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专题 > 婺文化 > 探索

金华历史名人系列之艾青讲座--骆寒超

2009-09-08 14:02:05  来源:  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  作者: 

  主讲人:浙江大学教授骆寒超

  (2007年10月15日下午婺文化大讲堂第八讲)

  一个中国诗人的土地情结

  ——艾青抒情潜意识独探之一

  我们都熟悉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的最后两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名句,曾感动过无数炎黄子孙和这个世界上的良知未泯者。“土地”在这里当然有象征指向:大而之于我们祖国,小而之于诗人的生身之地——金华,而“常含泪水”不单指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家乡的悲悯,更是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的具体行为表现。是的,艾青对祖国、家乡之爱已达流泪地步,确实够强烈的了。当然,谁也晓得这两行诗乃特定时代——抗战初期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祖国这一语境的产物,是一场特定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白。不过,我们不妨再补上一句:这也是艾青从童年时代起形成的一个土地情结的具体显示。

  提出这一话题并不意味着对艾青爱国主义抒情的美学价值作淡化,恰恰相反,是对这股时代真情作心灵化发掘,也是对艾青的现实主义作深一层探求。那末这样的探求该从哪一个角度契入呢?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一文中有句不同凡响的话:“富于创造性的作品来源于无意识深处。”1他还说:“艺术作品也正如神经症一样,可以追溯到精神生活中被我们称之为情结的那些环节。”2看来抓住诗人从童年时代起就产生、且历经多年积淀而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土地情结,是这场探求契入角度的最佳选择。

  的确,浙江金华航慈溪边那块红土地上的小小村庄——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护着”、被岗上的松树、枫树、榉子树、老槐树荫蔽着的畈田蒋,曾赐给童年、少年时代诗人的心灵以无数神奇的生存幻想、亲和的生命感受和爱爱憎憎不分明的生活体验。艾青写于1953年的长诗《双尖山》是对他家乡一座大山的抒情,这首诗人自己也颇偏爱的诗能使我们看到他当年的这种综合化心灵情怀。诗中这样写他在外面浪迹多年后重返家乡、面对这座大山时所浮起的一片童年、少年时代的回忆:“亲爱的双尖山……/你显得多么高/显得多么庄严,/明朗的日子,/白云敷上阳光,像一条金带,/你像一个古代的骑兵,/满身披挂着弓箭,/骑着紫铜色的骏马,/在天边驰骋;/阴天,浓雾蒙住你的脸,/你像一个被囚禁的战士,/那巨大而阴郁的影子,/谁看见了都会感到不安;/而当浓重的乌云,/压在你的头顶,/四周沉寂地期待/那闪电的一击,/于是带着隆隆之声,/就有倾盆的大雨来临。”显然,记忆中的这些印象渗透着英雄梦、阴郁感、力的向往以及沉重不安的期待,而所有这些也就为生命黎明期的诗人隐喻出了心灵深处的那个土地情结。

  根据艾青自己写的或者提供的有关他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传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一种与航慈溪边这块红土地作交融的独特行径。还在读小学时他就爱上画画,常到古定禅寺附近写生,独守着家乡这一角自然景色而一坐就几个小时;他还爱在秋天时久久徘徊在扬乔山的枫林中,去拾取片片枫叶,感到无穷的美;在《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一文中他还回忆说:“我从小爱美术,喜欢图画和手工艺,用竹节做成小小的水桶之类,或者用红胶土做个人头,脖子上插上笔套,眼睛、鼻子、嘴、耳朵都有洞洞,吸一口烟往里一吐,七窍喷烟。”1真的,这片土地,处处都令他有美的发现,而那些从红土地上挖来的“红胶土”,带给了他多少的生命亲和感!并且还有生活在这里的那些最苦最穷的劳动者——“大堰河”和她的夫儿们,以善良、质朴、单纯的心地,亲人般地爱他、哺育他成长的一份情,更给了他尤其真切的生命亲和感。因此在他告别童年、少年时代多年而重返家乡后写的这首《双尖山》中,他回顾人生来路,还忍不住从心灵深处流出了这样的声音:你是我的生身之地,

  我喝你的山泉长大,

  矿水里的什么液汁,

  在我的血管里回旋……

  的确,艾青一生都深爱着航慈溪边的这块红土地,这种情感不仅强烈而执着,且还异常的真挚贴切。在《黄昏》里写到黄昏时风送给飘泊异乡的诗人一阵阵“田野的气息”时,他竟迷醉般展开了这样异乎寻常地怀念家乡的抒情:我永远是田野的各种气息的爱好者啊

  无论我飘泊在哪里

  当黄昏时走在田野上

  那如此不可排遣地困惑着我的心的

  是对于故乡路上的畜粪的气息

  和村边的畜棚里的干草的气息的记忆啊!

  这是能让人心灵为之震颤的诗句。从这里可见出艾青对家乡的爱恋感受真的是多么细腻和真切,且令我们不由得联想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类似感受的诗句。不过,叶赛宁的抒情是清醒的,是对闭塞落后的旧俄罗斯农村在“铁的生客”——现代化大潮冲击下行将崩溃的情势所唱的一支针对性明确的挽歌。艾青不同,他唱的仅是对土地出于本能的依恋。唯其如此,才使这位中国诗人对困惑着他心的畜粪气息和干草气息的抒情具有一种超越航慈溪边那块红土地而显示出意蕴更其丰盈、深远的心灵综合化依恋倾向,并进而转化为对土地情结的潜意识宣泄。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一件往事。

  25年前——1982年的5月28日吧,那是艾青“归来”后首次乡归的第三天,我陪他和夫人高瑛等去老家畈田蒋。当汽车转过一个山坡边的弯道快到畈田蒋时,我发现小山坡上的岩石和泥土都是紫红色的,就忍不住指着这道景观问诗人:“当年你在《向太阳》中有‘我……/到山巅上去/伏倒在紫色的岩石上/流着温热的眼泪/哭泣我们的世纪’,这‘紫色的岩石’,该是从这里获得的印象吧!”他笑笑说:“你真会联想。也许是吧!”但话到此他突然煞住了。沉默一会后,他一改语气,严肃地说了一串多少有点飞离话题的话:“岩石、泥土都是紫色的,流出来的血也紫色,给人悲苦,不过,血又是热的……”我震惊了:岩石泥土—紫色—血—悲苦—热,它们是快速地跳跃着呈现出来的!这里一定有独特的感受潜在地把它们扭结在一起吧——当时我就这样想。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捉摸这段对话。现在终于明白了:这是艾青土地情结的逻辑结构无意间的呈示。是的,航慈溪边这块红土地是给人血色感的,因而艾青的土地情结既含有悲苦,也蕴藏着维系生命的热!

  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一种具有特定感受定势的情结其实是一种潜存于意识深处的,而它又总是藉这样那样的物象、事象隐喻出来,那末艾青在《黄昏》中所呈示的那一缕困惑着他心灵的畜粪和干草气息,正是艾青藉航慈溪边那块红土地上获得的土地情结的隐喻,而这样地隐喻出来的土地情结,又总是超越于航慈溪边的那块红土地的。可不是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在航慈溪边那块红土地上获得的土地情结最真挚、最深沉的呈示,他的这首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竟也是: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的儿子

  的赞美诗。而这不正表明艾青的土地情结的隐喻幅员是如此的广大。诚如用鲁迅的一句诗所表达的:“心事浩淼连广宇”,艾青的土地情结也是一位大爱者的大悲悯情怀。

  于是我们对艾青以土地情结为诗美指归的抒情潜意识创作的考察可以全方位展开了,而 《春》一诗则是这场考察的逻辑起点。

  《春》虽然在艾青研究中也常被提及,却至今还没有人把它置于艾青创作系统的总调位置来认识。这首诗是艾青为悼念左联五位年轻作家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被秘密枪杀而写的,诗篇有三个中心意象:“血”、“古老的土地”、“春”,它们被艾青如下一个生存感受逻辑串联了起来:在没有星光、刮着风也夹着“寡妇的咽泣”的深夜,“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渗入进了“古老的土地”,而在经历了“冰雪的季节”的“无限困乏的期待”后,这些滋育了土地的血竟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然后,文本以这样作结: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这就是说:“土地”渗透着血,是悲苦的,也有着热,定会爆开蓓蕾,引来春天。而这正是对艾青的“土地情结”所作的一场巨大隐喻,一场艾青潜意识抒情的全方位呈现。

  艾青有一个坚定的诗美观念:

  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你浸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等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

  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过整个世界吧!

  这正如同悲苦和热共存于血和血渗透的土地里一样,“忧郁与悲哀”同“力”也是共存在血色的时代和遍地血流的中华大地上的,而更必要的是“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春》中的情绪感受逻辑正是这样的。

  就这样,在这样一个诗美观的指领下,在《春》这种诗美指向的导引下,艾青这一“土地情结”的抒情潜意识追求从三个方面展开了。

  一、他写了一批出于“土地情结”的忧郁诗篇。在这方面,他采用的许多抒情对象就直接来自于航慈溪边这块红土地。旧时代的家乡,在艾青心中是一道“明丽的风光和污秽的生活形成了对照”1的风景。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真实地表现一个旧时代中国农妇悲苦命运的诗篇,就是以诗人自己的乳娘为原形的,其典型价值远远超出了浙江金华的小山村畈田蒋,而成了一代中国农民命运的缩影。《透明的夜》是具有更高诗学层次的,它虽也采用金华农村的活动场景、浙东农村流氓无产者的生存实况来写,但它实是对于旧中国“土地的忧郁”最具力之阴沉的象征表现。作为土地情结一个方面的表现,这些诗篇巨大的隐喻构筑是高度有机的,特别像《透明的夜》,堪称人类诗歌史中的经典性文本。他还直接以旧中国广大的土地作抒情对象来作“土地的忧郁”的抒唱。《旷野》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此中代表。《旷野》以“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起始,又以此句作结,给人以对“土地的忧郁”百结回肠永难排解的情调,自然风物的凋零与农村生态的残破交融在一起的大面积意象的有机组合,使这个文本成了中国新诗中抒情氛围创造的典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国难家仇中的中国大地。全诗俯瞰式地扫描出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入侵的日子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四处流浪的惨境,而以“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为核心意象,而它又如同主旋律,不断回旋而出,这正是艾青对自己的“土地情结”所作的隐喻表现,而旧中国广大人民——也包括诗人自己在内心灵深处的“土地的忧郁”被深沉地隐喻了出来。诗篇在抒唱了流离失所的中国农民“岁月的艰辛”后,也写到自己:“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一场自我与民族群体相同的“土地的忧郁”在潜意识中的交融,使诗篇在结束处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