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图库中心 > 婺城专栏

追寻一代名记邵飘萍

2011-07-06 10:19:0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汪 胜 /文
  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 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又创办《京报》。 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祺瑞政府。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祺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并与徐宝璜一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1923年,又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以及报纸经营问题。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山先生”为标题。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此前,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奉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仅40岁的著名报人、《京报》创办人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父子杀害于北京天桥。毛泽东对邵飘萍的评价:“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张作霖杀害。”

  1926年,邵飘萍英勇就义时,年仅40岁,在其短暂的一生,却拥有着众多光彩耀人的头衔:“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新闻记者”。他首创新闻编译社,是中国第一位关注通讯社的著名记者;他创办《京报》,为职业办报人,培育人才,著书立言,为中国新闻教育之发端,为我国新闻学创始人等等。在众多光环中下,“一名记者”,也许是邵飘萍众多头衔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但却是跟随他时间最长,贯穿他一生的身份;也是对其终其一生的职业最简单直白的表述,在近14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邵飘萍写下了大量优秀的争论和新闻评论,目前仅收入在《邵飘萍选集》中的就有300多篇,共计50万余字。邵飘萍对其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从年少时的业余通讯员开始到为报殉国,从未曾有过犹豫和改变。正是因为这样的执着,铸就了邵飘萍一代名记的光辉一生。

  2  立志要做新闻记者

   邵飘萍青少年时即以早慧闻名于乡里,读书期间,已经对新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遍览《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文章,萌发了“要做—新闻记者的动机”。于是,他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上海《申报》投稿,被《申报》聘为“访事员”。这是邵飘萍最初当上“记者”的时期,虽然是从业余通讯员做起,却因此和新闻事业发生关系。

  在同学张任天的记忆中,邵飘萍在浙高期间,“喜欢写稿,便外出到处采访,连鸦片馆也去。他的文章写得既快又好,我们都很推崇他。”大约1908年春天,杭州各公立、私立学校在梅登高桥体育场联合举行运动会,在老师包蝶仙指导下,邵飘萍和两个同学编印了一份油印小报。这是他正式办报的一个小小前奏曲。张任天回忆说:“这次运动会,由于我和邵飘萍、陈布雷三人不爱运动,所以都没有参加竞赛项目,但又不甘寂寞,于是三人一合计,就办了个《一日报》,因为运动会只开一天,所以就取了这样一个报名。三人分了工,陈布雷为编辑,我和邵飘萍为访员……这是我们三个人办报生涯的开始。陈布雷也说过这是“练习新闻事业”,对于他日后成就办报的宏图大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时,清末明初的普遍社会心理对报纸从业者十分鄙视,报社的主笔、访员都被看做是“不名誉之职业”。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文学》中说过,社会之所以不重视访员(记者),“半由了对于新闻事业重视之观念,半由于访员者于上述弱点之外,更多不健全之分子,不能自重其人格。”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对于新闻事业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访员自身的弱点,比如缺乏新闻只是和训练素养,还有许多不能自重人格的不健全分子。在邵飘萍之前,梁启超、于右任等人都是政治家办报,从来没有“记者”这个职业有过比较多的关注,即使在更早的王韬文人办报,也不过是空谷足音,个别的例子。因此有人说“正是从黄远生和邵飘萍开始,真正提升了新闻记者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们开辟了职业报人的道路。”

  3  “以新闻记者终其身”

  1909年邵飘萍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继续为《申报》撰写金华通讯,被该报聘为地方通讯员。在1911年浙江宣布独立后,他怀着为民主共和和二战的激情奔赴杭州,协助著名报人杭辛斋创办浙江军政府机关报《汉民日报》,任主笔并兼职《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报人的生涯。1913年初,杭辛斋被选为国会议员入京之后,邵飘萍主持了《汉民日报》笔政,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

  邵飘萍从1912年去《汉民日报》供职,到1926年4月26日被执行枪决,从事记者工作共15年。初到《汉民日报》不久,邵飘萍就开始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主张,揭露贪官污吏的丑行,抨击封建军阀的暴政,与杭州的权贵结下了深仇大恨。在编辑和主持《汉民日报》期间,他不为权势所左右,不为利禄所诱惑,坚持民主共和思想,撰写了大量论说、时评、随笔。他以激烈辛辣的笔调,抨击袁世凯及大小军阀的专制跋扈、披露和痛斥浙江贪官污吏钻营谋私、残害人民的罪行,表现出其可贵的“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之记者高尚品性。因为其文章得罪了袁世凯,邵飘萍于1913年8月被逮捕,报馆被查封。但是邵飘萍却以“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杀”的大无畏精神,仗义执言,写下了“呜呼!内务部。呜呼!内腐部!”这样的言论以及大量的新闻和评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有预见性地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当局立即以“扰害治安罪”查封了《汉民日报》,并逮捕了邵飘萍。邵飘萍自己回忆起这段经历是这么说,“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邵飘萍出狱后不得不到日本避难,一边在法政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还一边组织了“东京新闻社”,为国内报纸供稿。由于所写报道大多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与丑闻,一时风靡全国。他的名字“邵飘萍”作为笔名在那个时候也誉满全国舆论界。

  这段“忽忽三载、被捕三次,下狱九月”的办报经历并没有抑制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高度热爱。这段经历,坚定了“以新闻记者终其身”的志向。被救出来以后,在1914年,邵飘萍被迫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时,邵飘萍与同学潘公弼等人组织了一个通讯社——东京通讯社,为京沪著名报纸提供东京通讯。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活和新闻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视野,锻炼了他做一个全国时事政治记者的能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