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岁高龄蒋风所著的《儿童文学概论》修订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该社继《新编儿童文学教程》后,再度修订出版蒋风的《儿童文学概论》。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著作,《儿童文学概论》自1982年5月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以来,始终备受学界关注。蒋风倾尽毕生心力,持续对该书进行修改、增订,力求其日臻完善。这部著作无论对儿童文学工作者还是普通教育工作者而言,都兼具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学者高玉为《儿童文学概论》修订版作序时指出,“蒋风先生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就是这本《儿童文学概论》,这是中国第一本《儿童文学概论》专著,至今已经出版40多年了。40多年来,儿童文学创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很大的发展,很多具体问题都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但儿童文学概论的框架并没有大的变化,由此可见蒋风先生这部著作的奠基性以及经典性,特别是巨大的创制性。”
一
蒋风是新中国第一批走上儿童文学讲坛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蒋风在老浙江师范学院(即后来的杭州大学)讲授儿童文学课时,就想把讲稿编成《儿童文学概论》。可惜1958年后,因“学制要缩短,课程要精简”,儿童文学课被精简,他始终没能如愿。
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蒋风应邀参加在庐山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会议。会上,许多代表感叹新中国成立30年仍未出版系统的《儿童文学概论》,此事引发出版界关注。严文井同志专门召开了一次小会,邀请了陈伯吹、贺宜、金近、鲁兵、屠岸、崔坪、谢郁彦、贺嘉、蒋风等同志商讨编写一本《儿童文学概论》的事。与会者多为创作者,从事理论研究的蒋风受到大家的鼓励,希望他在原有讲稿基础上编写出一本《儿童文学概论》,这让他备受鼓舞。
从庐山归来,蒋风便动手改写讲稿。中间虽几经周折,但最终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赞同和支持,不仅在中文系恢复儿童文学选修课,而且决定于1979年成立儿童文学研究室并招收研究生,为他创造了必要条件。
这次会议上,蒋风还结识了当年担任湖南省出版局局长胡真。胡真得知蒋风将编写《儿童文学概论》,当即约稿,希望成书后交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还表示欢迎其他书稿。回校后,蒋风便将教学中写下的儿童文学短文汇编成《儿童文学丛谈》寄去,该书于1979年5月顺利出版。
与此同时,蒋风日夜加班加点,将多年开设儿童文学课的讲稿整理成一本《儿童文学概论》寄给胡真同志转给湖南人民出版社审读,由责任编辑陈忠邦同志处理。陈忠邦同志因健康原因,进度很慢;又对《儿童文学概论》中要不要列入“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这部分内容跟蒋风有分歧,他认为《儿童文学概论》不宜设置这一章,应该删去。他动员蒋风把这部分内容撤下,等《儿童文学概论》出版后,另外再出一本《中国儿童文学史》。开始,蒋风一直坚持自己观点,为此耽搁了一段时间,此后,陈忠邦又因病多次住院,因此,蒋风早在1979年春交稿的《儿童文学概论》迟迟未能付梓,而学校教学又急需教材。到1979年夏,听说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等院校都想编写儿童文学教材,蒋风便提出倡议,希望大家再来集体编写一本《儿童文学概论》,大家一拍即合。1979年6月,上述四所高校加上蒋风所在的浙江师范学院所有儿童文学教师,包括梅沙、张美妮、浦漫汀、汪毓馥、张光昌、陈道林、张中义和蒋风八人成立了一个编写组,在北京集体访问了在京的儿童文学前辈叶圣陶、冰心、董纯才、张天翼、严文井、叶君健、高士其、金近、刘真、胡奇、葛翠琳、郑文光等,以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相关单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组拟定大纲,做了分工。第二年6月,编写组在北京第二次集中,就部分初稿进行讨论,统一体例,并借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授奖大会召开的机会,广泛征求儿童文学界对本书编写的意见,再次对编写大纲做了重大修订,要求全体成员明确撰写重点,尽快完成初稿。1981年春,在北京举行第三次编写工作会议,逐章逐节讨论,由执笔者认真修改定稿,最后交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稿由于责编抓得紧,进度快,仅花了半年多时间就付印出版,竟和蒋风交稿三年的《儿童文学概论》同年同月出版。
蒋风个人撰写的《儿童文学概论》1982年5月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后,获国内外学者的好评,被评为“建国后第一本系统的儿童文学专著”,它“填补了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教材的一项空白”。
蒋风在《儿童文学概论》后记一文中写道:这本书的初稿原是20世纪50年代在老浙师院讲授儿童文学的讲稿,早就想把它整理成《儿童文学概论》,但因1958年以后在“学制要缩短,课程要精简”的政策下,儿童文学课程被精简掉了,我也不得不改教其他课程,因此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一愿望。
后来,在同行们的催促和儿童文学课程恢复的背景和条件下,蒋风才得以重新整理出这部儿童文学理论著作。透过这部儿童文学基础理论专著出版的艰难历史,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艰难历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如此滞后。正因为儿童文学研究的严重匮乏,才更显示出这部现在来看已不那么起眼的《儿童文学概论》的开创价值和奠基价值。它所构建的儿童文学理论框架为新中国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初步建构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正因为此,这部著作荣获1978—1982年的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
二
什么是“儿童文学”?
在《儿童文学概论》一书中,蒋风作了如下阐释:“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或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他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
有人就此断言,“蒋风的儿童文学观,首先在于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儿童文学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工具”。这种理解显然是武断且粗浅的。在与“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这一著名的片面论断的斗争中,蒋风又明确指出文学性是儿童文学的第一性,而教育性次之。这说明,蒋风的儿童文学观中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是从根本上与“儿童文学工具论”不同的。
《儿童文学概论》不是一般的资料汇总、综合,而是从儿童文学这一特定的内容出发,多向、多侧面、多层次地研究分析了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和现状,把它放在整个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乃至精神的广阔背景下,来探索和揭示儿童文学的特殊规律。
在《儿童文学概论》一书中,蒋风回答了“为什么要有儿童文学?”“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为什么人(儿童)”以及“如何为”这样一些儿童文学的根本问题,明确了“为儿童”是儿童文学之所以存在的核心问题。初步构建了“文学性、儿童性、方向性”辩证统一、“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架构。文学性是躯体,儿童性是灵魂,方向性是生命,这是那个时代对儿童文学这个文学门类所能做出的科学、辩证、准确、全面的理论阐释,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性,至今仍然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全取而代之,这是蒋风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最大贡献。
当时,蒋风的儿童文学理论观点受到苏联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是时代的产物。他提出的“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有力工具”,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方向性”,旨在提出儿童文学对儿童读者必须有正确的引导,必须坚持正面引导,必须提供正能量,激发向上力。
该书出版后的短短两年时间,进行了三次印刷出版,影响深远。日本儿童文学学会主编的《儿童文学事典》(东京书籍株式会社,1988)在介绍“儿童文学论”条目时,将该书与保罗·亚哲尔的《书·儿童·成人》(1932),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论》(1953),马卡连柯的《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1955),李在彻的《儿童文学概论》(1967)等当作“儿童文学论”发展举例的五本代表作之一。日本上笙一郎、富田博之合著的《儿童文学研究之轨迹》(久山社,1988)也作了相似的评价。因此多年来,不断有单位要求蒋风提供这书作为教材,蒋风为此深受鼓舞。
2011年,蒋风荣获与安徒生奖一起被誉为两大世界性儿童文学最高奖项的格林奖,是获得这一国际奖项的首位华人。评委会认为,蒋风教授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也是一名具有开创性的活动家,他的许多创新性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这一学科上的空白,使得中国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并且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整个群体的进步。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且到位的。
201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找到蒋风,商谈出版一本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事。蒋风提起:“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便出版过一本《儿童文学概论》,曾被多所大专院校选作教材,但已是30年前的陈年旧事,观点和内容都很陈旧,早想动手修订,但总因琐事烦冗,迟迟未曾动手。如果有可能重版,乐于重新修订一遍。”
浙江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蒋风立即着手修订该书,修订后的《儿童文学概论》改名《新编儿童文学教程》,并于2013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蒋风在该书《前言》中写道:这本教材是我多年在高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的积累,经过多次增订修改,力求成为一本简明扼要、较为完整、适合大专院校开设儿童文学课的教学资源,是一本确切概述儿童文学基本知识的书籍。同时,我还主编出版了一本《外国儿童文学教程》作为配套教材,希望它能点燃大专院校学生及广大读者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兴趣和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热情,这也是我美好的目的。我已根据教学的需要,耗费超常的心力实践这本小书的修改和增订。我的心愿和努力,也希望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从《儿童文学概论》的开创性阐释,到《新编儿童文学教程》的与时俱进,蒋风始终以严谨的理论建构与赤诚的实践热情,深耕儿童文学领域。他不仅厘清了儿童文学的本质与边界,更以“三位一体”的理论架构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蒋风对儿童文学事业的卓越贡献也正在于此。
三
《儿童文学概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儿童文学理论框架的开创性建构。该书具有鲜明的儿童文学特色,既汲取了国外儿童文学理论的合理内核,又顺应中国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有蒋风儿童文学创作、教学、科研的心得。可以说,蒋风的儿童文学观是先进的、卓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和国情基础上的。正是这种兼具本土性与开放性的特质,让蒋风的《儿童文学概论》成为儿童文学理论框架学科建构的起点。
时代在进步,儿童文学在发展。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离不开理论框架的支撑与引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建设卓有成就,一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学术整理与发掘工作,一方面发扬了“五四”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儿童文学优秀传统,不断地拓展了新的儿童文学理论领域的进展,初步建构了儿童文学理论的框架,奠定了儿童文学的学科基础。
儿童文学发展最主要的是创作,理论研究是对创作发展的历史总结。蒋风一生的研究论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儿童文学史,另一部分是儿童文学教材。史学是总结规律,教材是为了培养人才。文学研究是对创作的总结,总结过程中会得出文学发展的规律。如果能够将正确的规律运用到儿童文学事业中去,必然对创作起到好的作用。
蒋风一直保持清醒,始终坚持在反思历史和现实中不断推动儿童文学理论发展。他始终认为,理论建设需要反思以往的历史,向历史当中寻找资源。但它更需要反思正在将反思者围困在其中的并非过去的现实,反思当下的理论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儿童文学理论界对儿童文学的趣味性与教育性、成人化与儿童化、少年小说与少年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经过不同声音的交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变化,就是文学性的回归。
20世纪90年代,一批儿童文学理论著作出版,如1990年湖北少儿出版社的“儿童文学新论丛书”、1994年的甘肃少儿出版社的“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儿童文学论丛”等。这些理论丛书开辟了儿童文学研究的新疆域,开拓了儿童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带来研究的新方法、新活力,初步实现了研究范式的现代性转换,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带来另一个新变化,即儿童性的回归。文学性与儿童性的回归让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走上了科学的大道,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向繁荣的一个标志。
这也印证了蒋风所构建理论框架的科学性——它既为创作实践划定了边界,又为理论探索打开了空间,推动中国儿童文学走上学科化发展的正轨。这种建构在《儿童文学概论》四十余年的传承中愈发清晰。202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再次找到蒋风,希望在《新编儿童文学教程》出版的基础上,再次出版《儿童文学概论》修订版,蒋风欣然接受,笑称“成熟得慢的往往是好果子”。著名学者高玉在为该书作序时指出:“蒋风先生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就是这本《儿童文学概论》,这是中国第一本《儿童文学概论》专著,至今已经出版40多年了。40多年来,儿童文学创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很大的发展,很多具体问题都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但儿童文学概论的框架并没有大的变化,由此可见蒋风先生这部著作的奠基性以及经典性,特别是巨大的创制性。”
就目前来说,蒋风40多年前构建的儿童文学理论框架,在当今中国仍未过时。四十多年来,“将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文学来研究”的呼唤持续回响,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文学学者在其框架基础上探索深耕。但学科建构从未止步——当下的儿童文学研究,依然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反思以往的历史,向历史中寻找资源。
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儿童文学的学科建构本质上是为未来筑基。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学科建制与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庆贺蒋风教授百岁寿辰暨高端学术论坛,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向蒋风颁发了“特殊贡献人物”荣誉证书,以表彰他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蒋风在开幕式上的发言朴实而深刻:“我是儿童文学这支队伍的‘马前卒’,儿童文学是我一生的事业,但我只是一名平凡、普普通通的儿童文学教师。”我想,这既是蒋风的初心,也是所有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共同的追求。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