷等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可以驱逐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

  端午节临近,在婺城掀起了一阵香囊的流行热潮。各种制作香囊的团建活动以及定制香囊让婺城的手作工艺人唐笑梅忙得不可开交。在制作传统香囊的过程中,唐笑梅不断进行创新,她将擅长的扎染、色彩搭配等技能融入香囊的制作当中,做出的香囊不仅造型丰富而且精致美观,特别受欢迎。她制作的祥云织锦方形香囊、淡然时光扎染土布香囊等配上中国结造型,别致新颖,传递出现代气息,让传统香包更贴近现代生活,还有情侣款的定制香囊,各个都是爆款。

  近日,城北街道军民社区开展了手工制作香囊迎端午的活动,增强邻里互动,拉近邻里之情。在社区广场上,男女老少聚了不少了,大家对亲手制作一只香囊都表现得兴致勃勃。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动起手来。这第一步穿针引线,就把有些人难住了。李叔叔戴上老花镜,双手还是不听使唤,怎么也穿不进,一旁的张阿姨拿过针线,不费吹灰之力就穿好了。就这样,大家互相帮助,你一言我一语,其乐融融。虽然社区提供的材料是一样的,老师也是一样的教法,但是大家却做出了不同款式的香囊,有粽子形状的,有菱形的,还有正方形的,大家相互比比看看,都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这个香囊要送给我的外孙,以前每年端午都会他买一下,今年亲手给他做一个,非常有意义。”家住金苑小区的马红艳说道。

  (记者徐乐文/摄)

  一个假期共赏玩

  难得的端午小长假,小伙伴们想好去哪儿玩了吗?婺城人,咱们家门口也有不少好玩的哦!

  这个端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花满婺城同庆建党百年人民非遗共享幸福生活”诗画岩头第二届非遗购物节要举办啦!

  据悉,此次活动由婺城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安地镇人民政府主办,婺城区非遗保护中心、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承办,金华禾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执行承办,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民委员会协办,为期三天,占据整个端午小长假。届时将有“数字赋能,非遗文创展销体验”“讲好非遗IP故事,深化文旅融合”“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优秀非遗项目成果展”等系列活动,带领大家穿越千年,感受非遗文化,走读文旅经济。

  游过了南山,我们放眼北山,“游山玩水乐端午,龙情粽意享清凉”双龙景区端午节系列活动也已准备就绪。届时将有“宝物满山藏越淘越疯狂”寻宝游戏、“勾起浓浓端午情”钓粽子比赛、“双龙‘粽’艺秀”包粽子活动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带领大家过端午、游北山。

  此外,婺州古城早已装点得节味浓浓,金华农耕文化园里花果正当时,金华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正巴巴地等着小朋友陪伴过节,还有雅畈老街、喻斯古村、塔石古村、双湖烟雨都已呈现仲夏的风情,等待你去寻味拾遗。

  最后,提醒大家,假日出游,疫情防控须谨记哦!

  (记者张苑文、陈俊摄 )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