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周末

雕刻师应建新:将黄蜡石做成金华的“金名片”

2015-05-15 09:21:2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郦莎 实习生 邱琪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玉器的最终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雕刻工艺水平上。素有“金华玉”之称的黄蜡石也是如此。作为“金华玉”雕刻师,自1998年起,应建新便自学黄蜡石雕刻艺术,凭着对雕刻事业的热爱,17年来,他创造了无数个鲜活传神的雕刻作品,尤其擅长金华佛手的创作,并获得了“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金华黄蜡石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荣誉称号。日前,记者在古子城见到了应建新,听他讲述了不一样的雕刻人生。




  从“农村娃”到“翡翠商”

  迎着5月的阳光,走进应建新位于市区飘萍路248号的石雕工作室,一件件“金华玉”作品琳琅满目,夺人眼球。俯身仔细端详《代代和谐》、《搬不走的童年记忆》、《田园诗》等作品,设计简约而不简单,寓意深刻而大气。

  店铺二楼有个简易的小屋,是应建新的工作室,尚未进入,“哧哧”之声不绝于耳。走进屋内,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原石,案台上摆满了工具,眼前的应建新正在用电钻雕刻黄蜡石。

  现年53岁的应建新,是金东区人,从事黄蜡石雕刻近20年,是业内有名的雕刻名家。要问他是如何结缘黄蜡石的,还得从小时候说起。应建新出生于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他小学一毕业就进了生产队劳动,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21岁时,不甘心再走父辈的老路,年轻气盛的应建新决定外出打工,“最初跟着东阳人搞建筑,很辛苦,赚的也不多,但好歹比回家种地强。”1993年前后,在朋友的怂恿下,应建新又从建筑行业跳到了翡翠市场。带着几年积攒下来的上千元,应建新来到了广州,做了翡翠代理商。

  应建新说,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是因为自己从小就特别偏爱石头,在老家的时候,他就经常会去河里或小溪里捡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带回家收藏。加上朋友已经在翡翠市场摸爬滚打了多年,有前辈引路,自己也敢大胆地往前走。

  辗转做了“翡翠商”后,朋友负责找货,应建新负责销路,带着雕刻好的翡翠成品去全国各地展销,卖掉的,朋友抽取成本后,剩下的利润全归应建新所有。卖不掉的翡翠则可以退还给朋友,应建新的角色,更像是朋友的代理商。

  “1994年前后,我就跟卖珍珠的商人一起去北京世贸中心参加过中国第一届珠宝展,还在辽宁、吉林、河北、石家庄、广西、云南等地做过翡翠展销。后来回到金华开了一家翡翠店。但实际上,销售效果并不理想。”应建新冷静下来分析过其中原因,一是当时自己本身对翡翠行业不懂,销售手段大部分靠“吹”;二是当时正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们对翡翠这类奢侈品的文化还不了解,更没有富余的钱去购买或投资这类商品,翡翠市场不景气是必然现象。

  “我还记得,那时候店里采购了几个冰种的观音,成色很好,作品也比较大,但买进的时候不过700元,卖出去也就几千元,如果放到现在,我卖一个,下半辈子都不用愁了。”后来,应建新的翡翠店生意越来越惨淡,“滚雪球”一样亏损了五六万元后,店铺也从闹市区搬到了花鸟市场。

  “玩转”黄蜡石,他带动新一轮市场热潮

  生意冷清了,闲下来的应建新经常游走在金华的大街小巷。一日,他踱步到婺江边,看到挖沙船的附近有许多被人丢弃的黄色石头。这些石头润滑细腻,晶莹剔透,形状奇特多样,质地似玉又不是玉,不正是收藏界和珠宝界人士口中所称的“黄龙玉”吗?

  应建新介绍,“黄龙玉”真名叫黄蜡石,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色感而得名。由于其地质形成过程中掺杂的矿物不同,而有黄蜡、白蜡、红蜡、绿蜡、黑蜡、彩蜡等品种。黄蜡石在我国分布很广,两广岭南一带、辽宁鸭绿江畔、云南地热集中地都有分布。

  在广州做翡翠生意时,应建新就听当地人提起过黄蜡石,但那时并没有火起来。在婺江畔发现了黄蜡石后,应建新抱着好玩的心态捡几块回家雕些桃子、瓜果等作品放在店里。谁想到,这些色彩丰富的黄蜡石,不到几日就被市民陆续买走,发展到后期,上门要求购买黄蜡石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应建新甚至都来不及雕刻。就此,应建新算是意外地寻找到了新的商机。

  “1998年,我已成立了家庭,也有了孩子。为了养家糊口,过安稳的日子,我决定逐步放弃翡翠生意,而是以雕刻手艺赚工钱,雕刻的对象,就以黄蜡石为主。”可以说,应建新是金华第一批“玩转”黄蜡石的雕刻师,也是带动金华黄蜡石市场热潮的先驱人物。

  “刚开始,我自己去婺江边挑石料,后来忙着雕刻,只好发动沙场干体力活的人帮我捡。”从金华江到义乌江,甚至到兰溪,只要周边有沙场的,应建新都去过,他拿着黄蜡石给沙场的工人看,告诉他们,只要捡到这种石头,成色好的他一律买下来。在他的带动下,那年兰溪的一个小村庄,全村的农民都不种田了,天天在江边捡石头,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受应建新的影响,永康、义乌、诸暨的很多朋友也跟着他一起玩起了黄蜡石。“原来解放门附近只有3个摊位是卖石头的,过了一年,卖石头的摊位变成了五六十个,到2000年以后,整条街都是卖石头的了。”2004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应建新也从花鸟市场搬到了飘萍路,开启他事业的新起点。

  沉迷佛手雕刻,他创作出无数优秀的作品

  说起雕功,在如今的金华,应建新可说是数一数二的。但实际上,应建新并没有师出名门,他的雕刻技艺全靠自学和刻苦钻研。

  “早前我有一位朋友正好是开雕刻厂的,没事的时候我经常会去他厂里看师傅雕刻石料,一看就是一整天,我发现自己对雕刻非常着迷,后来我就去劳动路花了280元买了一个雕刻工具,自己在家尝试起来。”除了刻苦钻研,偶尔应建新还会出门“偷师”,看到别人创作的优秀作品,他会细细观察,注意雕刻的细节,从哪个地方开始下刀,图案用什么工具雕刻等等。

  或许是对雕刻有天赋,或许是下的功夫足,总之,几年之内,应建新的雕刻技术就提升神速。雕出的作品也造型生动,惟妙惟肖。一日,应建新照例把玩着刚淘来的石料,准备在上面雕一个辣椒,可是石料稍大,只雕一个辣椒太过浪费,一番思考之后,应建新决定还是雕一串辣椒。这时,朋友正巧上门拜访,见应建新手上雕的半成品就好奇地问:“你在雕佛手吗?看着挺不错。”一句话点亮了应建新的灵感,“对!佛手既是金华特产,又有金华特色,配合黄蜡石天然的黄色,岂不相得益彰?”此后,应建新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佛手雕刻。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应建新看来,每一个成功作品的背后,是雕刻师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比如雕一个佛手,他就会先去了解佛手的结构和生理元素。比如雕一个人物,他就会仔细揣摩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应建新说,一个完美的黄蜡石作品,三成取决于石料本身的好坏,七成取决于雕刻师的创意。就拿应建新的黄蜡石作品《代代和谐》来说,当时石料买进的价格不过260元,但经过巧妙的创意和精心的雕刻之后,原本并不起眼的石料,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精巧的皮袋,里面装着两只黑色的小猫,生动活泼,一下子就卖出了18万元的高价,还获得了“2012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

  说起自己为何如此迷恋黄蜡石雕刻,应建新笑道:“黄蜡石颜色丰富多彩,硬度高,比翡翠的颜色还要多,而且每一个颜色都是一个亮点。在雕刻过程中,切开石头,可以看到它的内部千变万化,这往往需要雕刻师根据石头内部颜色去再设计作品,虽然考验雕刻师的创作能力,但也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如今,应建新雕刻的黄蜡石作品不仅在各大比赛中屡屡斩获金、银、铜奖,其名声也在业内名噪一时。

  市场回冷,他却依然等待“金华玉”的春天

  2007年后,金华黄蜡石市场进入了空前火爆时期。彼时,应建新不仅带了五六个徒弟,还专门从广州聘请了十几个翡翠师傅,但雕刻的活依然干不完。每天,应建新六十平方米不到的店铺,都会被五六百位市民挤得水泄不通,走了一个,店门口候着的十个就拼了命地往里挤。

  当时在古子城,像应建新这样卖黄蜡石的人不在少数。疯狂的黄蜡石使金华形成了多条奇石街,大街小巷到处有人诉说着黄蜡石致富的“传奇”。金华古子城俨然成为了省内黄蜡石的窗口市场。北京、上海、杭州、甚至东北的客商都不断涌进金华炒卖黄蜡石。

  应建新回忆,2008年,原本质地上好的黄蜡石价格不过在几百元左右,没过多久,价格就添了一个0,再后来,好的黄蜡石价格动辄上万,却依旧吸引来不少藏友跳入市场。

  疯狂的“炒石”过后,必然会走向低谷。去年开始,古子城黄蜡石市场开始回冷,原本人头攒动的店铺变得冷冷清清,唯有一小部分忠实的老客还会偶尔穿梭其中。

  面对如此冷淡的市场行情,应建新却依旧淡定如初。他说,这些年,金华古子城一直没怎么发展,马路不宽,又没地方停车,交通不便,摊位也紧张。有时抢不到摊位的卖家只好去附近的宾馆开个房间展销产品。环境跟不上需求,时间一长,卖家和买家都失了信心。加上这两年“炒石”过热,价格虚高,好石又少,懂行的、不懂行的都不敢再涉水冒险。

  不过对于未来的黄蜡石市场,应建新还是充满信心的。在他看来,金华黄蜡石收藏与广州、云南等地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金华的黄蜡石以其光泽温润、色彩艳丽、造型奇特的特征被世人瞩目,不仅质坚、细腻,点、线、面、边角圆也平滑,而且色彩更加鲜艳、丰富,完全具备湿、润、密、透、凝、腻六个特点,又兼有皱、瘦、漏、丑、秀、奇等不可多得的特点,其质地与玉相差无几,素有“金华玉”的美称。它不仅是金华独有的一个商品,更是金华文化底蕴的象征,“只要坚持挺过市场的冷淡期,我相信这块小小石头的价值必然不止十亿元。”应建新说。

  目前,应建新依旧坚守着黄蜡石市场的“春天”,他每天埋头八小时创作黄蜡石作品,从原来的一年几百个放慢到一年几十个,从品质上提高黄蜡石成品的雕刻精细度。未来,应建新也希望能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不断积累经验,顺应艺术发展的规律,将黄蜡石打造成一张金华的“金名片”。

责任编辑: 方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