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婺城区安地、雅畈、罗店等乡镇,活跃着一群统一着装的青年志愿者,他们走村入户,开展了农村文化大礼堂资料整理搜集、“春泥计划”教学、垃圾分类实践等活动,为婺城的文化建设献计出力。
自7月6日,婺城区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以来,浙师大人文婺城实践队的青年志愿者协助婺城各村村委会开展农村文化大礼堂“六廊”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宣传村庄的历史沿革、文化遗存,长寿老人、金婚夫妇、各类“能人”、“最美人物”,实践队员们走访村民、翻阅族谱、查阅村志,完善“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文化廊”、“特色廊”等“六廊”。
在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同时,志愿者们没到一处,都为当地老百姓送上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春泥计划”是暑期实践的重中之重,人文婺城实践队以传统乡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以农村课堂为载体,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不断丰富“春泥计划”计划内涵,陪伴小朋友们过一段拥有无限“童梦”的“年华”。
在安地镇寺口村,实践队员以卢沟桥事变为契机,策划“拼接卢沟桥”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印有卢沟桥图案的两米长泡沫板被分成矩形、三角形等不规则图案,其中还有五颗由五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组成的五角星。小朋友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将不同形状的泡沫板拼接成雄伟肃穆的大桥,让孩子在活动中铭记七·七耻,拥有一颗“红心”。
在雅畈镇芳田村,实践队员将准备写有垃圾名称小卡纸与小型垃圾桶,请10位小朋友抽取小卡片。小朋友判断抽到的垃圾是否可以回收,将纸张投入相应的垃圾桶里,并让其余的小朋友们进行评判分类正确与否。寓教于乐,让小朋友在游戏中记住“垃圾分类,少年先行”。
据了解,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浙师大人文学院婺城实践队招收“春泥计划”小学生60余名,协助5个村开展文化大礼堂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在3个村举行“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获得了当地百姓的好评。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