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成:科技兴农“领头雁”
初见李玉成是在2010年12月下大雪的傍晚,那时,他位于仓里的西兰花基地因大雪受灾,损失不少。面对这一减收局面,李玉成的表现却出乎记者意料,他说:“做农民的,很多时候要靠天吃饭,增产或减收每年都不一样,有赚有赔也很正常,心态一定要好。”李玉成的气度令人赞赏,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他搞科学种植,善于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如今俨然成了金西区域名副其实的水稻、蔬菜种植销售大户和科学发展农业的领头人。
李玉成是汤溪镇派溪李村农民。2006年,由于种植产量低下,汤溪区域的许多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村内土地抛荒与日俱增。李玉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么好的耕地荒芜了实在太可惜了!他了解到,为鼓励农民种粮,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的好政策、好措施,而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他认定市场的疲软是暂时的。于是,他果断投身种植业,以400元/亩从其他村民那里承包了130亩土地,开始了他种植蔬菜粮食的道路。
起初的种植之路是艰辛的,他承包的130亩耕地种过水稻,也种过蔬菜,但两者的产值效果都不明显。种水稻由于不懂管理、技术水平不高,产量始终不高;连续种植蔬菜又致使土壤次生盐渍化、表土聚积盐类,增加了蔬菜病虫害发生,使蔬菜种植效益低下。“如何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土地效益?”这一疑问常常困扰着他。一天,一个大胆的想法跳进了他的脑海:如果把水稻和蔬菜种植组合起来,结果会怎样呢?会不会解决单独种植水稻、蔬菜遇到的问题?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选出30亩耕地用于水稻、蔬菜轮作试验种植。通过一年的努力,水稻、蔬菜轮作试验种植略显成效。李玉成信心大增。又经过几年的摸索种植,水稻、蔬菜(水旱)轮作种植模式逐渐成熟,该种植模式种植的蔬菜,一般在10月中旬至来年3月中旬采收,4月上中旬再栽插一季早稻,真正达到了增粮、增收的目的。
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光靠新的种植模式还远远不够。他深知,只有实现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机械化种植才能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值。因此,自2007年开始,李玉成一方面逐年扩大自己的种植承包面积(现承包面积已达345多亩);另一方面始终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发展的动力,在区农技站的技术指导下,综合运用农技站的技术服务,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的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水稻种植积极采取了直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作业等先进生产技术,大力推广了高产优质抗性强的金早47、中嘉早17等超级水稻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蔬菜种植长期与市蔬菜办联系,开展生物化学防治、避雨栽培,推广大棚设施栽培、病虫综合防治等一系列较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实现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达到产品质量无公害,促进蔬菜高产、优质。
与此同时,他逐年加大农业生产投入,配置和完善了植保、灌溉、耕整、运输、机收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由于实行了(稻、菜)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加上规模化、科学化、机械化种植,他种植的早稻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现在已经达到亩产500公斤;2010年早稻订单计划投售100吨,实际投售124吨。蔬菜效益也由原来的2000元/亩,增加到2800/亩。
2010,李玉成又成立了金华市白马畈粮食蔬菜专业合作社,现年产值达104万余元。从2006年到现在,李玉成这个普通的农民,认真做着不普通的事,在田里摸爬滚打,既改观了抛荒田、成就了规模种植,又创新了种植模式,为充实粮库、丰富“菜篮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说:“如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对发展粮食、蔬菜生产,做大粮食蔬菜产业信心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