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桥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于1952年,其前身是东溪卫生站。58年前的东溪卫生站,只是租用两间农户房屋,三名“土郎中”靠老三件(一只听诊器、一支体温表、一只血压计)看病。如今,白龙桥镇中心卫生院已成为拥有9000多平方米大楼、各种现代医疗设备、100多名专业医护人员的综合性医院。白龙桥镇中心卫生院经区政府同意,增挂“婺城区第二人民医院”的牌子。该院58年的变迁,见证了建国来婺城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说明了农民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改善提高。
创建于1952年的东溪卫生站,1971年2月更名为东溪公社防治院,1979年改名为临江区卫生院,1992年7月改称白龙桥镇中心卫生院。从1969年开始到1995年,先后五次征地修建医疗用房,共计建筑面积2393平方米。1999年,随着医院知名度的提高,业务范围的扩大,原有的医疗用房已不能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医疗需求,决定将原医疗用房全部拆除,在原址上修建新大楼。新大楼高九层,总建筑面积9402平方米,总投资980万元,于2000年12月投入使用。新大楼的修建,为医院提高医疗水平,创建一流乡镇医院,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建院初,医疗设备简陋,业务范围有限。1979年前,门诊在1万人次以下,年业务收入1万余元。改革开放后医院发展较快,1990年业务收入34万元,2000年业务收入434万元,2006年业务收入近900万元。2007年和2008年两年,发展更快,门诊人次和业务收入均翻了一番,门诊人次达10万余人次,业务收入达1700万元。2009年业务收入可望突破2000万元。这两年,不但门诊人次上去了,住院部的住院病人也经常爆满。医院里百来张床位,平时总有八九十个人住着,有时候,百来张床位全部住满也不够,还有一些人住不进来。这种现象,对于乡镇基层医院来说是非常少见的。
这两年业务收入的提高,跟“看病贵”无关,而是全靠优良的技术和服务。恰恰相反,这两年看病更便宜了。
2007年,医院新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区政府西移这一契机,看准了白龙桥镇范围内新旧工厂林立,外来民工众多,作为交通要道车辆来往频繁等一些具体状况,顺势推出了三项措施:1、承诺医院的药价不比药店高,如果高于药店,医院将差价退还并以一罚十;2、发放民工就诊优惠卡,开设廉价门诊;3、建立“先抢救,后付款”的绿色通道。在医院门诊大厅,有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所有药品价格都在上面标得清清楚楚,让患者看得明明白白。婺城区第二人民医院为外来民工发放了5000余份就诊优惠卡,凡持有优惠卡,给予医疗费15%的报销。同时,针对民工常有的感冒发烧等“小病”,设立了廉价门诊,承诺该门诊处方所需医药费在38元以下。由于白龙桥公路线路多、工厂多,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医院与分管该地段的交警之大队和各厂家订立“君子协定”,承诺“先抢救,后付款”,以便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
从以上几项措施可以看出,婺城区第二人民医院真正体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为病人着想,真心为病人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经营角度看,则是体现了“薄利多销”的原则,促进了业务量的增多。当然,婺城区第二人民医院业绩增长快,还有另外的主客观原因。新领导班子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调动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在服务上更加细致周到,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有了很好的口碑。2008年4月,婺城区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了杭州市医保定点单位验收,吸引了众多退休职工前来就医。2008年10月,婺城区第二人民医院与金华市人民医院共同成立了联合创伤急救中心,市人民医院每天有专家在该院坐诊,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客观上说,2006年后,婺城区实行新合保医疗政策,农民治病有了一定的保障,医疗保健意识大为增强,不再是“小病扛,大病拖”,而是随时住院治疗。另外,婺城新城区正在建设中,白龙桥镇的人气越来越旺了。
最近有权威人士指出,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导致人们看病都往大城市跑,结果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因此,国家将会对基层医院尤其是乡镇医院有更大的政策倾斜。由此看来,婺城区第二人民医院这些年的发展,既满足了当地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也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目前,婺城区第二人民医院正在积极与有关单位洽谈,为扩大规模寻找合作项目。可以相信,随着国家对基层医院的不断重视,随着婺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