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宗祠里有一个长年演出的戏台
在这条老街上,还有一个地方,是村民聚集的场所——胡氏宗祠。如今这里成了村老年协会的聚集地。祠堂占地200平方米,门口有坚硬的插旗石,进门的地上还可辨是三合土,抬头可以看到屋顶木板上已经斑驳的龙、祥云彩绘。进门两旁是两间厢房,走过天井,就是大祠堂,祠堂背后三间小屋,供奉着牌位。窗户、横梁、柱子用的都是樟木,窗户上还雕刻着形态不同、动作各异的寿星,横梁上也是极尽雕刻。当时这些雕刻请的都是金华有名的手艺师傅来做的,以前还是用朱砂漆,所以很壮观。村里人家这样的雕刻很多,当年日本人来扫荡的时候,很多雕刻都被破坏了。“前几年有一块完整的‘孙悟空盗仙草’雕刻,就被一个生意人买走了。”村民告诉我们。
整个罗芳桥村现在还保留着大约8座旗杆石。其中胡氏宗祠门口就有4座,两边各是一大一小,互相对应。胡氏宗祠为三进,相传是胡文秀、胡文涛中了状元之后奏请皇帝批准建造的,使用的都是上好材料,第一进的屋顶还绘着色彩鲜艳的壁画。其实更让人神往的是已经被毁掉的经堂(一户人家自己念佛的地方),据说胡氏的经堂分为三进,第一进是四大金刚,每个金刚都高达8米,第二进是十八罗汉,神态传神,第三进是南海观音,面容慈祥。整个经堂均采用石制,让人遗憾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被损毁了。
罗芳桥村的胡姓人家是在罗芳桥村土生土长的,所以建造了祠堂,按照宗谱中的辈分:道、崇、邹、鲁、声、振、家、帮取名,严谨地称呼。被领养的孩子并不按宗谱命名,他死后也不能将牌位摆进祠堂,但他的后代,身份就被承认了。嫁出去的女儿死后也是没有牌位的。罗芳桥村还有张、俞、徐等姓,都是在清朝前期的时候从外地移来的。村里的老人说,那时候的村民们用民主的推选方式,推选胡姓人家里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打理族中事物。
清明和冬至前后,是祭祖的时候,祠堂里总会大摆筵席,还特地请了外面的厨子。这天,是全族的重要纪念日,人们不仅可以吃到比平日家里丰富得多的饭菜,也见到了平日里因为农忙不常见的亲人。
据村里老人描述,胡氏宗祠还是全村人看戏的场所,当年在祠堂里有一个长年不拆的戏台,村里有五个戏班子,三个是昆剧班,两个是婺剧班。每年这五个班子都在金华各地演出,但到了夏天又都轮番回到罗芳桥村,一半休息,一半练习,这也给当地村民们带了好多丰富多彩的节目。每到戏班子来时,罗芳桥村又热闹起来,临近村的村民都纷纷赶到罗芳桥村,像是参加一个盛会。村民说,当年,在昆曲班里,有一个响当当名号的人——徐暑林,他就是罗芳桥村人,那一出《雪林褂带》,红遍金华。
村民告诉我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街上的店铺纷纷关门,生意人又重拾农具在生产队干活。等到了改革开放,老街上的小店铺在改革春风中又有部分开张,而此时,人们到雅畈集镇和金华市区方便了许多,村民们也不再通过福祚桥到武义,一代代青年人也大都走出这片大山,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在罗芳桥村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因此昔日的店面没能象以前那样兴隆。老街旁的房子不是被改建了,就是成了无人居住的破房子,村民走这条街还得特别小心。
后记:如今,罗芳桥村的古迹保护陷入了困境,发展与保护成为了一对矛盾。村里保留的三槐堂外观完好,但是内里已经经不起风雨侵蚀,而且还有人住在里面,古建筑里有人居住并不是坏事,但是柴火的堆放和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为了生活的需要对建筑的随意改建是古建筑的最大问题。既不利于文物保护也威胁人身安全。
罗芳桥的村支书徐宴庆努力想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目前罗芳桥村最大难题是维修经费紧缺,虽然三槐堂和胡氏宗祠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整个金华市需要保护的文物太多了,有些比三槐堂更亟待保护,所以目前三槐堂的保护依然只能靠村里。
徐宴庆希望罗芳桥村的古建筑能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最好能够派遣专人来帮忙修缮。依靠古建筑带动罗芳桥村的发展,既能维护村里的古迹,又能让罗芳桥村更加美丽。
“不想这么好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消失,要让后代也能看到。”这是徐宴庆朴素的愿望。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