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专题 > 婺文化 > 阅读
最新推荐
·温家宝在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上的讲话
·琼州海峡全线复航
·国民党团赴高检署告扁外患罪 陈水扁再惹官司
·美国会山前数千移民集会促奥巴马推动移民改革
·中国酵母浸出物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访福建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院长吴珊珊
·婺城区创卫紧急工作会议
·祝伦根参加首届中国仙源湖桂花节筹备工作会议
·“空中信使”让干部学习与实践两不误
·办一届文化与经济双丰收的节会
热门图片

 


艺术家笔下的婺江

2009年09月07日 14:51  来源: 金华新闻网          [发表评论] [ ] [打印]
  婺江是金华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金华艺术家灵感的源泉,艺术家们直接以之为描绘对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我见到的三幅作于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从各个侧面歌颂了婺江之美,留下了金华变迁中的轨迹,是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并重的文物性合璧,很值得介绍给读者,与大家分享。

  第一幅是被称为“我们家乡的凡高”的张华鑫画于1952年的国画《通济桥》。这是一幅正面描绘通济桥的写生之作。画家所取观察点为老水门巷正南门埠头,两株大树右侧为今已无存的道观天飞宫,而大桥南侧的房子是牛市场———老金华或许还有记忆。从画上可以看出,居于中分线上的通济桥有三个桥孔是临时搭建的。据《金华县交通志》记载,1942年,为阻日军继续南侵,国民党部队将北端主桥第五、六、七孔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这三孔上架设了工字钢梁,上铺木板,勉强维持通行,张华鑫所画即是这一情形。晨光正好,江边靠着大量木排,垂钓者与浣衣妇点缀于埠头,仿佛可听得捣衣声声;江中木排与船只迤逦西行,似乎有舒缓的管弦从远处桥上的电杆与电线间传来。可以想见,画家此时的心境也是平静而安详的,对沐浴着和平之风的家乡倾注了女儿般的柔情。1995年春,张华鑫以垂垂老病之躯重检旧作,发现了这张40年前的国画,欣喜之余,郑重写了扇面跋语,将之与旧作装裱在一起。跋曰:“通济桥,即金华大桥,为婺州之古迹,在日本侵华战争时不幸被毁。桥中三拱解放后经修复成旧观,此画面为修复前实地写生,犹为值得纪念耳。乙亥年元月二日,四十年后重题,张华鑫八十四岁。”同年9月11日,张老即撒手人寰,结束了他满含幽怨的一生。

  在张华鑫作《通济桥》的第二年,一个22岁的小青年、后来任中国美院副院长的赵宗藻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弥足珍贵的版画,这就是《婺江边上》。初次见到这幅作品时,我的心一下子被其浩大的声势、细腻的刀法和画面之美震住了。1953年是国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投入建设的开始,这幅作品即表现了这样一个建设场面———垒砌防洪堤。作者被工地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所感染,以木板钢刀为媒,为历史永久的记录下了婺江上的这一瞬。赵宗藻匠心独运,劳动场面安排在画面下部秿秱的篇幅,并且作暗色调处理,着重营建一种富于动态与力量美的氛围,而将秿秮的北岸处理成较为明朗的色调,进行精雕细刻,以明媚宁静的风光与工地的喧闹形成对照———今天看来,这秿秮反而是此画的重点,观赏者的视线最初与最终都要落在这里。画家丝缕毕现地再现了墙脚、埠头、加固墙、翘檐,甚至连房屋的瓦顶与草棚都能分辨出来。从上缘轮廓看,金华的山城特色非常鲜明,而且还可以看到制高点八咏楼外的其他城楼、亭塔———这些如今多数已荡然无存。若说金华,这才是真正从历史的云雾中走过来的金华。隐约在左侧的通济老桥(桥上的临时搭建清晰可辨)默默注视着这个古城和正在开始的变化,自身也在等待着擦去往日伤痕———它被毁的第五、六、七三孔于六年后得到修复。

  这幅木刻构图极为讲究,先是高高的桅杆于黄金分割点为整个画面立定了重心,北岸平行线可能出现的呆板通过南岸与木头拦水坝形成的T形强势获得解除,产生了姿态上的生动,上游宽阔的江面则以一片茂盛的树丛作了园林式的遮挡,避免了即将出现的敞开式单调,并与通济桥形成呼应,使整个画面抱成了一团———据作者说,这幅高度写实的版画没有什么虚构,只纯粹为美的需要对这一丛树作了夸张的处理。

  赵宗藻是江苏省江阴人,生于1931年,1952年从南京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金华师范担任美术教师。他经常与蒋海济一起外出写生,据海济之子鹏放说,两人有一次还在飞机场被驻军当成嫌疑人扣留。他到金华后刻的第一件作品“建设中的黄坛口水电站”,是在参观了浙江省第一个水电站后靠默记(现场不准画画照相)创作的,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此后浙江省较大的水利工程他差不多都去画过,反映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过程的作品他刻了一组。他还创作了不少金华风情版画,其中有一幅刻了一群栖息在老城隍庙顶上的八哥,题目叫《百歌》,喧嚣生动之情扑面而来。《婺江边上》首次与世人见面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会上,这幅才气横溢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国内很多报刊都作了介绍,而且迅速走出国门,被著名的苏联杂志《星火》选登。赵宗藻由此名声大噪,第二年即被调往中国美院任教,这时他才24岁。60年代初期他就出版了《赵宗藻作品选集》。后来他与赵延年并称“浙江二赵”,在版画界享有盛誉,是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版画家协会会长。调往省城后,因为忙,赵宗藻除乘车路过外很少来金华。在电话采访中,赵老对他早期创作源泉的婺江流露出深切怀念之情,表示很想再来金华看看。

  与赵宗藻的广角取景不同,诸葛栋的《婺江新貌》只取北岸一角,为上世纪80年代的金华作了特写。现为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省版画家协员会员的诸葛栋是个多面手,长于丹青,也擅木刻,那幅广为流传的版画《八咏楼》即出自他的刀笔。1986年他曾以国画形式画了一批金华名胜与风情画,把其中一幅又翻刻成

  了版画。这幅版画取通济桥北端两个桥墩和上游江岸为主景,在黑色的天空背景下,强烈的阳光把不同式样的房屋层次分明地凸现出来,画面中部级级向上,最高处是一只直抵天空的脚手架,这是改革开放后金华面貌发生巨变的前奏。而在一条渔船的下方,江堤边是10位姿态各异的洗衣妇女,沿着桥墩往上看,桥上有公交车、屋顶是电视天线,将视线回行往右下作U形细览,我们看到了阳台上的盆景,窗口的衣物和一盆仙人掌,这一组细节如一串跳动的音符,构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无声奏鸣,富于生活气息。

  日月轮回,社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以上三幅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婺江景色,如今都已成为记忆,用“加速度”来形容金华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除了这些艺术作品,旧日金华的影子已无处可寻。站在婺江南岸的一个点,我拍下了古婺新貌,与上面三幅作品对照起来看,金华50年的变迁脉络就大致勾勒出来了。从这个角度讲,这三幅作品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审美的了。我们期待着今日的艺术家们,能不断以艺术的手法为今后各个时期的金华写照,从而为未来的金华留下以资“发思古之幽情”的材料。所谓文化积淀,斯之谓乎?

  附记:这篇稿子完成于两个多月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一次书画展上,我高兴地看到了陈启寿(梅石)先生的横幅工笔《古婺新貌》。这幅作品立足婺江中的某一处,把西南面开发区所呈现的新金华一览无遗地摄入画面,场面比赵老的《婺江边上》更加浩大。婺江和通济老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在画中还是处于中心位置。欣喜之余,我辗转在酒坊巷一堆挤在一块的老旧民居的深处,找到了经营婺州书画院的陈启寿。在这里,我看到了不止一幅描绘家乡风貌的国画作品:有缅想中的八咏楼古城图,有写生的侍王府千年老柏图,有艳丽的婺城新春图。而老陈正伏案挥写中的,则是又一幅从不同角度表现的《古婺新貌》!老陈告诉笔者,他早就立意将金华各县市的优秀景点用中国画的形式进行再表现,为此特意刻了一枚“八婺名胜”闲章。那幅参展的作品是接到画展通知后,断断续续画了半个月才完成的。市某文化部门还向他订货,将他画的金华风物画作为礼物送给贵宾。陈启寿工山水,他的心愿是待“八婺名胜”之荦荦大端都收入纸墨后,举办一个专题画展。对他的努力,我无法从绘画角度说出点道道,但我坚信他的这一系列作品,必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与历史财富。 (董正勇)

【作者】:
相关文章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如何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婺城民警旁听法院庭审
·业务骨干登台授课婺城公安分局开办"法制讲堂"

 

婺城新闻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网站地图

浙新办2008[ 15 ]号 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辩率调为1152*864

浙江在线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