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文明新城看民生幸福指数
婺城自古就是“生态宜居之城”。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用“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这样的诗句,来描绘婺城悠然自得的生活。境内双龙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以“浙中凉都、双龙胜景、大仙圣地”闻名天下。仙源湖旅游度假区是省级旅游度假区,拥有碧波荡漾的仙源湖,金香满怀的十里桂花长廊。如今,作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旅游城市的婺城,李白的诗意已经融入了婺城人的日常生活。现在,人们更习惯用“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来形容婺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金华江、义乌江、武义江三条江在市中心会合,金华北山、南山两条山系在城外合抱。以“三江六岸”为中心,婺城的绿化景观延引到了每条街、每个小区、每幢楼、每扇窗。
十年,婺城生态兴区,硕果累累。婺城区有林业用地面积126.7万亩,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人均公共绿地12万平方米,绿地率35%,均名列浙江省前列。2009年婺城城市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占90%,来自沙畈和金兰的引用水源100%达标。以三江六岸、人民广场和双龙、仙源湖两座城市后花园为城市景观绿化的核心,婺城居住环境再度得到了质的提升。目前,婺城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5平方米,在全省处较高水平。按照打造“镇村园林化、路渠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的浙中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截至2009年底,婺城区已累计完成452个村的村庄整治任务,231个村的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95%;全区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达54.8万亩,2009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
十年,婺城生态农业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婺城区以建立汤溪镇首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为依托,培育了琅琊奶牛产业示范区,蒋堂葡萄、白龙桥茶叶、乾西香葱等环境优美、技术设备先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10个现代农业精品样板区。“婺城农林信息网”实现了与国内外各大农业信息网络的联网,农民信箱注册用户4.5万户,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21余万条,实现网上销售额近百亿元。全区建立“三品”种植业基地9.3万亩,其中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1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食品14个。共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15家;合作社总数达到600家,星级规范化合作社达51家,其中省示范合作社9家。
十年,生态文明的建设,使婺城不仅成为投资创业开发的富地,更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富地。2009年一项调查显示,婺城和谐社会发展速度和民生指数列全省前茅,连续五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区”。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