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人物

张振济:身残志坚 打拼人生

2015-11-27 09:25:3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见习记者 陈谊

  一名普通的山区农民,却身怀创业梦想,从驾驶三轮车从事运输业开始,张振济曾尝试过养鸡、养猪、开中巴、开办竹制品厂、葡萄种植基地等各种行业。1997年,张振济遭遇重大车祸,让他变得负债累累,几年后他东山再起,从土鸡养殖做起,重新走上创业之路。一路坎坷,几经起伏,张振济在致富后不忘村里建设,2014年他当选为婺城区莘畈乡井下村村主任。近日,记者采访了张振济,听他讲述创业的艰辛之路。

  1

  运输业白手起家,惨遭车祸负债累累

  婺城区莘畈乡井下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庄,距离汤溪镇30公里,距离金华城区60公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村里还没有公路,村民去城里要走5公里山路到隔壁村坐车。1990年,27岁的张振济在家乡井下村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做起了“跑运输”的生意,从莘畈乡雪岭头村到汤溪镇,每天来回跑四五趟。那时都是山区泥路,路窄坑多,张振济开车,他妻子则负责售票。晴天时候,车子开过后满是灰尘,一到下雨天,路上都是泥泞。

  莘畈水库边的路弯度、坡度大,边上还没有护栏。那几年和张振济一样创业的一部分年轻人,遇到了问题陆陆续续地退出,而张振济凭借着胆大心细,克服了种种困难,逐渐把事业做大做强。随着公路的不断修建,井下村没过几年就通了公路,张振济的车子也在逐年变化,从农用三轮车到微型中巴,再到大型中巴。1995年,张振济取得了从井下村到金华的运输路线,山区的人第一次可以直接坐车到金华城里,而不用中途转车,方便了村民外出务工和探亲。

  运输业白手起家,张振济从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到事业有成的致富先锋,不料在运输途中也栽了一个大跟头。1997年10月2日,张振济的客车在白龙桥路段发生了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他自己双腿骨折,车上大部分乘客也受了伤。这场车祸不仅让他深受重创、多年来的积蓄化为乌有,还欠下了42万元的巨债。张振济说:“这次事故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之前顺风顺水,此后的四年里,我走路都需要拐杖。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我老婆做售票员的工资。”那时张振济的儿子已经10岁,残疾的丈夫、年幼的儿子,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张振济妻子的肩上。“真的辛苦她了,那时我走路都不稳,别说工作了,实在是心灰意冷,如果没有她的照顾和鼓励,我没那么容易‘爬起来’。”提到妻子,张振济感激地说。

  2

  身残志坚 不忘创业本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饮食行业的需求也在变化,农村的各种“土货”受到市民的追捧。面对家中的妻儿老小,外面的巨额债务,张振济重拾信心,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2003年,张振济在莘畈水库边上的陈塘村开设了土鸡养殖基地,他采用山上放养、不喂饲料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土鸡品牌,同时在金华市区开设门店,作为对外宣传和销售的窗口。凭借着良好的养殖基地和饲养条件,张振济的品牌土鸡在市场大受欢迎。然而,一场悄无声息的灾难又不期而至,200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爆发禽流感,人人谈“鸡”色变,张振济的土鸡生意一落千丈。面对着这场“天灾”,张振济积极应对,凭借着多年经营的品牌和客户,艰难地挺了过来。后来,莘畈乡开展水源地保护工程,张振济主动拆除了土鸡养殖基地,寻找新的致富之路。

  2006年,张振济在莘畈乡祝村创办了一家竹制品加工厂,莘畈乡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乡镇,经济上相对落后,农民大都外出务工赚钱。山上种植的经济树木主要是杉树和毛竹,张振济的竹制品加工厂每年能消化30多吨毛竹,厂里招聘了二十多人,主要是残疾人、年老体弱的老年人和在家务农的妇女。张振济介绍说,厂里工作比较简单轻松,年纪大的人也可以做,每年能赚一万五千多元,家里的农活还能兼顾,村民在家也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因此加工厂的成立吸引了不少村民。因为张振济在车祸中落下了残疾,在厂里需要工人的时候,他先想到的就是招聘能做事和想做事的残疾人,在工作上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方便和帮助。正因如此,竹制品加工厂还被授予了金华市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称号。2010年,张振济在汤溪镇承包了25亩土地,成立了葡萄种植基地,继续探索新的致富道路。

  3

  致富不忘家乡人,建设家乡义不容辞

  创业二十多年的张振济,是村民眼中的创业明星,他的坎坷道路和创业经历,让村民们感到佩服。2014年,井下村村委换届选举,张振济被推选为村主任。

  井下村由六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300余人,是莘畈乡的一个大村。村里集体经济薄弱,只有村集体林地和茶园承包款。新农村建设以来,村里相继完成了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等民生工程。“看到之前的成果,我感到肩上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村民选我做村主任,是相信我的能力,相信我能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和建设更美丽的家乡。”当选后,张振济一心扑在了村里建设上。这两年里,井下村完成了公路边景观工程建设;在前几年的基础上继续修建防洪坝;修建拦水坝4座,方便农田灌溉、村民行走和洗衣服;正在建设并预计在年底前完工的还有老年活动中心和柳坞机耕路。

  “农村工作有它特有的困难,有些老百姓对项目不理解,认为是村里乱花钱。”张振济说,“例如公路边景观工程,一些人认为这个是面子工程,没有实际作用。”碰到这样的事,张振济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耐心解释,在公路边做好绿化,不仅能提高村子的美观度,还能大大降低公路的扬尘,让村民有个好的生活环境。

  靠山吃山,杉树和毛竹是村民的最大资产,近年来,由于行业不景气,部分竹制品加工厂相继破产,村里的毛竹销售价格降低了近三分之一,加上人工成本的大幅提高,竹林几乎没有经济价值。张振济说:“现在叫人砍毛竹,卖毛竹的钱比工资高不了多少,很多人宁可让毛竹在山上枯死,也不拿去卖了。”看到这种情况,张振济结合实际情况,想方设法降低杉树和毛竹的出山成本,其中修建进山道路是最有效的方法。

  修路历来是农村的大事和难事,柳坞机耕路的建设也不例外。张振济说道,有些村民很支持修路,对修路过程中占用土地赔偿要求很低,个别人则“狮子大开口”,想着借此机会赚上一笔。张振济积极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分析修路的利弊得失,终于拔了“钉子户”,让工程顺利开工。

  当选为村主任后,张振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为村里办事上,自家的葡萄种植基地则交给了妻子管理,基地时常需要请小工帮忙,而他却为了村民的大小事忙碌奔波。谈到其中的利益得失,张振济说:“从生意角度看,当村主任是个亏本的职务,可是看到村里的变化,我则有了更大的成就感。”

责任编辑:方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