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婺城区60年发展历程

2009-08-20 22:02:2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本版文字整理:孙武斌

 

 

  1985年5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华地区,金华市升为地级市。原金华市(县级)辖区分设婺城区和金华县,县人民政府驻地婺城区。2000年12月30日,根据国务院函[2000]138号文件,撤销金华县,设立金华市金东区。行政区域调整后,现婺城区辖城东、城西、城中、城北、新狮、江南、三江、秋滨、西关9个街道,罗店、雅畈、安地、白龙桥、琅琊、蒋堂、汤溪、罗埠、洋埠9个镇,乾西、竹马、苏孟、长山、沙畈、塔石、岭上、莘畈、箬阳9个乡,共有69个居民委员会,596个村民委员会。2001年初,新一届区委、区政府根据新的区情,提出以“奉献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建设新婺城”为指针,加快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努力建设和谐美好、繁荣发展的新婺城。由此,婺城区人民带着美好的憧憬驶入了21世纪。

  推进工业强区 婺城区工业经济基础非常薄弱。1985年,区属乡镇工业企业544家,产值仅4255万元,固定资产为2011万元。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之后,婺城区人民发展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涨,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到1995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已增至124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4亿元,固定资产4亿元,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44家。至2000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8.84亿元,出口交货值12.35亿元,产销率98.39%。

  2001年初,区委、区政府根据新的区情,提出以“奉献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建设新婺城”为指针,加快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发展,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4亿元。2002年增至59.42亿元(全区120.48亿元)。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企业有60家,比上年增长50%。2005年底止,全区新创省名牌产品、市名牌产品各1只,市著名商标4只,省知名商号1家,市知名商号6家。来料加工势头良好,从业人员达3.5万,覆盖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年加工费收入突破2.2亿元。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03.61亿元(全区15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比2001年增长101%。

  2003年,作为金华市委、市政府“一中两翼两三角”发展战略西翼的婺城新城区和西部“三角”之一的金西经济开发区,自成立以后,工业经济均得到跨越式发展。2008年,婺城新城区入园企业累计达202家,其中世界五百强企业即有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2亿元;金西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累计14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3.58亿元,市委、市政府在婺城新城区和金西开发区打造强大黄金右翼的战略正在切切实实地得到实施。

  建设“浙中粮仓” 地处金衢盆地之中的婺城区,粮食生产向来占有重要位置。1985年粮食种植面积1.61万公顷,总产8.07万吨,粮食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2001年,政区面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达2.8万公顷,总产14.94万吨;2005年面积锐减至2.04万公顷,总产减至11.88万吨,比2001年分别减少27.0%和21.0%。为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区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奖励农民种粮,扶植种粮大户,并于2000年起建立全国第一个有机稻米生产示范基地,2002年汤溪镇上徐村AAA基地通过全省首家有机稻米种植基地认证,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为婺城区颁发了证书,品牌效应开始显现。2003年有机稻米种植面积扩大到173公顷,无公害稻米2000公顷。2004、2005两年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连续被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截至2008年,全区已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14家,区级29家。

  特色农产品丰富 婺城农业名优特产众多,有不少农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除上述火腿、有机稻米、特色花卉、乳品等之外,还有有机茶、竹笋、葡萄、琅琊冷水茭白、盘前高山萝卜、雅畈毛芋、洋埠辣椒、罗埠甘蔗、蒋堂西瓜等。其中产于双龙景区鹿田村的“婺州举岩”、“金山翠剑”、“箬阳春”、“箬阳龙珍”、“金华佛手茶”等品牌茶都曾获各种省级以上奖项,产品十分畅销。2006年金山翠剑茶被选为国礼赠送俄罗斯总统普京。2008年3月,采云间出品的“婺州举岩”茶被希腊奥林匹亚市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6月,”婺州举岩“茶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再次作为国礼赠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打造“中国花卉之乡” 婺城区花卉苗木栽培历史悠久,北宋年间,罗店镇、竹马乡一带已开始种植茶花、佛手等花卉。改革开放后,花卉种植业得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传统的花卉品种有茶花、佛手、桂花、茉莉花、珠兰、玉兰、玳玳等,其中用于熏制茶叶的茉莉花,1985年种植面积达542公顷,产量达1750吨。此后,茉莉花茶逐渐被市场淘汰,种植面积日益缩小。而观赏性花卉和用于绿化的苗木种植量不断加大,品种不断增加,已有佛手、茶花、香花(桂花、茉莉花等)、绿化苗木、树桩盆景和南方观叶树六大类3000多个品种,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竹马乡国际茶花物种园、安地镇十里桂花长廊等花木基地,罗店镇后溪河、西吴、罗大门、前店,竹马乡下张家、联名,安地镇项村、西周、文明,雅畈镇罗芳桥、下店、寿溪等花卉专业村和一些花卉苗木龙头企业。在强劲的市场需求刺激下,2004年全区花卉栽培面积达到3333公顷,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万余人。花卉苗木产业已成为婺城区农业的大产业。自1998年以来,婺城区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花卉之乡”、“中国茶花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苗木(盆景)之乡”和“中国特色种苗基地”。

  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1985年建区后,区委、区政府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作重点,逐步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办学为辅,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

  1994年9月,通过省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检查验收。2003年,婺城区被评为省级教育强区。2005年,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80%,小学和初中学生巩固率均100%,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93%,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93.21%。至2008年,全区有省级示范性初中5所、小学4所,兴办民工子弟学校1所。全区有普通初中20所,在校学生17061人;小学47所,在校学生28184人;幼儿园196所,在园幼儿13918人。金华师范附属小学(艾青小学)1992年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编入《中国名校大辞典》。省级示范性小学环城小学,1999年初被团中央、国家少工委定为全国少先队队前教育实验基地, 2005年被确定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课题“中美小学科学教材对比研究”实验学校。

  教育科研气氛浓厚。2002年,1项课题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课题获省级一等奖。2005年,全区教育科研立项276项,其中省级课题10项,市级课题42项。1994年,“跨世纪名师工程”开始启动。至2008年,全区共有12名特级教师、92名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

  种文化推进城乡文化繁荣发展 2007年,婺城区结合“送戏下乡”活动,积极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在全省率先组建“农民文化引导团”。至2008年12月,全区已组建了13支农民文化引导团,全区组建了600多支文体队伍,能演出1000多个文艺节目,农民参与农村文化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农村自办文化事业已经开始萌芽。习惯了在田地劳作的农民,不但“种”起了文化,还积极走进城市,与市民共同娱乐,推进了城乡文化交流。婺城区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成立“农民文化引导团”和“三农艺术团”受到了中央、省、市级媒体的关注。2007年10月,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农民“种文化”百村赛中,婺城区委宣传部荣获全省农民“种文化”组织工作创意奖,竹马乡金店村被评为全省“种文化双十佳村”称号。

  文化产业取得突破 按照婺城区委建设“文化大区”的要求,婺城区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婺城综合发展能力。2007年5月,婺城区委宣传部圆满完成了历时近四个月的中央电视台七彩阳光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电视选拔活动浙江赛区的比赛,并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16个金奖、15个银奖、5个铜奖,金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二位,还有34名选手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五洲同乐”文艺晚会的录制。2007年,婺城区还先后承办了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聚焦三农》栏目组来到我区寺平村举办“我们的新农村--走进金华”大型专题文艺演出活动;浙江日报社、金华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浙江日报读者日“农民文化秀婺城”活动;与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联合开展了“罗马尼亚国际友谊周”———暨支持婺城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婺城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产业的活力得到空前的释放。

  旅游资源丰富 婺城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历代开发,已形成北有双龙洞,南有仙源湖,西有九峰山和琅峰山,城区有三江六岸美景和众多各具特色的公园以及大量名胜古迹的风景旅游格局。以金华山双龙洞风景名胜闻世的金华市已成为浙江省的旅游副中心。以婺城区为核心城区的金华市,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荣誉称号。其中双龙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金华北郊的金华山南麓,距城区8千米,总面积79.7平方千米,分为双龙洞、黄大仙、尖峰山、大盘天、赤松山、家园里六大景区,是一个以地下悬河,岩洞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宗教朝圣为主要功能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据文献记载,东汉时,金华山已与五岳齐名,被誉为“东南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四次到金华,游历和考察双龙后,写下五千余字的佳作,占了《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一半的篇幅。现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李先念、彭真、杨尚昆、朱镕基、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到过双龙;黄宾虹、郁达夫、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化名人则为双龙风景区留下了传世的诗文和画卷,其中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曾先后选入初中、小学语文课本。20多年来,为了创建宜居环境,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婺城区在进行旧城改造的同时,扩建或新建了如婺州公园、八咏公园、黄宾虹公园、中国茶花文化园等特色鲜明的公园,交通、购物、食宿等旅游设施也不断完善。城区现在星级宾馆酒家30多家,其中四星级有国贸宾馆、世贸大饭店、申华大酒店、五星大酒店4家。有旅行社45家,其中,金华三清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进入全国百强,省50强有2家,从业人员1100多人。

  四

  2008年,婺城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依靠全区人民,攻坚克难保发展,统筹协调促和谐,全区实现区属生产总值92.1亿元(含市直、市开发区为247.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实绩1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6元。1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32个村级社区卫生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公共卫生建设不断加强,区公共卫生中心基本完工。3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总体达标率92%,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组建了区“三农”艺术团,13个乡镇建立农民文化引导团,农民文体队伍发展到600多支。创建区级优秀文化社区8个、文化示范村100个。区文化馆、图书馆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本完成,4个项目列入省级保护。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新增小康体育村70个、省级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10个。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39个社区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验收,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转移就业5200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6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9%。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面对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面对广大干部群众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期待,婺城人民将以勇攀高峰,百折不挠的精神,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真抓实干,迎难而上,为建设浙中城市群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繁荣发展、全面小康的新婺城而努力奋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