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器具大部分存于村里的农耕文化展示厅内,有的是展示厅所在地址敦睦堂戴公祠堂里留传下来的,有的是农民家族传下来的,还有一些是农民自己收藏的。
展示厅的管理员先向我介绍的是古代的粮食量具———斛。这家伙成圆柱形,约半米高,斛口直径约40厘米,两端还有两个把手。他说,这个斛大概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以前农家都没有秤,地主来收粮食就用这样的斛来量。装满米,用直尺将斛口抹平,里面的米就正好是度量衡上所指的“一斛”。斛是中型量具,五斗为一斛,十斗为一石。“这个斛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他还说,在我们的印象里,地主多为压迫农民的恶主,但也不乏好心的地主,比如这个斛的主人。这个斛原来还配有一个寿桃鼎,地主去收租的时候会把寿桃鼎放在斛的底部,这样,农民就可以少缴一些米,日子就能过得好一点。而这对于地主本人来说,也寓意着长寿。
“好像这东西以前在外婆家也见过,好像外婆是用它来装谷的……”正当我在细细地端详这个斛的时候,戴爷爷又拿出另一件很久不见,但却很熟悉的东西———酒篮。对了!就是我们常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的用来挑酒坛子的酒篮。底端一个半圆形的篮子,上面是长长的把柄,约摸一米高。据说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平衡,不会让酒洒出酒坛子。二十年前,农家婚嫁之时还是用这样的酒篮挑酒的。农村里办喜事总是很热闹,一整个家族的人一起帮忙,小一点的村子甚至整个村子的气氛都会被喜事带动。所以,打小我们就盼望着村里办点喜事。而这个酒篮就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农村办喜事的场面,想起从新娘子手中接过喜糖时的欣喜。
这对酒篮还记录了当地农村的一项习俗。据酒篮的收藏者戴宝兴介绍,这对酒篮是他外婆过世时,他舅舅送到他家来的,舅舅同时还把外婆留下的东西全都带到他家里,因为他们当地的习俗是:母亲的东西传女不传儿。
戴宝兴还收藏了一件古器具———学生考箱。据说这是清朝时期,进京赶考的学生用的。考箱共分三层,分别放置笔、纸、砚,旁边还吊着个装水小瓶。
这个考箱距离我们已经有些久远了,我们上学时早已不用这样的大家伙,改用布做的包了。但是,它却和我们年幼时,农家用来送饭的饭箱很像。饭箱也是这样一层一层的,每一层中间有一块隔板,以便放置更多的菜碗。以前农忙季节大家都在田里干活,吃饭也在田里吃,妇女们就用这样的饭箱将饭菜送到田头,供大伙儿吃。
村民戴顺仓向我们介绍了他的收藏品火腿缸。这是一口瓷缸,特意制作成火腿的形状,便于腌制火腿。戴顺仓说,完整的缸上面还有一个盖子,配一把锁,平时缸都是用锁锁起来的。“因为那时肉很贵,即使是地主家里也难得有肉吃。”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