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周末人物

倪建甫:用表演讲述婺剧的时代变迁

2015-12-04 09:13:0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苏晓婕 文/摄

  自15岁进入浙江婺剧团(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倪建甫便把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了婺剧,从《双阳公主》中的狄青到《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从《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再到《平原作战》中的赵永刚,可以说他承包了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婺剧重点剧目中的重要角色。从婺剧第一本连环画《朝阳沟》的栓宝,到1984年婺剧史上的首部电影《西施泪》的吴王夫差,倪建甫用他的表演讲述了婺剧的时代变迁。

  近日,倪建甫入选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此,记者采访了他。

  近60年的表演生涯

  在倪建甫的记忆中,最初的婺剧还不叫“婺剧”。当时,金华地区活跃着一批由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六种声腔组成的戏班子,比如,金华戏(徽班),东阳三合班(徽戏、乱弹、昆腔)。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金华古称婺州,才有了统一的“婺剧”之名。1956年,浙江婺剧团成立,收编了一大批优秀的婺剧艺术人才。

  1955年底,那时候还在上初中的倪建甫便以优越的自身条件考上了浙江婺剧团,原本他过完春节便到剧团报到,殊不知这一件事却被人报告到了省教育厅。“当时学校有规定,在校生不能进剧团,于是五月份我又回到了学校念书,之后在学校的生活费、学费也是由剧团负责的。”那年,倪建甫刚满15岁。

  1956年,倪建甫开始了他的婺剧表演生涯,《打樱桃》中扮演的书童是他出演的第一个角色。1958年起,剧团开始上山下乡,倪建甫还是个小学徒,也跟着剧团四处流动,每天在团里演配角、跑龙套,除此之外,倪建甫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练功和吊嗓子上。至今倪建甫仍然记得:“第一个‘出红台’的戏是《虹霓关》,我扮演王伯当。”这小小的进步也让当时的倪建甫激动不已。

  让倪建甫真正开始对婺剧感到骄傲的是在1962年。那一年正好是浙江婺剧团上北京汇报演出,在倪建甫的印象中,剧团去北京时甚至还有不少观众不认识“婺”字,更谈不上听过婺剧了。汇报演出中,浙江婺剧团献演了《双阳公主》、《三请樊梨花》和折子戏《断桥》、《对课》、《僧尼会》、《米兰敲窗》、《打郎屠》等经典剧目。

  “在《双阳公主》中我饰演宋朝大元帅狄青,当时婺剧首场演出结束后,观众的反响十分热烈,在北京的金华老乡更是感受到了家乡的气息,北京的专家们对婺剧的评价也很高。原本只有二十多天的汇报演出后来延长到了四十四天,而且演出场场爆满。”倪建甫回忆道,“在《双阳公主》的演出中,我更是在观众席中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身影。”

  没曾想,倪建甫在演出结束后,又有了一次见周恩来总理的机会。“离京的前一天领导安排自由活动,我正好出去逛了逛市场,回到招待所后便被领导叫上车,说是有文化部的首长要接见。”回想那一天的经历,倪建甫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下午文化部周扬、夏衍部长接见了我们几个主要演员。晚上11:52,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派车来将我们接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的住处。之后周总理又接见了我们十几个主要演员和剧团领导,与浙江婺剧团的演员们谈了一个多小时的话。那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场景。”

  1964年,倪建甫出演了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朝阳沟》,也是婺剧史上的第一本连环画,他在里面则饰演主角栓宝;1984年,倪建甫又参与演出了婺剧史上第一部电影《西施泪》,并在里面饰演第一个出场的吴王夫差……在倪建甫的婺剧生涯中,有太多的第一次,正因如此,也让他对婺剧有了太多的牵挂。

  1984年,不堪四处奔波唱戏的倪建甫离开了戏曲舞台,到市文化局担任演出管理站站长。之后,郑兰香在武义开办了以培养戏曲艺术演员为主的兰香艺术学校,请他担任常务副校长。作为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演出家协会常务理事、金华市演出家协会副主席,74岁的倪建甫还曾得到过许多为婺剧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表彰和荣誉证书,前些天更是获得了由中国演出协会颁发的中国演出行业演出经纪人等级证书。

  做婺剧表演的传承人

  近日,倪建甫被评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变脸的传承人。说起婺剧中的变脸,倪建甫说,这和大家想象中的川剧变脸有所不同。变脸作为婺剧表演的绝技之一,和川剧有些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有情绪的。不过,与川剧变脸的华丽惊艳、可以单独表演不同,婺剧变脸则更多的是为情节而生,它不能单独表演,在整个剧目表演当中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川剧是通过道具的制作和技巧来变出各种人物的脸谱形象。而婺剧是通过手的技巧在短时间内将人物脸部一步步变成白、青、蓝、紫、黑、金。从而表达出人物的惊吓、害怕、恐惧、激动、绝望、粹死等复杂的内心感情的变化。”倪建甫介绍,婺剧变脸也可分为“自然变脸”、“油彩变脸”、“吹脸”、“扯脸”四种。

  “自然变脸”即运用气功改变脸色,来表现人物各种不同的感情。它需要表演者化淡妆,巧妙地运用憋气技法,使面色在一刹那间呈红、变紫、发青、转灰……“油彩变脸”,又叫抹脸,即以油彩颜色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吹脸”,是将粉状颜料利用口吹使其粘在脸上的变脸方法,一般是在“油彩变脸”之后,此时脸上有油彩,容易粘住。“扯脸”则刚好与“油彩变脸”的程序相反。“油彩变脸”是一张张地抹上去,具有不可逆性,“扯脸”则是事前将脸谱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婺剧变脸在通常的演出剧目中很少被使用,因为婺剧变脸必须有它特定的条件,首先是剧目中的人物必须有着大起大落的变化,并且最终以死亡为结局。倪建甫告诉记者,《火烧子都》是婺剧变脸的经典折子。

  在《火烧子都》一折中,子都心胸狭窄、嫉妒心强,为抢头功暗杀大将,凯旋后,皇上为其大摆筵席。子都在宴会上内心复杂,几杯酒后,产生幻觉遇见大将的冤魂,惊慌失色。在表演的三四分钟时间里,每次猛火出现的瞬间,另一副油彩脸面就会出现,短短时间里,演员的脸部由原来的武小生粉脸变白脸、绿脸、红脸、黑脸,最后猛对杯中吹气,金粉飘起粘上黑脸,变成金脸,他挺躯仰倒,全剧告终。

  “在整个婺剧表演中,要根据剧情发展、角色心态的变化,演员将手掌上的油彩快速地往脸上均匀一抹,整个脸立马变色。在表演中,会有喷火及马童翻跟斗来转移观众视线。看起来容易,但婺剧演员要在台上不露出破绽,在短时间内做到速度快、脸抹匀、手干净,则是要经过非常多的练习才行。”倪建甫说,“如果观众要对效果较真,油彩变脸肯定没有扯脸的效果来得细腻华丽,近看婺剧变脸演员的脸,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有些地方还没有抹匀,不过观众进入了剧情,那些远观时看不清的瑕疵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作为非遗的传承人,倪建甫认为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中华五千年的精髓,不能在我们手上就失传了。”在倪建甫的记忆中,以前小时候除了金华的婺剧团,还有东阳、义乌、兰溪、武义、永康、浦江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职业剧团,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老一辈人的离世,许多剧团也慢慢消失了,如今在浙江,专业的婺剧团只有7个,文化传承的任务也十分紧迫。

  “现在大家都已经开始重视婺剧了,如今民间大大小小的婺剧团也有上百个,可是像杭州的杭剧、淳安的睦剧则已经没有专业的剧团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婺剧继承下来。”倪建甫说,“在传承方面也不能只靠老一辈的传授,不能缺少年轻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婺剧传统,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色。”

责任编辑: 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