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亲曾对他说“人生若是能在西湖边住上四年也是很好的”他的版画多为现实做,花鸟则为续传统,一辈子如笔下牡丹,不媚、不奢、不娇
2“制作版画,因为它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
诸葛栋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学习四年,毕业分配金华,那时一个县也就分到一个,他对金华印象颇好,到金华县文化馆报到那天,他也没曾想自己这一辈子最好的光阴都将在此中度过。其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又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师从周昌米、张品操、朱恒、诸涵等教授学习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无一不窥;版画师从版画家张怀江、陆放等教授,木刻、套色、石刻,也是样样皆能。他的木刻处女作《农忙时节》发表在上海教育杂志,那是1964年,山雨欲来风满楼,他反而更加潜心书画,此为解脱法门之一种;尽管文革期间,金华城中的标语、伟人像多半出自他手,组织其他书画家共同完成。当然是时势使然,谁人又能不转移。文化馆中的事,最大不过布展,各种各样的展出,都要他来筹划。八县市里的画家,敦促其创作,也是诸葛栋的工作。先选一个主题,出一个初稿,再由他统一送到中国美院,经美院教授指正、提点,返回金华,重新下发到画家手中,继而完成创作。三十年未尝变更,从中走上画路的人,今日在金华城中也多能执教鞭。
他对版画的喜好,亦是与时俱进,从1967年的木刻《金华斗牛》到1996年的木刻《建设中的双龙大桥》,期间创作有套色版画《一桥更比一桥高》、木刻《古迹八咏楼》、石刻《藏书票三帧》、水印木刻《家家送奶忙》等,确也能当“奏刀有神,古朴俊秀”,强烈的人民性与鲜明的时代性,或许最能体现新中国对艺术的要求。当然,中国现代版画并非古代版画的子嗣,而是从欧洲将中国古代复制版画发展为创作版画,继而重新传入中国产生影响的新兴版画,其影响的扩大离不开鲁迅的推广,理由有二:“中国制版之术至今未精,与其变相,不如且缓,一也;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岁极匆忙,顷刻能办,二也。”鲁迅亦曾说,“骤然兴起的木刻,虽然不能说和古文化无关,但绝不是冢中枯骨,换了新装,它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所以仅有若干青年们的一副铁笔和几块木板,便能发展得如此蓬蓬勃勃。它所表现得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但最根本的一点,仍是蔡元培所说的“以美育代宗教”,诸葛栋自然熟悉这段中国现代版画的故实,也深受西方版画家珂勒惠支、麦绥莱勒以及江丰、陈烟桥、张望等中国版画家的熏染,若说因缘,中国木刻研究会便成立于诸葛栋出生后的一年。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