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栏目 > 理论信息参考

2011年《理论信息参考》第六期(总第103期)

2011-04-21 10:41:1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高层声音

  领导干部要常怀“三心”

   近日,习近平同志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杨善洲同志、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要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要始终保持平常之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相较于杨善洲同志,为了兑现自己“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的承诺,一辈子忘我工作。在当前的干部队伍中,“贪图享乐型”和“消极怠工型”的干部不在少数,他们的关注点不是为百姓谋利,更多的是相互攀比车子、票子、房子、帽子。还有的人早已没有当初事业上的“进取心”,自感提拔无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日前,某市效能办在暗访时,就发现机关干部在上班时间睡觉、玩电脑游戏等现象竟然不在少数。既然选择加入公务员队伍,就应该对党和国家事业负责,如此不能在其位谋其政,不如早早将位置让出。

   习近平提出常怀“三心”:进取之心、敬畏之心、平常之心。常怀“三心”是领导干部的“为官之要”,是为官做人的警言,党员干部时刻处在进与退、是与非、义与利、得与失等各类矛盾之中,常怀“三心”格外重要。其中,敬畏心是抵御各种诱惑的盾牌,平常心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的基石。近年来,少数领导干部抵挡不住诱惑,“权”不是为民所用,而是为自身牟利,为金钱牵制,为美色左右,结果坠入深渊而无法自拔。大量事实证明,领导干部一旦心理失衡,必然会被物欲所困,被名利所累,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腐化堕落的邪路。

  常怀进取之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党和国家事业贡献力量。“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人总是需要有进取之心的。一个人如果丧失进取之心,就会精神萎顿、碌碌无为。同样,进取之心是党员干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神动力。我们正置身在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尤其需要保持一颗不断进取之心,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无数事实表明,只有那些敢想大事、敢成大事的人,才能推动我们的事业发展,才能不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而那些因循守旧、瞻前顾后的人,只能迟滞事业的发展,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常怀敬畏之心,勤修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之德,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利。敬畏之心本身是道德的一部分。“敬”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人生态度,“畏”则显现人们的自省智慧与警示界限。“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一个人只要常怀敬畏之心,就会循自然规律与道德规范行事,追求和谐与科学发展;如果无所敬畏,则很容易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其结局必然是可怕的。党员干部尤其要在权力面前要保持敬畏之心,要始终做到谨慎用权、民主用权、秉公用权,坚持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

  常怀平常之心,要以平衡的心态对待名利得失,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名利。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唯有得所该得,失所该失,因得而失,由失而得,才算真正掌握名利得失的要诀。党员干部的成长进步,固然与个人奋斗分不开,但更是党组织教育培养的结果,当知恩知足,心存感激、多干事业才对。内心若失衡,行为必失范。这样的人,一时得到满足,必然会欲望膨胀、贪心不足,往往会心生邪念,通过非正当手段谋权谋名谋利。对于党员干部来讲,看淡名利得失,心平气和地面对一切,才能在喧闹复杂中凝神静气,不为纷繁万象所扰。

   最后,党员干部只有常怀“三心”,把进取之心、敬畏之心、平常之心守卫好,才能够在新形势下具备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才能够使自己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三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就会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三心”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可谓是一道深刻的考题,每一名干部都要用心作答,以行践之。

   ——资料来源:2011年4月14日《人民网》

  理论探讨

  多元社会不可抛弃共识

   今年两会,“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引发了各界强烈共鸣,也凸显了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心理视角。“弱势心态”折射利益分配不公;“不闹不解决”心理反映维权渠道不畅;“咆哮体”宣泄着一些人境遇不顺的情绪……

  一些社会关系的失调,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思想观念失序、社会心态失衡,而这种失序与失衡,往往又突出表现为社会共识的缺乏。离开“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共识,难免“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缺乏正义诚信的共识,一些人逐渐成为街头不敢拾遗的冷漠看客;背离科学发展的共识,就会有“没有强拆就没有发展”思维下的暴力拆迁;忽视科学理性的共识,谣言才会插上无形之翼鼓动抢购食盐的人群……

  我们呼唤思想解放,倡导多元共赢,追求包容共享,并将之视为社会进步,但这不意味着社会可以抛弃共识,沿着各自轨道任意滑行。恰恰相反,在日益活跃纷繁的思想领域,如何寻找并确认13亿人同舟共济、携手前行的共识,更为迫切。

  毫无疑问,越是多元的社会,凝聚共识越是艰难。但事情的复杂远没到“不可知”的境地。当太阳再一次升起,社会的各个角落承载着各个方面的企盼,办公室朝九晚五的白领们希望生活品质高一些,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农民工想在城里安个家,“蚁族”们则在狭窄简陋的角落里憧憬他们的未来。

  这些恰恰说明,今日之中国共识仍在。让科学发展的实践增进社会福祉,用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人们心灵,在众声喧哗中寻求思想共振,这些都蕴藏着共识的生长点,也使我们不断接近共识的核心。

   ——资料来源:2011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热点关注

  有了“四千万”丢了什么

  日前,北师大房地产专业的一位教授在微博中告诫学生:“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经过网络发酵,这位教授因此言论一夜成名。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时不时放出个把类似的刺耳或顺耳的话来,本不算稀奇。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这样的言论何以能如此触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

  以财富作为成功人生的标准,自然不是这位教授的发明。现在,媒体每年要排富豪榜,电视上的一些访谈节目、肥皂剧则直白地以拥有豪宅、名车与美女描摹“成功人士”……国人对财富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也在逐渐攀升,让国人对有关“财富”的话题格外敏感。人们对这位大学教授用财富区分学生成功与失败大加批判,流露出的是对象牙塔精神净土竟也被财富“污染”的集体郁闷。

   关于财富的崇拜,所掩饰的是对什么的轻慢?

   且看一位年轻人在一次车辆碰擦事故后叫板对方的雷人之语:“一看你的车,就不如我爸!”此人事后承认,只是想唬住对方,令其误认为自己有背景。

   从“车不如我爸”到“40岁赚4000万才能认师”,有着清晰而一贯的逻辑线索:在财富膜拜的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而平等与民主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无处容身。更令人悲哀的是,将这样的逻辑应用得如此纯熟且不由自主的,是年轻的学生或他们的老师。所谓“知识阶层”表现出来的这种轻慢,不容我们不生出警觉之心。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深具社会责任感。从前的士大夫阶层自许“士不可以不弘毅”;“五四”之后,现代知识分子阶层更以救亡和启蒙为己任,推崇“德先生”与“赛先生”;而以饱学之身投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洪流中的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无产阶级的幸福,慨当以慷,不惜抛头洒血……人民当家作主、知识阶层与劳动阶层一律平等,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样一些中国的志士仁人花了一个世纪才使之深入人心的现代观念,如今在有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中却有渐渐式微之嫌。

   当膜拜与轻慢的对象发生了错位,仅仅指责是不够的,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平等教育、平等意识的严重缺位了。

   ——资料来源:201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