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亩连片高产农民喜上眉梢
水稻亩产最高达904.6公斤,比去年增加97.1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婺城区是浙江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区共有人口约6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0万;耕地面积32.2万亩,水田面积28.3万亩,常年粮食生产面积31.5万亩,水稻复种面积27.5万亩。近年来,婺城区以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区一系列粮食扶持政策为指针,以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双增长为工作目标,以加快科技推广和搞好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为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粮油项目实施和生产服务工作。一年来,全区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先进栽培技术、措施得到了有效推广与贯彻落实;生产结构调整和品种调优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特别是正在推行的整区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更是为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夯实了基础。
高产示范区助农增收
日前,记者在汤溪镇种粮大户李玉成家中看到,院子里堆满金灿灿的稻米,李玉成今年种植甬优12号品种优质高产水稻喜获丰收,最高亩产达到904.6公斤,比传统种植技术每亩增产两、三百公斤。李玉成高兴地说,往年种植的有些水稻品种优质不高产,还容易发病,倒伏,但是高产示范区采用的是科学合理的种植栽培技术,生产管理技术好、以及推广应用了精选的新品种,所以产出的水稻即优质又高产。
据悉,2012年省市下达给婺城区常年粮食种植面积30.72万亩,粮食总产量11.5万吨,实际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4.29万亩,粮食产量13.40万吨,完成全年耕地面积32.7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57.16万亩,完成商品粮10.1万吨。全区水稻种植面积25.50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7.88万亩,单产360.2公斤/亩,总产28381.5吨;双季晚稻面积(预估)8.08万亩,单季晚稻面积(预估)9.54万亩。
区农技总站负责人张保良说,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及整乡制推进项目旨在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切实提高稻田亩产量。为此,我区农技部门全程进行现场指导,做到面对面、手把手地解决种植户疑难问题,为水稻栽培、管理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同时,农技人员还在示范区内实施了肥效对比、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相关研究,掌握了一系列翔实的数据,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2年婺城区实施农业部、省高产创建面积63465亩。其中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及整乡制推进项目实施面积56800亩。整乡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实施区汤溪镇共有72个行政村,农户17457户,人口46211人,耕地面积49195亩。该镇是婺城区的重点产粮镇,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99万亩,粮食总产量2.76万吨;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的21.0%强。共有粮油、机械、植保等专业合作社37个,承包耕地面积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3户,面积10497.5亩;有责任农技员、农机员4人。整乡制高产创建实施区位于汤溪镇西门畈、寺平畈、厚大畈、黄堂畈,实施面积43900亩。其中:西门畈实施面积10200亩,涉及10个行政村、农户2670户;黄堂畈实施面积11600亩,涉及12个行政村、农户2760户;寺平畈实施面积11200亩,涉及8个行政村、农户2170户;厚大畈实施面积10800亩,涉及10个行政村、农户2450户。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位于洋埠镇野猫畈,面积13000亩,涉及13个行政村、农户2810户。
狠抓万亩示范片建设
水稻高产创建紧紧围绕节本、增产、增收、增效技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集成、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主推技术分别是:水稻直播生产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单季稻“五改”生产技术、强化栽培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共计8项技术措施。
良种对粮食增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省定主导品种目录和我区近几年生产实际,科学选定今年早晚稻主导品种7个,具体品种是:早稻为金早47、金早09、中早39等;单季晚稻为甬优9号、甬优12、甬优15等;双季晚稻为岳优9113、丰源优272、甬优9号等。将推广主导品种与粮食功能区建设及水稻生态补贴、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等相挂钩,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主导品种集聚。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为了切实、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项目,区政府专门成立婺城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实施小组。汤溪镇也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实施小组,结合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由责任农技员分片包干负责,进村入户到田,切实搞好技术指导服务。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行区、乡、村三级联办,分级负责,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成效作为评选农业生产先进乡镇的重要依据。
抓点办方,树立高产样板。充分发挥示范方、攻关田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为此我区今年在汤溪镇、白龙桥镇、罗埠镇、蒋堂镇、琅琊镇、长山乡、洋埠镇七个重点产粮乡镇建立了1个万亩早、晚稻优质高产示范方;4个万亩连作晚稻、单季晚稻高产示范方;19个千亩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建立早、晚稻“双季”百亩示范方、单季晚稻百亩示范方31个,面积1.0万亩。培育高产攻关户88户,高产攻关田216.7亩。
开展高产竞赛和优秀早稻种植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评选。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是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抓手,也是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内在要求和拓展延伸。为深入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区政府专门下拨奖励资金10万元,在全区开展粮食高产竞赛。凡在婺城区范围内的所有水稻(早稻、单季晚稻、连作晚稻)生产种植户均可报名参加。早稻、单季晚稻、连晚高产中心畈、高产攻关田各设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各2名、三等奖各3名,设立粮食生产先进鼓励奖若干名。
同时,市政府还下拨奖励资金150万元,进行评选优秀早稻种植大户及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要求全年粮食复种指数高,早稻种植面积大户在200亩以上,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在1000亩以上;早稻单产不低于当地当年平均产量;当年投售当地粮食部门(或当地有关种子公司)的储备粮在300公斤/亩以上;能够应用市、区农业部门推荐的先进品种和技术,且有完整的田间记录档案。当选的优秀早稻种植大户及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将获得2—10万元的奖励。
张保良介绍,今年水稻生产期间,婺城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实施小组不定期组织进行检查督促共12次,重点检查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与竞赛活动对我区水稻单产提高、品质改善、效益增加所起的作用,以及高产示范方、攻关田的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农情报送,及时向省、市、区相关部门反映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涌现的高产典型。
此外,区农技部门还大力扶持发展粮食生产(植保、农机、粮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鼓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或作业环节服务,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婺城区目前有粮油生产专业合作社78家,农机类服务组织99家,植保类服务组织47家。另外有“一枝秀”、“绿巨人”、“群飞”三家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粮食加工企业。并组织粮食专业合作社成员、种粮大户参加市、区举办的培训班、进修班及到外地学习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他们的种粮科技文化素质。并结合万亩示范方、粮食功能区建设、春耕备耕,深入开展“五送”活动,即:送政策、送服务、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科技应用水平。1-9月份,全区共举办粮食扶持政策宣传、农业技术培训会、科技咨询会102期,共培训、咨询人次11460人;印发各类技术资料4.8万份。
高产创建粮满仓
通过项目实施,我区示范片区内的水稻单产较去年及全区水稻平均单产增产明显,效果显著。其中洋埠镇野猫畈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早、晚两季单产为1012kg/亩,较上年增产21kg/亩,较全区平均单产增产202kg/亩。汤溪镇整建制项目黄堂畈早、晚两季单产为983kg/亩,较上年增产15kg/亩,较全区平均单产增产173kg/亩;寺平畈单季晚稻单产648kg/亩,较上年增产13kg/亩,较全区平均单产增产193kg/亩;厚大畈单季晚稻单产为640kg/亩,较上年增产10kg/亩,较全区平均单产增产185kg/亩;西门畈单季晚稻单产为634kg/亩,较上年增产12kg/亩,较全区平均单产增产179kg/亩。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