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婺城区残联工作十年回顾

2010-12-30 10:09:0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戴建东 通讯员 金婷

  爱心让受伤的小鸟共享蓝天

  ——婺城区残联工作十年回顾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同小鸟折断了翅膀,即将失去飞翔的蓝天。他们又是一个幸运的群体,得到了政府的关爱和资助,这就是婺城区的残疾人,一个沐浴在和谐社会阳光下的特殊群体。

  婺城区现辖22个乡镇街道,共有各类残疾人3.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3%。近年来,婺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扶残助残政策,有效推动了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婺城区被中残联授予“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并获得了“浙江省县级先进残联”和“金华市残疾人工作优胜奖”;2006年被市残联评为“残疾人工作综合一等奖”;2007年被授予“浙江省县级先进残联”和“金华市残疾人工作综合一等奖”,2008年被省政府残工委评为县(市、区)“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优秀单位”,2009年,被全国残康办授予第一批“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荣誉称号,被金华市残工委授予“残疾人工作优秀单位”。

  小康工程点亮希望

  2008年,省政府29号文件下发后,婺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共享小康工作,多次听取残联的专题汇报,同时还建立了区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领导小组。残联、财政、民政等职能部门各尽其职,共同参与共享小康工程的全过程。同时,区残联迅速行动,出台了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康复、托(安)养工程实施办法及资金补助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使全区的残疾人都能共享到和谐社会带来的福音。

  雅畈镇雅畈一村的项仙球,患白内障多年,平时只能呆在家里什么也做不了,2008年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现在老人都能看报纸了,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安地镇酒店边村的吕谤,今年才14岁,是一名先天性聋儿,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声世界里,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目前在启明学校就读,残联为他申请了助学补助,康复工程开始实施后又为他验配了助听器,现在的小吕谤,依然腼腆,但是脸上已经有了笑容;白龙桥镇东俞村的王临向,十几年前遭遇车祸失去右腿,赔偿的假肢用了将近十年早已不能再用,再装假肢经济上又不能负担,一筹莫展时得知残联要免费为其安装价值1万多元的假肢,王临向忍不住感慨道:亲生儿子也没有对我这么好啊!

  17年前,竹马乡里梅村的刘卸明上山砍树,突然倒下的树枝压断了他的脊椎骨神经,造成下半身瘫痪,他从一个健壮的劳力变成了一个躺在床上需要人照顾的残疾人,而当时,他们的女儿才六个月大。17年来,他的妻子含辛茹苦,既要照顾丈夫,又要拉扯年幼的孩子,生活不堪负重。婺城区政府一直关注他们的困难,最早将他纳入低保户。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实施后,刘卸明又成了第一批享受托安养工程的残疾人,除了低保金,他每年还可以领到3750元的居家安养费。生活的压力缓解了,刘卸明从消沉变得开朗起来,他经常对前来看望他的残联工作人员说:“我躺了十多年,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老是拖累家庭,现在终于感觉又回到了社会中。”

  到2010年止,婺城区小康工程中纳入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的有1505名,各级财政共补助资金523.3万元,享受康复工程残疾人2707名,各级财政补助资金350多万,免费发放轮椅、盲杖、精神服药人员救助卡1745人次,培训社会助残志愿者及社区残疾人工作者1140余人次,创建114个有特色的社区(村)级残疾人康复园地(站),建立无障碍示范村3个;纳入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残疾人336名,各级财政共补助资金235万元。一人就业全家幸福

  10年来,婺城区残联认真贯彻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浙江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目前全区按比例分散就业残疾人有700多名,在福利企业集中就业近500名,300多名残疾人从事个体就业,200多名残疾人从事种养业、加工业,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32个,直接安置残疾人100余名,辐射带动残疾人家庭160余户。同时,还扶持了500多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汤溪镇西祝村徐丽芳,是个清秀的姑娘,十多年前遭遇车祸前,她有一份轻松的工作,还有一个热恋的男友,车祸后徐丽芳双腿瘫痪,后半生必须在轮椅上度日,工作没了,男友弃她而去,生活顿时失去了色彩,她也一度自暴自弃。区残联及时注意到了这个可怜的姑娘,不断鼓励他,并为她提供各种帮助,考虑她双腿残疾,残联特意推荐她学习来料加工,心灵手巧的徐丽芳很快就依靠来料加工摆脱了困境,重拾了信心。现在,徐丽芳可以通过手工赚钱补贴家用,又找到了一个关心体贴她的好丈夫,有了一个聪明乖巧的儿子,小日子越过越和美。

  在普通人看来,残疾人连自己的饮食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更不要说在社会上正儿八经地干一份工作了,而对残疾人来说,身体的缺陷固然使人痛苦,与社会隔绝的感觉却更让人压抑。雅畈镇新畈村的陈秀丽多年前因为车祸被迫截去了左腿,失去左腿的她一度失业在家,残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根据小康工程为她免费安装了假肢,同时又积极联系厂家,为她找到了一份工作。重新回到工厂上班的陈秀丽每天都笑呵呵的,她说:残联给我找了工作,我很满意,现在政策好了日子也越过越舒心,我要好好工作,以后还要给家里盖新楼呢。

  残疾人就业的稳步推进还得益于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残疾人素质的提升。区残联积极开展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教育补助,10年来为2000多名中小学及大中专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发放助学补助100余万元,确保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据统计,全区共有98名残疾人考上大专院校,近2000名残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5000余人次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安居温暖贫困家庭

  婺城区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于2004年初正式启动,区委、区政府将其列入全区十件惠民实事。区残联采取残联补、亲朋好友助、残疾人自己筹的方式开展安居工程,共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改造危房315户,其中新建230户,受益人口1065人,投入改造资金2800万元,其中残联补助236万元,总改造面积27641.2平方米,入住率100℅。同时,对一户多残且丧失劳动能力,单身精神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等特殊状况,区残联采用残障公寓形式进行集体安置,补助资金60万元,完成村级残障公寓9家,近100名残疾人住上了集居住、康复、娱乐、就业于一体的公寓房。

  汤溪镇胡碓村精神残疾人徐明雁,2005年以前,一家三口挤在10平方米的平房里,房子破旧不堪,四面漏风,18岁读高中的女儿只能挤在他们床边打地铺,住上新房是他们一辈子不敢奢望的梦想。区残联得知这一情况后,会同镇政府、村委会多次到现场察看,发现她家的旁边有一幢80平方米的旧房子,而且户主已有新造的房屋,区残联、镇政府、村委会就多方努力,多次协调,做该户主的思想工作,最后,区残联出资5000元低价购买了这幢房屋,经过整修,房子变得宽敞明亮。搬家那天,夫妻俩在新房门口合影时都喜笑颜开,她丈夫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帮我重建了家园”。

  洋埠镇三益里村57岁的听力残疾人洪树华是个单身汉,平常生活要靠嫁到本村的妹妹照顾,危房整修工程非常艰巨,本人根本无钱修缮。村书记、主任一直都非常重视其住房改造问题,但苦于无处着手,纳入“安居工程”后,残联会同村两委和他的妹妹多次商讨维修办法,并提出维修方案,确定由他妹妹出资,由乡政府、村委会解决劳力,区残联倾斜补助金额。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洪树华的新房整改终于完成,村委会解决了住房改造难题,洪树华住上了新房,搬家时,他笑着打着手语说:谢谢,谢谢。

  10年来,区残联还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政策规定,逐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机制,使残疾人基本生活有了更好保障。据统计,残疾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271名,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残疾人461名,全部由政府统一出资。2010年,又推行重度残疾人社会养老保险补助,完成重度残疾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689人。残疾人在教育、就业、康复、居住、保险、交通、通信、文化、水电等方面费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减免或优惠。

  自强不息展现风貌

  在罗埠镇山下陈村,有一个“宗均艺博园”,园内展示着许许多多的根雕作品,它的主人就是残疾人郑宗均。郑宗均因为患上神经炎导致四肢萎缩,生活起居都要靠人照顾,然而残疾阻挡不了他追求艺术的脚步,10多年来,他用胸口顶着刻刀,刻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1994年,郑宗均在杭州举办了个人根雕作品展,1995年完成了我国最大的根雕作品——巨型根雕观音;2003年,他的根雕作品《茶花仙子》荣获全国第三届国际茶花节根雕艺术展特等奖。2010年,区残联授予郑宗均“婺城区残疾人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和郑宗均一样,许多残疾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他们自强不息,充分展示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风貌,不断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而努力。10年来,我区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自强自立精神得到更好展示,区残联投入资金30余万元,创办10余家“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阅览室、娱乐室、康复室等活动场所;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先后投入资金60余万元,为残疾人送去书籍、电视机、收音机等文化用品,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利用助残日等节日举办残疾人书画、艺术作品展,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文艺汇演;2008年成功举办了婺城区第一届“润华杯”残疾人运动会,2009年举办了“残健快乐行”趣味运动会,积极选送运动员参加省、市残运会及运动员集训,为村(社区)康复站送去康复器材38套,为残疾人康复健身创造良好条件;2010年召开婺城区残疾人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并举行自强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并成功组织了一场婺城区残疾人扶持政策的知识竞赛。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