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工人们就着棚下的阴凉小憩,有的已经打起了盹,景志祥猫在一旁,在手机里打出一行行字。利用午休两个小时零零碎碎码上一千多字;下班后晚七点准时坐在电脑前,赶在九点前梳理成篇;第二天五点半起床,六点坐在电脑前开始新一天的创作,八点出门去上班;遇上开会前等待或是碎片的几分钟,就把几天前的稿子翻出来重新看一遍,顺手改一改……一头忙着项目监理工作,一头把玩着自己的文学爱好,自2009年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建设专业毕业,入职浙江兴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这样双轨并行的快节奏状态已在景志祥生活里持续了13年。
读书破万卷
“今年已经出了两本,正在写第三本,现在手机好,随时随地可以写,看书也很方便。”景志祥说。遥想儿时,他的家乡在湖北黄冈一个偏僻小村,村里极少有人识字,上了学才知道当地特产是“黄冈密卷”,很多人靠着它“鲤鱼跳龙门”。那些跳不出龙门的,趁年轻,纷纷涌进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浪里淘金去,带回来一打打厚厚的书,村里人都传着看,景志祥也跟着读。那书里不是之乎者也,也不是数理化公式,里面全是江湖上的故事,起初是金庸,后来是古龙。那时候,景志祥刚上小学,这些书上很多字不认识,也没有拼音,他就这样半懵半猜地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买书太贵,能借到的书不多,好在很快村上的集市里开始有了小书摊,父母平日给的零花钱,他舍不得买吃的玩的,全花给了那小摊贩。他偏爱历史题材,正史、野史、连环画都看,在小书摊前一站就是半天。
这份如饥似渴不知不觉间仿佛长进了他的骨髓里。初中读贾平凹、路遥、沈从文,高中看《读者》《青年文摘》,直至后来上了大学,室友们相约K歌、打游戏,他一人躲进了图书馆,碍于借书量的限制,寝室里闲置的四张借书卡全进了他一人的口袋。那样日夜啃读的四年里,他读懂了文史不分家,读懂了行文造句的章法,读懂了从时间长河里走来的千千万万的人生,读懂了书里藏着的丰盈世界。
可是,景志祥并不是个作家。自初一时他就不间断地给杂志社投稿,延续到大学毕业,无一例外石沉大海。这种挫败感于他而言并不陌生,早年“黄冈密卷”和他也没有眼缘,奥赛第一道鸡兔同笼题就把他难住了,同班数学小天才平日吊儿郎当照样考到了第一。“人生就好像一趟旅程,有的人先上车,有的人后上车,只要我在车后面不停地走,最终大家的目的地可以是一样的。”多年以后,景志祥发现,这份骨子里的愣劲儿是上天给的巨大宝藏。
下笔如有神
那年,景志祥刚毕业,随项目部驻扎在衢州市一个偏远的山村,村里人外出只有一趟公交,早晨六点半下山,下午三点半上山。到了周末,景志祥就下山背一摞书回来。山里人睡得早,刚过七点,万籁俱寂。大山顶上的一盏孤灯把书卷照得昏黄,灯下的青年在漫漫长夜里啃食着他的希望与彷徨……
就在那一年,他投稿的一篇图片新闻被《衢州晚报》采用,这块小小的“豆腐干”给了景志祥极大鼓舞。他领了50元稿费,请大家吃了一顿300元的大餐。席间,一众人推杯换盏,畅聊着未来的作家梦,还有人聊及新兴的微信公众号。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投稿呢?在大家的鼓动下,他很快注册账号。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网络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期。一次寻常的出差,火车上有人随手塞给他一本《诛仙》,他读完了说:“这个我也能写。”后来又上网读完了《鬼吹灯》,他随即在起点中文网以笔名“一景之月”开始了《逍遥江山》的持续创作。他把心爱的西湖、史上有趣的人物洋洋洒洒编织进他的故事里。持续五年,日更六千到一万字,培养他与笔尖的亲近感,粉丝的追捧更更给了他创作的动力。《逍遥江山》一度登顶历史题材类月票榜榜首,景志祥也随之收获丰厚的稿费,并斩获2013年行业剧大赛优秀奖、2016年年终盘点优秀奖。
2017年,《逍遥江山》创作完成。停笔的一段时间里,景志祥反复读着《编舟记》,开始思索自己未来的创作走向。他重拾微信公众号,回归传统文学,在与一众杂志编辑的反复交流中渐渐触摸到了自己在历史散文创作领域可能的定位。“一骑红尘妃子笑”,那策马而来的人是谁?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朱元璋“空印”事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巧合?这些于经年累月的海量阅读中采撷而来的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小故事成了他笔下源源不断的创作题材。很快,他的微信公众号被一众编辑关注,他也频频收到《青年文摘》《疯狂阅读》《百家讲坛》《金秋杂志》《国家历史人文》等杂志的约稿。
“现在新人出书,版税一般在6个点,有声版权一般三年期限……”十余年的网络文学发展让版权运营日趋规范有序。景志祥的作品也陆续被喜马拉雅等平台购买有声版权、影视版权、衍生版权。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