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境贫困,儿时起,她便随做厨子的父亲到剧团生活;因谋求生计,她吊起嗓子,11岁跟着师傅学起了唱戏。从小兵、丫鬟的龙套角色到沉稳的老旦扮相,一曲婺剧唱了半生,如今,75岁的她偶尔还会到婺剧团里亮亮嗓子。她就是吴松珠。日前,记者来到吴松珠家中,一起追忆她的婺剧生涯。
命运多舛,让她走入戏班
吴松珠生于1941年,兰溪人。回顾吴松珠的童年时光,与其他孩子相比,总是少了一些快乐,多了一丝不幸。4岁时,吴松珠便不幸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的她,比别的孩子要懂事许多。
吴松珠6岁时,因受日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老家的房子被毁,无奈之下,父亲带着吴松珠逃到了金华。后来,为了生计,父亲就到私人老板开办的“新新舞台”当炊事员。吴松珠也随父亲在戏班生活。“那时,剧团里很多演员都带小孩在身边,我就常常跟着他们玩耍,翻跟头、练练功,有时还咿咿呀呀唱两句。”吴松珠说。
1952年,“新新舞台”转为公办性质,更名为“金华专区实验婺剧团”。为提高剧团的文化素质,还有专人来剧团扫盲,“他们每天来剧团上2小时的文化课”。想着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吴松珠便决定学唱戏,打算以后靠唱戏谋生。
一开始学唱戏,并没有师傅教,只能跟在老演员的后面看一看。1953年,为培养戏剧苗子,剧团招了一批新的小演员,吴松珠就在其中。彼时,她才12岁。虽说进了剧团,但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每个小演员还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身材、嗓子有天赋的留下,学不好、自身条件又不好的就淘汰”。留下来的孩子,再根据嗓子条件和自身条件分配角色,吴松珠在这些人里并不突出,总是吃不饱饭的她体力也特别差,所以只分配到了一些小兵、小丫鬟的龙套角色。
后来,考虑到自身条件的不足,吴松珠便开始跟着一位老旦师傅学起了老旦扮相,“老旦就是戏里的老妇女,这样的角色不用挥舞刀枪棍棒,只要把戏唱好就行,对我来说,比较适合。”吴松珠的师傅虽然戏唱得好,但传道授业方面的经验实在不足,平日里带着吴松珠,也只会口口相传,很少教她动作。为了学到老旦的精髓,吴松珠只好等师傅每次上台表演时,在台下细细观察,揣摩要领。回到家后,又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来提高表演技艺。
因为勤奋好学,1958年,吴松珠还被文化局选中送到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学习戏剧表演。
几经辗转,却依旧绕着婺剧唱了半生
1959年,父亲撒手人寰,18岁的吴松珠与爱人结了婚。此后,她的生活只剩下婺剧和家庭。
“以前在婺剧团里演出,因为条件不好,上台前的化妆都需要自己化,不会化妆的只能化淡妆上台演出。”20岁以前,吴松珠觉得婺剧只是她作为谋生的一种方式,可是二十岁以后开始慢慢懂事,她对婺剧这一行也开始热爱起来。
1969年时,受“文革”影响,吴松珠与她相伴多年的婺剧分开了。她被调配到金华市新华艺术厂工作,负责装订、出书、印糖纸,每天8个小时忙得不可开交,回家还要带孩子,料理家务,婺剧也离她的生活越来越远。
直到1978年,金华婺剧团成立,吴松珠才被市里分配回了婺剧团,重新站上了舞台。在婺剧团里,她主要演的还是老旦的角色,经常下乡演出,一唱就是14年,尤其擅长徽戏、乱弹。1992年,吴松珠才从金华婺剧团退休。
如今,吴松珠已经75岁,退休后的她生活简单有规律,身体也很硬朗。虽然已不再登台唱戏,但婺剧团的老戏友们相聚时,吴松珠偶尔也会去亮一亮嗓子,追忆一下往昔的戏曲时光。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