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集智慧、道德、艺术三位一体最高人格理想的化身,关于诸葛孔明优质基因传承的探寻与求证,向来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该族宗谱曾一度失传,正当人们失望之际,却在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白竹村发现诸葛家族宗谱留世的最后一套副本。这个藏身婺城的“诸葛村”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最后一套族谱又何以留存?诸葛祠堂又是何种现状?日前,记者前往进行了探寻。
婺城的“诸葛村”
据传,五代后唐时期,诸葛孔明第十五世玄孙诸葛浰为逃避中原战乱,携眷来浙,时任寿昌太守,诸葛浰之子诸葛青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迁居兰溪,诸葛青之子诸葛承载于兰溪传了十代,至诸葛大狮举家迁往高隆(即现在的诸葛八卦村),时间为元代中期(约公元1340年前后),诸葛后人从此定居金华。
700余年前,诸葛孔明二十五世玄孙诸葛大昌只身至竹马,实为白竹诸葛系先祖。据诸葛孔明第四十九世玄孙诸葛乐忠介绍,诸葛大昌与兰溪诸葛八卦村诸葛大兴乃同胞兄弟,诸葛大昌为长子,当时诸葛氏族在竹马一带田产丰富,却疏于管理,于是,诸葛大昌年少时便被家长派驻于此,后在此娶妻定居,繁衍子嗣。
至孔明三十一世时,白竹村诸葛家族人丁渐旺,做起了宗谱,至三十四世分家为东厅、西厅两房,东厅素来子嗣稀少,终至五十世,唯西厅人丁兴旺,于三十五世分家为福、禄、寿三房,福一房传至52代,诸葛乐忠为四十九世,睿字辈,属禄一系,此三房中寿一房人丁最为兴旺,派生为大、二、小三房,而后,大、小两房子嗣渐稀,唯二房代代传承,且于去年迎来了诸葛孔明第五十四世玄孙。至此,据宗谱记载,诸葛氏白竹氏系现有族人813名,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无论规模、占比皆在高隆之上。
诸葛宗怡舍命护宗谱
据白竹村《诸葛氏宗谱》记载,自诸葛孔明第三十一世做宗谱以来,修订宗谱共八次,最近的一次是2000年。
且自诸葛孔明二十六世仍字辈起,为方便族人辈分识别,规定出行辈用字八十个,形似族训,“扔兴宁祥瑞,安原富贵昌。忠肃严恭懿。宣和德裕彰。聪明通睿智,文理敬容荘。孝友敦信睦,仁慈正伦常。咸恒开鼎晋,纯粹美贤良。俭让崇宽厚,谦尊茂泰方。亨贞嘉敏行,钦慎发荣康。恺惠成蕃秀,英华永庆襄。”
诸葛世家族谱修订流程、祭谱仪式十分严谨,第七次修订通知如是说:“本次修谱仍按先例,由主持人集会决定,事先将本族各房按行辈人口登记、出生年月日等有关资料,报送高隆诸葛大宗祠谱局,统一将新谱编好,经详细核对无误后,统一付印,定期举行祭谱后,分送各所属房派,推选专人保管,为本族重要文物档案,永久保存。”
修谱经费由族中男丁负担,老丁五十斤谷,新丁百斤谷。族人迎新谱流程繁复,仪式庄重,“本村接新谱队伍锣鼓班相会之时,大放花炮,大家合在一起过浮桥,上西门码头,经南门大街,鼓乐齐鸣,一路游行。”
诸葛氏宗谱何以留存?据传,“文革”期间,红卫兵带队闯入当时的生产队长即诸葛氏族委以重任的宗谱保管人诸葛宗怡家中,诸葛宗怡视宗谱为生命,怀揣宗谱从后院翻墙逃出,才保全了这世间最后一本诸葛氏宗谱,后来高隆诸葛八卦村前来请了宗谱并做了系统整理。
诸葛宗祠的前世今生
从宗谱记载中,不难看出诸葛祠堂当年的繁华,“本族三十三世无传,遗下屋基二间及道院一片,族人于康熙癸亥年(1683年)在此建造新众厅大公堂,为公址,属东厅、西厅集会之场所,俗称前大门,以利族人举行春、冬祭祖平时不论男婚、女嫁都在此上轿、下轿,正月十一至元宵节提灯会,有龙灯、马灯、板灯活动,以此为活动中心,厅内同时有婺剧、昆剧二个锣鼓唱戏,热闹非凡。”
且当时的诸葛氏族崇尚敬老与才学,并在祭祀嘉奖中有明显体现,“大公堂依靠原有土地及公产收入,每年都要隆重祭祖,礼仪会后全村每位男丁都能领到一斤猪肉,六十岁以上可领二斤寿肉,七十岁以上可领八斤,八十岁以上可领十六斤,一百岁以上可领一只全猪和一只全羊,小学毕业可另外领斯文肉一斤,学历越高领到肉越多,高小以上称文化人,如有田捐祠堂可领猪肉,捐助越多领到越多。”
然而,如今的诸葛宗祠与当年的是否为一处?族谱记载:“一九九九年,大公堂失修,村委会决定改建为办公楼。”据此,当年的诸葛宗祠已再难见天日。
而今的诸葛宗祠实为当时诸葛氏白竹系某一房的小祠堂,原称“兰桂堂”,老祠堂是个三进的院落,第二进四根梁柱上本各有一只马腿,分别雕刻蝙蝠、麋鹿、寿桃、喜鹊以求“福、禄、寿、喜”之祥瑞,后因管理不善被人盗走。祠堂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村中老人告诉记者,最外的一进是在近百年间建起来的。记者走访时发现,祠堂常年封锁,无人问津,祠堂门外堆满柴火,且因年久失修,屋顶四面已见漏水痕迹。村民薛建平说,村里集体经济紧张,修缮经费比较困难。
婺城区文物办主任郑友建告诉记者,婺城区类似古建筑因缺乏足够经费进行修缮、无专业人士进行合理维护以及村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而导致的古建筑损坏甚至损毁的情况十分普遍。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