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稳着些!”7月31日上午,婺城区城北街道常青社区五一路38号菜场综合楼5单元的楼道里,又一次响起熟悉的叮嘱声。一支由城北街道办事处、常青社区、社区共建单位婺城区供销社以及热心党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小心翼翼地抬着轮椅,将一名重75公斤的男子抬上7楼。
“去年花了将近15分钟才到楼上,今年有经验了,时间缩短至8分钟。”常青社区党委书记陈燕说。
郑师傅一家是社区重点关注对象。郑师傅夫妻俩年过七旬,儿子郑先生49岁。郑先生10多年前遭遇意外瘫痪在床,生活起居全依赖郑师傅夫妻俩照料。年纪大了,两人渐渐力不从心。去年,郑先生出院,郑师傅夫妻俩无法将他带回7楼的家中,无奈之下找到社区求助。社区便组织了一场爱心接力,将郑先生抬上7楼的家。
今年,同样的难题再度摆在眼前。今年6月,郑先生由于癫痫发作,郑师傅就将他送至医院救治,辗转金华中心医院、第五医院住了一个半月。眼看着儿子就要出院了,郑师傅忧心忡忡地来到社区再次求助:“我年纪越来越大,实在没力气把他弄上楼,这可怎么办?”陈燕毫不犹豫地回应:“您放心,我们一定帮忙,提前告诉我们出院时间就好。”
有了去年的经验,这一次的准备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去年,由于楼道狭窄,担架无法使用,单人背又风险过高,志愿者最终决定把轮椅当作“轿子”,由四人一组接力抬行。今年,社区迅速召集了8名身强体壮且有经验的男同志组成护送服务队。
7月31日,郑先生出院了。当郑师傅推着儿子来到单元楼下,早已等候在此的8名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4人为一组,紧密配合。他们熟练地调整轮椅位置,确保乘坐者舒适安全。在抬行过程中,节奏一致;遇到狭窄转弯处,提前沟通,平稳过渡。“去年没有经验,郑先生坐不稳,轮椅老是下滑,我们多次调整。”一名志愿者说,今年他们采取了改良后的固定方法,下滑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整个护送过程中,他们分工明确,有人抬、有人扶、有人关注周围情况,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恰到好处,顺利地将郑先生护送到家。郑师傅激动得眼眶泛红,紧紧握着志愿者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
郑师傅表示,这些年,街道和社区一直记挂着他们一家人,时常慰问他们,也帮他们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他都记在心里。
“对我们来说,只是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陈燕说,常青社区内老旧小区多,老年居民基数庞大。社区积极打造以“一根常青藤,打开幸福门”党建品牌,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委为主干、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支脉,多方参与、共享共治的“藤状图”,走出了一条社区搭台、部门联动、居民参与的“青”情服务新路子,为辖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像郑师傅这样的居民,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也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形成了温暖的双向奔赴。
(金华传媒记者 吴彰义)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