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癸巳暮春四月初三日(2013年5月12日)下午,在友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后,转赴桐庐的富春江镇直奔江畔的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名士,会稽余姚人)钓台而去。
在过午的春光下,富春山清秀夹江而立,颇多迷人的画意景象;富春江水,碧绿奔流,在灿烂的阳光下波光潋滟,有如风韵的丽人袅袅飘动。正如诗仙李白来此的观感:“清丽奇绝,锦峰秀岭”。乘坐游船上行不久,即见右侧山麓有一阔大石碑上“严子陵钓台天下第一观”十个篆书大字奔来眼底。下船登岸,过此碑不远,即见一石质牌坊,上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严子陵钓台”五个骨秀的大字。牌坊的背面有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书写的“山高水长”。在牌坊的右侧有范仲淹在此主政时再修以后又经十七次重建的“严先生祠堂”,范仲淹写有“严先生祠堂记”。在石牌坊的左后方的石碑上是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启功先生题写的“严子陵钓台碑园”字样。沿着之字形石道拾阶而上,先是此前曾经来过此地的先贤名人如李白、朱熹、苏东坡、李清照等后世人物雕像二十多座,再向上又是林立道旁的各代各类人物题字、留文、题诗碑很多方。让人看得步履缓移,思绪不断。
再登阶上行,在山腰间有东西两座突兀挺立的高台。这就是有名的“双台垂钓”。东台耸立幽谷,高约十米,状若高士屹立,仪态昂然。在约可坐百人的台上,有石亭石碑各一。在石碑的正面,是南朝(宋)范晔撰写的《严光传》原文,简述严光年轻时同刘秀一起求学读书,结为好友。后来刘秀登东汉王朝大位后,他改名换姓,隐身不出。光武帝派使者多方寻找三次之后方遇,并备车马、币帛等贽礼,请迎其到都城洛阳北军宾舍。司徒侯霸又差使者带书信来见严光,严本该亲来拜访,但因主持司务,困于职守,不能前来。希望现实闲暇时,委屈前来一见。看了此信件,严光没有说什么,随掷回书札一件,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后侯霸将此札跪呈给圣上光武帝刘秀看。刘秀笑言,是“狂夫的老毛病”。
当天,光武帝即御驾临幸,严光却卧床不起。帝走近严光躺卧处,抚摸着他的肚皮说:“子陵啊子陵,不能帮助我治理国政吗?”严光过了一会,才睁开眼对光武帝说:“先前唐尧著德,把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接受,到河边洗耳,涤垢荡秽,士人向来有自己的志气,何至于这样逼迫我呀!”听此言,光武帝无奈地说:“子陵啊,我竟然不能取你呀。”只好悻悻地离去。数日后,光武帝又将严光引进皇宫,和他叙旧谈谊,并且卧躺在一个床上安寝。夜间,严光竟然把腿脚压在帝的肚皮上。第二天就有史官说:有星冲犯圣的天象,十分危急。帝则笑言:“我同老朋友一起安睡罢了。”后光武帝任命严光谏议大夫,严不去就职。后来干脆来到富春山躬耕度日。后来人们将严子陵在富春江畔钓鱼的地方称为“严陵濑”,即今天的钓台。建武十七年,再次征召,仍然不从。直到八十岁终老家乡。
西台与东台距离约200米。曾因宋处谢翱等士在此哭祭文天祥而出名。谢翱在此曾经同友人为文天祥设牌位,哭祭亡灵。其时,他们用竹如意击石而啼哭,竹石俱碎。台上有石亭一座,有方碑矗立,正面刻“宋谢翱恸哭处”,背面为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
严子陵钓台,也许就不是一个真正可以钓鱼的地方,那么高的山上如何垂钓。这也许就是一个古代的知识分子逃避纠缠的一种方式,自觉同当政者不合作的真实典型故事。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里,历来知识分子要恪守自己的个性人格,独立处世都是非常艰难的。这是因为文化环境的因素,知识分子只有借助权力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是因为个人主观愿望的因素,人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欲望。事功求名,献身王道,求取功名富贵,荫庇子孙等等,无不左右影响诱惑着人们。严子陵在这些方面个性独具,表现了奇特的个人坚定意志和自主独立选择,很有别于大多数,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别样的典型。人们可以对这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理解和认识评判。说是文人的清高狂傲也好,说是士不为当权者所利用也罢,说人为了内心的宁静不坠落世俗也行,等等。但是,严子陵的行为在当时和后来都确属不易。玩不好就会遭祸罹难的。但他也许知道,伴在君王身边,风险更加严重。当然,也许有人也会认为严子陵是故作姿态,博取后名,甚至是虚伪的作秀;更有甚者,还可能认为严子陵是个蠢材,有这样的好机会不去当官发财,造就功名等等。也许,严子陵的行为,真的使很多经历了官场浮沉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某些顿悟和慨叹,所以,就有像李白、孟浩然、苏轼等很多曾经的官场失意者都来到过此地。固然,也会有附庸风雅的人在,但严子陵的风骨独立人格,坚定勇敢的最后选择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此后的岁月里,有多少知识分子前行存险而不能弃,后退安适却不情愿。进退间得到和失去的很多很多。有的功成名就,但付出了太多的尊严和人格;有的九死一生,磨难经常,晚来凄凉落寞;更有不少人将老命都搭了进去。这时,再看严子陵,人家是早就活得明白,最后却落了个“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美名,岂不善哉!
离开严子陵钓台之后,记忆中的环境印象总会在脑际闪现。几日之后,拟出打油句二首:
其一:
高坝巍峨富春清,
远望农舍炊烟升。
江山美景看不尽,
紧趋暮步拜子陵。
其二:
天地造化两高台,
背倚青山面清濑。
西为皋羽伤心处,
东是严光垂钓台。
富春秀色景不衰,
又存古贤行圣在。
曾诱无数名士至,
子陵谢翱可安排。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研究员)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