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文化教育

民俗配雅乐 非遗“闹”起来

  ——婺城区启动婺风美丽非遗百村文化礼堂行

2015-09-21 09:05:0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 通讯员 郑红建 文/摄

  开心的锣鼓敲出丰收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无尽的欢腾。9月19日,“信义金华·美丽婺城”婺风美丽非遗百村文化礼堂行在蒋堂镇直里村正式启动。一大早,来自婺城区乾西乡中心小学的12名红衣小鼓手就在直里村文化礼堂前拉开擂台,一字排开12只大鼓,敲起了热情的新鼓乐《乾小鼓韵》。小鼓手们一招一式,或捶或打,只听得鼓声时而浑厚,时而清脆,或徐徐数响,或急急而下,扣动心弦的喧天鼓声直把村中的男女老少都召唤到了现场,连许久不出门的八旬老妪也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小板凳匆匆赶来。一时间,直里村文化礼堂里里外外人头攒动,受气氛感染,村民们或祖孙携手,或邻里相依,一个个喜气洋洋,交谈甚欢,一派热烈景象。

  村民金仔高告诉记者,这鼓乐该有好多年没听到了,从前蒋堂镇的鼓乐由大锣、小锣、大钗、小钗、鼓“五响”和鸣,总会在元宵时与龙灯共舞,在年关时与鞭炮齐鸣,往年的这个时节,村民喜迎丰收,恰是村中鼓乐最欢腾的时候,如今耳旁的乐声有着不输往昔的欢快,但又有些许不同,听着更加振奋人心,觉得既熟悉又新鲜。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婺城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蒋堂镇镇政府、蒋堂镇文化站、蒋堂镇直里村协办,婺城区非遗中心、婺城区文化馆、婺城区图书馆负责总执行。活动包括非遗舞台节目表演、非遗手工艺展演及抗战70周年图片展,着实犒赏了临近村民一顿文化大餐,也首次汇聚民俗配雅乐的非遗现代化发展形式,让昔日仿佛与大家相隔千年、距离万里的“高大上”非遗以更具艺术魅力的面貌回到民间,在百姓中间“闹”了起来。

  旧瓶装新酒,唱“活”了婺剧声声

  蒋堂镇泽口村村民的婺剧音乐表演《天下同》正式拉开了本次非遗舞台表演的序幕,与随后的浙江青年婺剧团专业婺剧表演《火凤凰》同台竞技。

  紧接着,东市街小学“阿婺”剧社的小朋友们送上了婺剧折子戏《过河》,小演员们不再以传统婺剧的繁复装扮登台,而是个个轻装上阵,一步一趋,极具韵律感地模拟着过河时的种种情态,在灯光、音响、道具等的配合下呈现出更夺人耳目的舞台美术效果,隐隐传递着现代舞美意趣。

  婺城区图书馆选送的自编自演现代婺剧小戏《农家书屋》则干脆以现代舞台情景剧的演员装扮示人,节目以农家书屋管理员婷婷、婷婷的老妈村长以及婷婷的多金男友之间的对话,呈现了村长在农家书屋通过验收后打算将它关门的普遍现象,也道出了农家书屋管理员报酬缺位与农家书屋有效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之间的尴尬。编剧程明芝表示,现代婺剧小戏《农家书屋》借助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地戏曲形式,一一道出农家书屋带给村民的种种好处,加大农家书屋的宣传,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沙畈乡银坑村婺剧木偶戏表演《东吴招亲》乐坏了在场的小朋友,只见几个木质小人伴着声声婺剧唱腔,摆着各式夸张的动作,演绎着故事情节。据了解,木偶戏在上世纪的沙畈乡银坑村十分盛行,是秋收时节的必演节目,非遗传承人赖根全现年71岁,从事木偶戏表演已有30多年,时常走出婺城,到丽水、武义等地表演。现年45岁的女儿赖秀青承父衣钵,学习自主雕刻木偶,在民间庙会中演出,目前能表演婺剧《判九龙》、《三忍图》、《龙凤钗》、《耕力山》、《翠山亭》、《采桑记》、《得三宝》、《白马报》、《花亭会》、《水火剑》、《由天记》等。

  据了解,婺剧作为金华地方原生剧种, 400多年源远流长,早已深深融入了古婺民俗文化生活。早年,无论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但凡是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总会请个戏班来唱上几天几夜。伴随社会的发展,婺剧逐渐告别了简陋的一席草台,也与当下的百姓生活渐行渐远。

  近年来,婺城区作为婺剧这一非遗项目的主要传承地,联合婺剧促进会等民间团体力量,逐步搭建起集专业剧团、民间剧团、群众坐唱班、校园婺剧社团等传承载体的金字塔型婺剧传承体系,并逐步引导传统婺剧与当下文化元素融合,呈现出婺剧文化百花齐放的文化新景观。

  民俗配雅乐,演“靓”了古婺绝技

  活动现场,亦有不少古婺绝技频频亮相,它们源自草根土壤,却在现代雅乐的陪衬中纷纷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的婺州大地,无论古城街头,或是山村小巷,金华道情始终是无处不在的回响。金华道情题材丰富,扎根生活,嬉笑怒骂,直抒胸臆,也因其较为自由的表达形式,被婺州百姓唤为“唱心门”。当天,花儿曲艺班的两位小朋友携节目《田鸡飞上天》登台,说学逗唱,声乐和鸣,呈现给众人以金华道情的新面貌。

  舞台上的一套“直里功夫”瞬间点燃了在场观众的热情,铿锵有力的配乐声中,赵卸林拳法出其不意,收放自如,配合着步阵挪移,全套动作一气呵成。直里功夫非遗传承人赵卸林现年62岁,自18岁跟随父亲赵渭渔学习直里功夫。赵卸林介绍,自家祖上本是兰溪人,因家贫,祖父自幼年时便被过继给了蒋堂镇直里村的亲戚,养父家富,请来各地有名的武打师傅常驻家中教习武术,以打、滚为主,父亲集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自成体系而成“直里功夫”,并教习村人,以防山中土匪扰民。解放后,天下太平,直里功夫日渐没落,如今,直里功夫假以健身新定位,逐渐复兴。

  随后,蒋堂镇非遗传承人曹能雪以一把三弦模仿出10余种婺剧乐器声响,闹起了婺剧花头台。据了解,曹能雪于上世纪70年代师从汤溪籍三弦老艺人程樟贵,加之自我揣摩,已基本掌握“一把三弦闹花台”这一古婺绝技。

  古婺非遗齐登台,自然少不了金华山歌。非遗传承人苏建芬演唱的传统金华山歌《汤溪民谣》,声声吴侬软语音域广阔,引台下不少白发老妇随声吟唱。琅琊乡民合唱的金华山歌《十送郎》却传递出无尽的绵绵情思,丝丝入扣,让人不经意间任凭思绪坠入沉睡的摇篮。竹马乡蔡玉辉演唱的金华山歌《金华明天更美好》抑扬顿挫,仿佛徘徊于古今乐声交汇的岔道口。

  非遗表演闹腾了舞台,也没冷落台下。一名尨服大汉索性直接从台上跳到了台下,刷刷刷地亮出一张张五颜六色的脸,引全场爆发出阵阵惊呼。表演者是雅畈镇徐店村村民叶忠伟,因早年对变脸表演技艺十分好奇,自2001年开始琢磨,并且尝试自己做全套道具,自己描画婺剧脸谱,活生生整出了一个“金华变脸”。

  台下,婺城茶罐窑、婺城漆画、婺城棕编、婺城布艺等非遗手工艺展演有序进行,不少小朋友还跟传承人学了两手。

责任编辑: 朱莹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