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畈水库风光好,山清水秀听松涛。喝了沙畈纯净水,老汉九十不觉老。”这首朴实的诗,正是金华人对沙畈水无比喜爱的写照。现在,当你驱车前往沙畈乡,一路上可以看见山峦起伏,满眼苍翠,白沙溪水潺潺而过,仿佛正引领你进入一幅山水画中……

山的尽头,水的源头。1992年6月20日,库容为8500万立方米的沙畈水库正式动工。随着沙畈水库及两级电厂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沙畈乡成为金华城区以及下游地区70多万居民的优质饮用水源地,并于1999年被列为省一级自然水源保护区。2002年,以“建生态保护区、保一级饮用水”为目标、总面积23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86.16%的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开始建设,目前已形成规模。2007年沙畈乡还被评为省级生态乡。
40个垃圾集中清运点,3吨村庄生活垃圾日清还“山清水秀”
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以来,市、区有关部门累计完成投入近千万元,积极开展了水源地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工程,大大减少了水库污染源,推动该功能区饮用水质的好转。其中,垃圾焚烧炉便是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据悉,以往沙金兰生态功能区居住者每天产生7吨左右生产、生活垃圾,随着人口转移,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所减少,但由于当地村民习惯将垃圾通过填埋或倒入水渠进行处理,沙金兰库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质非常容易受到腐烂垃圾和水面漂浮杂物的污染。2004年12月,市政府投入扶贫资金130多万元在沙畈乡境内动工兴建一个垃圾焚烧炉,统一将沙金兰库区的所有生活垃圾运送至焚烧点焚烧处理,不让垃圾污染环境。2005年2月,焚烧炉项目主体工程正式上马,9月初竣工。它的正式投入使用,极大推动了功能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沙畈乡一带日益凸显的集中堆放垃圾产生的污染问题,从源头上保障了整个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和饮用水环境。
据介绍,垃圾焚烧炉设备是有关部门经过永康、福州、诸暨等地实地考察后从福建丰田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引进的。除了石头、玻璃以外,绝大多数垃圾经焚烧炉高温焚烧后,剩下的残渣很少,基本可以处理干净,达到无害化和热能利用效果。目前,功能区范围内共配置了600多只垃圾桶,设有8个临时垃圾堆放点,30个村配备了36名保洁员,垃圾由村保洁员统一清理后运送至焚烧炉处理,确保当天产生的垃圾当天就焚烧处理。经过3年多整治,水库上游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垃圾对水库饮用水源危害的隐患也基本清除,使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村的苍蝇蚊子少了,溪道清澈了,村庄也干净了。原溪口管理处所在地芝肚坑村位于沙畈水库上游,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污水处理、村庄整治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卫生习惯也大有改善,文化生活更是日益丰富,村里还组织了一批文娱队伍,经常参加乡里竞赛、演出等,深受群众好评。村支书汪云根说:“我们村最近正在积极准备开发农家乐,希望能吸引市区居民到我们村看好山好水,听山泉叮咚,赏松涛波澜,尝山里人家小菜,体验不一样的农家风味。”
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的同时,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还积极实施公益林建设、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保护、农村水源污染治理、下山脱贫工程等,保护和建设沙金兰的生态环境。作为水源所在地的沙畈乡,更是不遗余力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千家万户喝上放心水、优质水。自建立生态功能区以来,该乡一直坚定不移地执行着“禁工、限养”的产业政策。乡里原有几家锯板厂被搬迁了;原有的镀锌厂被关停了;乡里有丰富的矿产,有人想来投资,被拒绝了;养殖业达到一定规模就被限制。该乡还大力建设植树造林工程,数十万亩公益林也按规定严格限制采伐,生态公益林建设不断推进,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7.2%,面积达到13万亩。生态功能强、涵养水源效果好的阔叶林,有机茶,竹笋两用林到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