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
蒋堂镇开化村位于金华市区西南,东距婺城新区8公里,西离蒋堂镇2公里,南沿浙赣复线,北通杭长高铁,白汤下公路(金衢古道)穿村而过,交通非常便捷。
走进村子中间的广场上,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独具特色、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上面记载着开化村的历史、文化等内容。文化长廊两边,是两幢高高耸立的徽派建筑,白墙、岱瓦、马头墙,与这里的一景一物烘托得那么和谐、统一。
穿过文化长廊,就可见到建于明代的周氏宗祠祭亭,祭亭飞檐起翘,气宇轩昂,祭亭的柱子均用粗大的石柱和木柱筑成,结构简练,气势宏大,具有鲜明的明代特征。祭亭上方悬挂着“工部尚书”四个大字,两边柱子上写的是“宗德布岐山,祖功垂渭河”的对联,显示着祭亭深厚的文化底蕴。
听村中的老人说,周氏宗祠造于明万历年间,占地2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为三进两厢,南北各置廊屋7间,祭亭西阔5间。祠内雕梁画栋,与青松翠柏交相辉映,祠前水阁塘中,风霜树千头万枝,整个布局浑然一体,但如此壮观的宗祠却毁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一场战火,只剩下这个古老的宗祠祭亭了。
开化村周姓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
说起开化村的历史,距今已经有800多年了。开化村村民主要以周姓为主,全村现有631户,1820人,其中周姓就有1455人。说起周姓为何会在此繁衍生息,村子里82岁的周樟荣老人告诉记者:“其实,村子里最早的姓氏不是周,而是师姓。当年,周姓太公从婺州来到开化,路过这里,觉得这里山川秀丽、树木葱茏,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此后,经过繁衍,到了贵字辈的时候,贵七、贵九繁衍后代尤其多,之后,不知缘何,在开化市(开化村原称开化市)里居住的周姓村民越来越多,以至后来都没有姓师的人了。”
为此,记者翻阅了该村保存的1936年重修的《开化周氏宗谱》,据《开化周氏宗谱》记载,开化村系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作者)的后裔聚居地。在宗谱的第二页中就有宋朝皇家宗室赵汝愚所题的“濂溪后裔相国名世”等八个大字。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周敦颐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事实上,开化村是周敦颐的后裔是有证可考的。据记载,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山东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1107年5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1232~1298),北宋词人。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吴兴(浙江湖州)人。以学问渊博为宋右相马廷鸾赏识,累官丰储仓检察。宋亡,寓居杭州癸辛街瞰碧园,与王沂中、仇远等相唱和。著有《武林旧事》、《癸辛杂识》、《齐东野语》。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分布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
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
翻阅1936年重修的《开化周氏族谱》也可清楚地看到,周氏自濂溪先生家世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数传,而后因跟随宋高宗南渡,到杭州定居,后迁居至诸暨,再从括州括苍县(今丽水松阳)迁居到婺州,至千四公时,迁居至开化,因此开化周氏始祖为千四公。
同时,这也和有关史料相吻合,据记载,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南村是周敦颐第9代后人的聚居地,现在已经到第31代。广东新会、开平、潮阳,浙江诸暨、金华等地都有周敦颐后人分布。
开化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化村文化底蕴深厚,并且还有古人赞开化的《过开化市》、《开化道中》等诗作以及许多优美的风物传说故事流传。
开化村在明清时叫“开化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兵家的必争之地。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虎将常遇春攻克衢州、江西九江的陈友谅时,曾在开化村留下《过开化市》的诗篇: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战袍。红飞秋树血,缘长旱池毛。比屋豪华饮,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发频搔。”
800多年的历史,让这个居于交通要塞的村子经历着时代的变迁,也经历着岁月赋予它的洗礼。周樟荣说,听祖辈们说,开化村以前经历过旱灾。那一年,从冬至开始,老天爷便一滴雨也没有下,就连原本雨水最多的春季也未下一滴雨。这让原本靠天吃饭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农作物也没有办法存活。于是,村中两位姓周的太公便商量着前往山区换取玉米种子以解旱灾。
在返乡的途中路过福明山脚的花凉亭,见亭内一老一少正在下棋。两位太公便停下歇脚。那老者见太公迟迟未起身走掉,便问:“你怎么还不走?天都要黑了。”太公满脸愁绪,答道:“唉,现在闹旱灾,回去也难以耕作。这不,我们刚从山上换取玉米种子下来呢。”老者见两位太公为村子里的事如此操心,便指点他们说:“你们可以下山去买点香火,然后去福明山祈雨。”两位太公听此点拨,便买了香火前往山上祈雨,并许愿事后定会重谢。
下山挑起玉米种子准备回家,还没到家,天空便开始乌云密布,而后便是一场倾盆大雨。这可高兴坏了村民们,这旱情是解了,村民们也都忙着耕种,耕种完毕,家家户户便摆宴庆祝。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晚上,两位太公睡觉都做了同样的梦:梦到福明山神仙责备他们怎么还不去还愿?原来,这位福明山的神仙叫“七童管”,嘴馋,原是太白金星的家猫,因羡慕人间美食而投身到白沙溪上游的一户人家。七岁时到外婆家玩耍被洪水溺毙,搁于福明山脚堰坝,香了三天,臭了三天。当地人敬之为神,把它供于福明山上,掌管白沙溪流域百姓的福祉。第二天,两位太公便商量着农历四月初二上山还愿。此后,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二,村子里的百姓就会提着祭品上山许愿,以求风调雨顺。“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也去拜过,直到解放以后就没去了。”
传说总归是传说,是真是假后人也无从考证。但是,在这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开化村民一直勤勤恳恳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
至今在村子里还流传着“三勇士怒杀日本兵”的故事
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也遭受过日本鬼子的侵略。1942年,日本鬼子到开化村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抢走村民们的牛羊和鸡鸭、抓走了许多村民当劳工,有几名村民被抓去后就死在外面。但是,开化村民却不屈服,他们敢于同日本鬼子作斗争。至今,在村子里还流传着“三勇士怒杀日本兵”的故事。
那是1942年秋的一天,驻扎在后门一带的日本鬼子到开化村一带骚扰,当他们得知国民党的川军整编26师前锋已抵达龙游湖镇一带,急忙溜回后门一带。然而,却有两个日本鬼子在陈兆义家的水缸洗澡,被避险在外的陈兆义抓了个正着。他赶忙叫来一起练拳的师兄金玉书,把日本兵捆绑起来到西湖塘边松树林。师兄弟俩掏出匕首,狠狠地刺向了日本鬼子。
同一天,为躲日本兵,伏在水薱山草丛里的周樟溪,得知日本兵已撤,正想回家,耳边却传来救命声。循声望去,不远处一个日本鬼子欲对一个妇女实施兽行。见此状,周樟溪便立刻上前将日本鬼子杀掉。
这三位勇士只是开化村村民中的一小部分,在文化长廊上,书写着那些曾经为祖国的和平流过血的勇士:周卸根,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车德华,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壮烈牺牲;周蕴瑞、周卸和、周顺礼、周樟荣、周宝林等11名勇士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周根金,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一个个名字,为保家卫国流过血,在战场上同敌人厮杀过,如今,很多人都已经老去,也有很多人已经不再人世,但是他们为家乡为祖国所做的却印在了每一个开化村村民的心里。
水阁塘上的九曲桥、燕翼亭、水杨梅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
2011年开始,为了新农村建设,该村先后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整修祠堂、治理池塘、美化环境以及文化礼堂建设等。
水阁塘,位于周氏祠堂的前方。原本这口水塘都是污水,水葫芦沾满了整个池塘。现在,经过治理,在水塘里种植了睡莲、莲藕等植物。开化村的副支部书记周英花说:“如果夏天来的话,那时候满池塘都是盛开的莲花,非常好看。”
在水阁塘的中央,有一株风霜树,俗称“水杨梅”。这棵树枝桠繁盛地往四面八方伸展着,初春,天气还比较冷,枝桠上还没有长出树叶。据周樟荣说:“这种水杨梅,在金华一带是没有的,据说是从丽水一带移植过来的。”一到小暑,水杨梅就会开出白色的如同球状的花,在绿叶的衬托下甚是好看。
周樟荣说:“相传这棵树的根可以用来入药,在早些年的时候,村子里还没有整治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下水去偷这树的根用来入药。一次,被我抓到了,当时我还是村子里的书记,我就告诉他们,这棵树可是村子里的宝贝,象征着村子的兴盛。”此话一点都不假,周樟荣听爸爸爷爷那一辈人说:“这棵树茂盛,开化就会很好;这棵树不好,开化也会不好。”这棵栽在开化村子里有800多年的水杨梅,是开化村的水养活了它,如今,它已经与开化村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一眼望去,水阁塘上的九曲桥、燕翼亭、水杨梅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人面前。改变的不仅仅只是这里,还有相隔不到百里的后呈塘,原本让人见而逃之的臭水塘如今也是另一番景象:水干净得可以洗衣服,池塘周围用河卵和灰砖砌成围墙,池塘边上修建了一个小公园,村民们可以在这里散步、休息。现在村子里的小路也做成了水泥路,就算下雨天出门也不用担心鞋子会脏了。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注重修建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公共建筑及河卵石路、石板桥、水塘水渠的河卵石驳岸等,做到和村里原有的徽派建筑风格相匹配。
要把“莲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2013年10月13日,婺城区蒋堂镇开化村首届重阳敬老礼仪活动于新建造的文化大礼堂中举行,全村347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参加活动。
开化村敬老习俗由来已久,自1983年起,村里就每月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补贴,从以前每月5元到如今每月80元,无不表现了村里对老人的关怀和爱护。此次的敬老礼仪活动主要是为了传承、弘扬尊老敬老精神,活动内容包括现场敬老礼仪展示、村两委向老人鞠躬敬礼、为老人分发长寿面等节日礼品。
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开化村结合“精品村“建设,以800年宗祠祭亭为核心,整合了各种资源和历史遗存,着力打造“濂溪后裔、人文开化、活力开化”品牌。同进借助文化礼堂这个平台,该村相继开展了敬老礼、裁剪班开学典礼、道德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为了增长村民们的知识面,让乡下孩子不为读书的事发愁,该村在2010年开办了农家书屋,购置图书2000多册,征订报刊、杂志10余种。
开化是周敦颐后裔的聚居地,据开化周氏宗谱记载,周氏宗祠外围有承德堂、怀德堂、务本堂、德新堂、立本堂、明德堂、嘉会堂、爱莲堂、光裕堂、燕翼堂、开化庙等18座厅堂,这些典型的徽派建筑或高大宏伟,或雕刻精妙,古色古香。每座古建筑的门面上都镶嵌着砖雕,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爱莲堂位于水阁塘以南,气势宏伟,据传系族人为纪念先祖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而建,因历经风雨,现仅留部分遗存。
它不免让人想起了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酷爱莲花,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艳。
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最高贵的品格。为此,婺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蒋堂镇文化站站长程明芝提出了个人对于开化村未来建设的一个设想:重新整修爱莲堂,在旁边池塘里栽种莲花,让莲花成为开化村的村花。将开化村打造成一个廉政文化的教育基地。程明芝说,莲花,在开化村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让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同时,程明芝提议,可以在开化村创建一个莲花艺术团,把村民们喜欢的腰鼓、大合唱、歌舞同莲文化结合起来。
在去年村里进行文化建设时,由程明芝作词,浙师大音乐学院研究生周小可作曲的婺城区首支村歌《开化之歌》通过试唱定调。歌词为:濂溪后裔载美名,千年水阁,迎彩霞,五谷丰登稻花香稻花香……
如今,这首歌已经在开化村里的幼儿园里开始教唱了。
“村歌就是村魂。”程明芝说。他希望这首《开化之歌》能够被村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广为传唱,深入到每个村民中去,爱祖国需要从爱家乡做起。
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建军说,创作《开化之歌》,旨在唱响开化,把开化人文积极融入婺城以及金华的旅游圈,让更多的人认识开化、了解开化、支持开化,将开化建设成真正的美丽乡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