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徐锦生,男,1954年12月出生,全国劳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首批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第十二、十三届党代表和金华市第六届人大代表,现任金华市金师附小荣光国际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非智力因素研究会副会长。
他从1973年当乡村教师开始,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历经42年矢志笃行,辛勤耕耘,在砥砺践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以他的高尚人格、严谨作风和浩然正气,赢得了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尊敬和爱戴。
他,就是徐锦生——一位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党的教育事业上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爱心书写了他的人生传奇。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位“狂人”
作为身兼校长、党支部书记两职的学校一把手,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1983年,徐锦生被委派担任兰溪登胜中心小学校长。这是当时兰溪唯一未通客车的乡,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教学楼。钱不够,自己动手去搬运材料;砖没了,自己跑砖瓦厂去借……当地不少上了一点年纪的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着徐锦生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1989年4月,徐锦生在众多竞聘兰溪实验小学校长的人中脱颖而出。当他来到实验小学的工地上,看到的却是坎坷不平的路面,坑坑洼洼的操场,刚上马的厕所,还在建的食堂……他二话不说,抬起车把子当起了“搬运工”。
2002年的夏天,徐锦生作为优秀校长被引进到中国名校金师附小。在这里,他开启了组建金华市第一个基础教育集团的征程。
在他的率先垂范带动下,学校领导班子形成了团结、合作、树形象的团队精神。从规范制度到定时例会;从勇挑重担到工作在先;从提升能力到树立典范;从热心服务到解决疾苦……
在专家眼里,他是一位“达人”
他常说:共产党员就应该敢为人先,冲锋在前。“50”后的徐锦生,始终走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有着超乎寻常的创新意识。从1989年开始,他就把《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作为研究课题,通过25年的潜心研究,他提出了“让孩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和兴趣的激发、方法的习得、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张扬比分数更重要,“班际之间、校际之间平均分差5分不批评”等观点,并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备课、教学和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独树一帜,引领着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变革。尤为难得的是,通过他提出的“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培训班”的观点并付诸实施,培养出省特级教师6人,省市名校长12人,省市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50多人。他也因此被全国非智力因素研究会会长燕国材誉为“中国非智力因素实践家”。
在师生眼里,他是一位“贵人”
徐锦生知道,做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所以,关怀教师,关爱学生,以德服人,是徐锦生身上非常突出的优点。
跟他一起当老师是幸福的。做他的学生更是幸福的。作为教师,徐锦生一直和分数较着劲,但他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师爱分也要取之有道。我们不要死记硬背的分数,要的是通过兴趣的激发、方法的习得、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张扬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分数。所以,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动真格的,学生作业虽然不多,可个个多才多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总能名列前茅。
在公众眼里,他是一位“好人”
徐锦生始终恪守着这样的信念:共产党员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先进分子,首先要学会做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大写的好人。
1998年6月的一天,他路遇一位坐在自行车后座的女孩被货车撞倒碾过大腿,当即就把生命垂危的女孩送往医院,手术前还毫不犹豫地代为签字。女孩脱险后,很多人都夸奖他,他说:“那种情况下,除了救人还能干什么?”从2008年起,他每年除夕都会来到离家10多公里的婺城小学,陪门卫一起吃年夜饭。
从教42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钟爱的教育事业,除了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市各级的荣誉,还是金华市教育系统唯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唯一的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在潜心教学的同时,他在教育科研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和《小学生学会心理自助》,分获浙江省政府第一、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优化非智力因素促进多元智能发展》获浙江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基于“非智力”减负增效的项目学习实践探索》被列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其成果获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出版个人专著《寻找教育的新支点》,主编《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等10多部,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今年8月他从金师附小退休之后,谢绝了外地学校的高薪聘请,不顾自己年届花甲,身患多种疾病,毅然来到荣光国际学校,继续自己的教育梦。为了实现心中那个永远割舍不掉的梦想,这位痴情的教育守望者,依然行进在教书育人的路上,坚定而执着……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