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大区建设看9000年婺城文明魅力
婺城在东汉建城,最早的名叫长山。
长山就是现在金华山,是婺城主要的山脉,方圆250多平方公里。“步步前登清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金华山云雾缭绕,宛如人间的仙境,被誉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金华山是婺城高耸的脊梁,标志着婺城文明的高度。东晋黄初平在金华山修道成仙,叱石成羊,被尊称为黄大仙。黄大仙的信徒遍布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有“侨仙”的美誉。南朝梁武帝在金华山建造智者寺,一时信徒云集,香火鼎盛,成为江南名刹。南宋吕祖谦在金华山讲学,开创婺学,与朱熹、陆九渊齐名。在漫长岁月的长河中,金华山犹如一座文明的灯塔,聚集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中有唐代诗人张志和、近代学者何炳松、著名报人邵飘萍、国画大师黄宾虹。漫步在婺城古老的街巷,历史的风雨拨动心间的琴弦,时而铿锵,时而绵长,使婺城这座古城显得那样的质朴典雅。
2010年初,婺城区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向新闻媒体发布了新发现的山下周、青阳山两处新石器早期遗址的消息,这标志着婺城区的文明史将上溯9000年。这两处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浙中地区和钱塘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山下周遗址的发现,是婺州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它重唤了我们对先人的深情记忆,让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熠熠生辉。
十年,婺城人民在先祖的文明中薪火相传。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大区的实施意见》,使婺城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新城处处散发出无尽的魅力。被誉为“徽戏的正宗,京戏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的婺剧,以其跌宕的情节、亲切的表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白蛇传》、《僧尼会》等700多出传统剧目,不仅涌现出一代代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而且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戏迷和祖国花朵的喜爱。“婺剧进校园”、“全区中小学生婺剧文艺大赛”、“全区婺剧坐唱班比赛”,使婺剧这朵奇葩成为戏剧里最具魅力的“常青树”。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婺剧一样,在婺江两岸代代相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道情情真意切,通过说新闻讲故事,谴责恶行弘扬美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举岩制作技艺,将千年茶艺与优美的历史传说展现给世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山歌质朴粗犷,表现了婺城人民敦厚的精神风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斗牛热烈奔放,牛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这些智慧的结晶早已深深地渗入了婺江的血脉,形成了从容大气、兼收并蓄、雅俗共赏的婺城精神。
十年,婺城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发展。2010年,婺城区举办的“激情婺城”文化艺术节,参与群众和演职人员超过15万人次,开展送戏下乡280场,参与群众超过5万人次。全面展示了婺城独特的文化魅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打响了“三花烂漫在婺城”、“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品牌,提升了婺城的文化实力。截至目前,婺城区共建立了1549支农村(社区)文化队伍,共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5个,市级文化示范村和特色示范村23个,市级文化建设工程合格村222个,区级文化建设工程合格村467个,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区文化中心、图书馆等文化阵地健全。共有386个村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村广播室等室内文体活动场所,室内活动室总面积达46500多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总面积达97200多平方米。以“软件促硬件,以活动促提升”的农村文化发展模式,被新华社称为农村文化发展的“婺城模式”。
十年,婺城的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品牌全面打响。婺城区在全市率先通过省级教育强区评估验收,率先尝试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率先推行特色学校建设,率先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率先完成“四项工程”,率先出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与本区居民子女同等待遇的政策,率先成立教育集团,破解教育均衡难题。作为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区先后在市级以上立项教改课题达900多项,其中,省级重点课题45项。全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园率达到75%,省等级幼儿园招生的覆盖率达到了85%。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