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征月迈,岁序更新。回望婺城这片仙山乐水、江南福地,处处生机勃勃,孕育着丰产增收的希望。
婺城区是金华的主城区、核心区,也是大郊区、边远山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差距较为突出。近年来,婺城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七个领域”先行示范,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幅度居全省、全市前列。
1月3日,全市社建委系统实干争先晾晒比拼暨农村居民增收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婺城区举行。婺城区坚持因地制宜、片区组团、全民共富,统筹整合优势,从党建、规划、产业等维度创新联动发展,以“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的思路,推动全区农民共建共享共富的经验受到关注。
党建共建凝共识产业富农见实效
党建引领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这些年来,婺城村庄环境越来越好,乡村旅游越来越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一幅百姓富、产业兴、生态美的画卷在婺城乡村徐徐展开。
婺城以“地域相邻、产业相联、功能相近、资源相融、发展相适”为原则,全域打造34个共创共富党建联建项目,创新建立轮值主席、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建、强村富民、乡村治理等方面组团合作,实现功能互补、抱团发展。
蒋堂镇发挥富硒耕地资源优势,整合17个村级党组织,打造“硒望田野”农产党建联建机制,形成“支部共促+销路共构+品牌共赢”发展模式,带动相关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万元,村民月均增收3000元。
日前,在蒋堂镇盛桂有家庭农场厂房里,经过除杂、碾白、精筛等工序,一粒粒晶莹饱满的稻米打包下线。“临近春节,销售量越来越大。”盛桂有介绍,自上月以来,他的农场精品富硒米已销售80余吨,这几天正全力加工稻谷以满足客户需求。
蒋堂镇拥有近1.85万亩富硒土壤资源。早在10年前,盛桂有紧跟市场节奏,注册相关商标卖起了品牌富硒米,并成立嘉穗富硒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下,凭借优质品种和农业技术,他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成为全市有名的“十佳”种粮大户,带领更多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据了解,目前该联合社农田面积共有1.43万余亩,发展成员41名,粮食年产量11440吨,单是富硒米年销售额就达1300万元。
找准特色产业,就是帮农民找到致富“金钥匙”。这几天,在誉满全国的高山蔬菜种植基地罗店镇盘前村,一些村民开始修复薄膜,为新一年的种植做准备。“种了一辈子菜,年终最轻松,盘前蔬菜声名在外,‘钱’景十分可观。”60多岁的种植户郑德华说。
盘前村党支部书记章军介绍,该村的蔬菜种植已有百年历史,由于山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高山蔬菜十分抢手。目前,该村共有2300余亩高山蔬菜,以番茄为主,此外也种植茄子、西瓜、玉米等,市区有两个代卖点,今年以来销售额逾2000万元,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
以村集体创富、农民致富“双富”行动为抓手,婺城区深入推广“农民共富十法”,通过党建共建,建立联农带农共富机制,实行“村集体+农户+企业”模式,推动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打造党建共富联合体。2022年,婺城区村集体总收入4.33亿元,较2020年提高37.08%;村集体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已实现全覆盖;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较2020年增加78个。
规划共谋绘蓝图激活乡村新引擎
千亩绿地、梦幻花车、猪猪赛跑……元旦假期,“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景区内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的客流描绘着婺城农旅经济的勃勃生机。
这样火爆的场景得益于婺城区对片区组团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该区坚持“一盘棋”布局,以3~9个村社规模,科学分类组建6大片区,即“熊猫猪猪”乡村共富示范片区、高端景观花卉苗木产业共富示范片区、蒋堂综合产业共富示范片区、北山双龙景区共富示范片区、燕语水韵共富示范片区、西南山区农民增收示范片区,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片区全域发展规划,避免业态布局低效化、同质化,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是婺城区打造的集智慧养殖观光和休闲游乐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地标。作为乡村共富示范片区,婺城科学绘制片区规划,在琅琊镇泉口、白龙桥镇新昌桥、长山乡卢家等村布局铁店窑展陈馆、太医故里、特色田园综合体等,优化农业、生态、村庄建设空间,使该片区覆盖的3镇9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提升近20%。从开园至今,“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前来游玩,共吸引150多万名游客,产生经营性收入1.7亿元。
婺城加强6大片区的基础共建提升,统筹资金、整合资源,统筹开发建设旅游休闲绿色生态廊道,延伸提升片区村镇道路,集中力量打通村际合作堵点,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如“熊猫猪猪”乡村共富示范片区,通过基础共建,打通从白龙桥镇新昌桥村到长山乡望山新村的7.6公里南山漫道,形成客货邮线路2条,建立“一站多点、一网多用”的农村运输发展新模式,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趋势更加明显,沿线村集体经济从50万元/村提升至60万元/村。
新年伊始,在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竹浩里农家乐内,村民汪丽芳颠勺起锅,忙得不亦乐乎,店里屋里屋外坐满了食客。“我们正巧赶上乡村旅游热潮,是村里第一家开农家乐的。”汪丽芳说,村里紧靠“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还有白沙溪优质水资源,周末节假日店里每天常有上百人吃饭。
从落寞古村蝶变为一片滨水乐园,乡村游热潮让村民“烹”出的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婺城,像新昌桥这样把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的还有很多。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婺城编制“生态共富产业带”建设规划,将三溪九乡镇串点成线,谋划11个项目总投资120余亿元壮大生态富民产业,推动乡村农文体旅融合发展,争创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其中“熊猫猪猪”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婺城还谋划建设浙中现代共同富裕先导示范区、南杉温泉度假村提升改造项目(二期)、婺城区乡村振兴项目(一期)等一批共富项目,东方红林场琅琊林区综合开发项目、婺城区桐溪水库工程等顺利开工。去年前三季度,婺城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00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0.041,位列全市第三。
产业共兴促发展绘就创富新图景
产业振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婺城区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规划引导片区产业集聚发展,对外以片区组团拓展市场,对内按比例进行投资和分配,避免片区内同质化竞争,增强片区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婺城区新狮街道高端景观花卉苗木产业共富示范片区,由属地乡镇(街道)联合各村成立强村公司,以“土地出租+股份合作”方式与国企合作经营,实现花卉苗木产业效益提升带富、村集体入股分红带富、产业发展共富。去年新增直接就业岗位200多个,联结带动农户100多户,农民年收入提升至3.3万元以上。蒋堂综合产业共富示范片区,充分发挥好乐耕五星级农事服务中心的带动效应,为片区农户节约成本80~150元/亩,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一地三金”(一地获租金、挣薪金、收益金),农民户均年增收达4000元以上。
走进沙畈乡辽头村,满山竹林随风摇曳,一锄子下去,不经意“探头”的一株株冬笋连根拔起,沾满泥土的芬芳。“我们村竹林资源丰富,家家户户都是挖笋好手。”该村党支部书记曹正跃介绍,为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他们因地制宜探索推进“竹笋两用”模式,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笋制品加工产业。目前,该村已建立烘干房,成为远近闻名的笋干加工基地,并注册商标品牌,初步实现笋制品加工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效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笋干40元/斤,砍下来的竹子也可以作原料卖,山林里还有专门负责养护的村民,进一步盘活闲散劳动力。”曹正跃说。据悉,在市、区两级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沙畈乡的土特产真正闯进山外的大市场。
婺城错位布局观光旅游、精品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整合仙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等文旅资源,举办茶花节、桂花节、枇杷节等农业节会和全国电动冲浪板联赛、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等大型赛事,打造集休闲娱乐、民俗体验、体育赛事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流量共享,让游客引进来、留得住。
在婺城区燕语水韵共富示范片区,通过举办全国赛艇锦标赛、全国电动冲浪板锦标赛等水上赛事,拉动周边文旅、渔具等相关产业消费近亿元。在“熊猫猪猪”国际牧场共富片区,游客在“熊猫猪猪”参观游玩后,可凭借畅享游套餐免费参与泉口、新昌桥等地非遗体验、乡村民俗等活动,从而带动乡村观光游热潮,累计吸引游客10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2120万元。
去年前三季度,婺城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4.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1元,增速6.4%,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8%,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66.6%以上。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